言论的边界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美] 安东尼·刘易斯  页数:198  译者:徐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借此向我们揭示长久存在于美国却又为我们所长久忽视的——关于媒体、政客、大众和法官的思想战场,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言论界限的一般观念。     作者简介:安东尼·刘易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1969—2001)。历任哈佛大学法学院讲师及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勒冈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客座教授,自1983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客座教授。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肖像十年》(Portrait of a Decade)及《不得立法侵犯:沙利文案与第一修正案》(Make No Law: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其中,《吉迪恩的号角》出版四十多年来,已销售上百万册。

作者简介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伦敦记者站主任、专栏作者,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书籍目录

导言1  序幕2  “恶毒的或者卑鄙的”3  “所有生活都是一场实验”4  定义自由5  自由与隐私6  媒体的特权?7  恐惧本身8  “另一个人的抒情诗”9  “盲流和不法之徒”10  我们所痛恨的思想11  利益的平衡12  思想自由致谢案例表注释

章节摘录

好在那年夏天读到了它。数年以后,他在给查菲的一封信中说,这篇文章对第一修正案的历史发展所进行的梳理使他“受益匪浅”。不过,如果要把霍姆斯的思想转变完全归功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读者,常能在一天之内读完一本书,并且还能阅读多种语言写成的书。在着手撰写艾布拉姆斯案的反对意见时,霍姆斯依靠的是自己深邃的思辨能力。他并没有止步于前人所述,而是继续用文字永远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于自由的理解:在我看来,对于意见表达的迫害自有其逻辑。如果你对自己的信仰和能力深信不疑,并且一心想要得出某一确定的结论,你自然就会依照法律表达你的愿望,同时会将所有的反对声音清除殆尽……但是,当人们意识到,时间已经颠覆了许多挑战性的信念,他们可能逐渐相信、甚至越来越确信自己行为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所希望达至的最终的善好应该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来实现,对真理的最好的检验是在市场竞争中让思想本身的力量为人们所接受,真理是人们能够安全实现其愿望的惟一基础。无论如何,这就是美国联邦宪法的理论。这是一场实验,正如所有生活都是一场实验……当这一实验成为美国制度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就应当警惕,防止试图钳制我们所痛恨的并确信是罪该万死的言论,除非这些言论如此迫在眉睫地威胁到立即扰乱法律的合法的和迫切的目的,以致需要立即限制这些言论才能挽救国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言论和出版自由,乃是共和政体最坚实的守护者。  ——詹姆斯·麦迪逊一个有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人们对惩罚的恐惧和鸦雀无声来维系。  ——路易斯·布兰代斯强制性地保持观点一致,所能获得的只是墓地般死气沉沉的一致。  ——安德鲁·杰克逊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编辑推荐

《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编辑推荐:国会不得立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从大骂白宫政要,到八卦他人闺房私事,为什么美国人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更有胆当众放官?因为,他们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这坐靠山。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为您素描一副美国言论自由的全景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言论的边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0条)

 
 

  •   言论自由一直有听说过,却不知道其个中滋味;言论边界闻所未闻,仔细琢磨倒也能知道其必要性,可是真要说个明白道个清楚还真是需要来看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吸引了来。 拿到书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在阐述言论的边界问题,主要是介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简史。作者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由我国法律出版社出版,简单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这一点上,美国比其他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甚至英国和法国更加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正是美国人言论自由的尚方宝剑,其核心是“国会不得立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这14个字,200多年来上演了无数精彩故事,一代一代的大法官对这14个字进行着符合时代要求的合理解释。这本书利用12个经典案例来逐步阐述了言论自由,言论边界在美国2个多世纪来的缓慢进程,也阐述了由此产生的美国人民生活和观念的转变过程。本书篇幅不长,却很厚重。 对于不是学法律出身的我来讲,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尽管我对那些经典案例有些了解,但都是知道皮毛,看个热闹,其中的重点和难度完全不能明白,多亏作者引用了很多大法官在宣判时的原文,这样不仅便于我把握重点更能让我明白这一判决背后的深意,大法官们的良苦用心以及他们的局限性,更能全面地掌握言论自由这四个字的来之不易。也多亏了译者在关键时候,加注解,否则,对于一些案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还是不能很清楚。 可以说,这本书让我更理论更细节地了解了言论自由的一个基本原则:思想自由。而这些自由的载体人民,不仅要有知识,要有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也包括职业道德。再向上升就是价值观和生活观了。而这些是需要时间的。这本书中讲述了隐私与自由,诽谤的限制,自由的定义,政治,政府,法律和媒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等重要内容。 对于我来讲,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知道了言论自由的原则之一是思想自由。我们目前还不能人手一张选票去选出自己中意的人或者事情,我们确实不能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但是随着这类书的出版,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更多的人去努力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条道路。我更希望这些人能明白: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规定对于保障人类自由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对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这不是唯一重要的。倘若实现言论自由将以彻底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那么它只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胜利。 度很重要,道德很重要,职业道德很重要,思想意识很重要,真的不能乱说胡说,真的有证据去揭露事实的时候,不能胆怯,媒体是牵制法律的工具之一,善用。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多方利益平衡。这里面利益不单纯指经济。 这么复杂的言论自由,言论边界,思想自由的问题,还是需要长途跋涉,艰难万险地向前进呀!
  •   本书书写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制度变迁史,对言论自由的实践给予了系统性的阐释。作者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其文笔流畅,叙事能力非凡,让本书非常好看。
  •   本书不仅是关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制度变迁史,更是关于言论自由及其边界的生活史与观念史。
  •   美国为什么强大?文化上,经济上,军事上,科技上,为什么很多领域都独占鳌头,至今不败?
    究其原因,恐怕正是这本书里说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对待言论自由的态度。
    正如被称为伟大的大法官的霍姆斯说的:意见的自由市场。让各种意见进行讨论和交锋,大家会明白,对的为什么对,错的为什么错,对的还有那些不足,错的是否有可取之处,而这些讨论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所以“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有了法律保障,今天的美国人敢骂白宫政要,敢穷追猛打报道社会弊端。因为,他们有“像上帝一样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他们的言论自由。
    在没有造成“明显而立即的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担心受到惩处。甚至连焚烧国旗也不是违法。
    正因为有这种保障“百家争鸣”的信念,在各种领域,在时时事事上,都会有自由的言论冒出来,而这些自由的言论是来自一个个自由的思想,有了自由的思想,何愁没有创新,何愁在科技领域没有突飞猛进,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项?何愁影视界拍不出像《星球大战》、《终结者》,《变形金刚》,以及《盗梦空间》这些举世无双的精彩片子?何愁发明不出电脑以代替人脑?何愁在文化创意领域迪斯尼不能全球通吃?何愁在对外做生意的时候捞不到好处?何愁……?
    这个独特的法律保障是这个国家得以强大的原因,当然是先这个保障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经历了几个世纪,从开国之初直到现在仍未停止,从什么事言论自由,从区分恶毒攻击的辩论,从为媒体讨回一点权力,到隐私与自由的冲突,以及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期间曲折漫长的轨迹在作者的笔下展开了,在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如何在普通法的实践中逐步落实的,充满睿智和公正的最高法院意见书,展现了大法官们对宪法的理解和判断,而他们的理解又是建立在不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基础之上,至少他们声称遵守以这个理念,而且也作出了努力。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也会变化,“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场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不断地实践着法律的意义。
    言论自由是个极为尖锐的理念,他的实践难度之大超出了其他的任何法律条文,因为言论自由与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关联,日常生活,媒体,政府官员,文化领域,几乎所有与文字和图片有关的事物都会牵扯进来。而对于政府官员,言论自由则又处于另一种窘迫地位,与之关系如何处理是很有争议的议题,911之后,小布什政府藉反恐之名,而进行权利扩张,严重践踏言论自由,媒体亦失去抵抗力,近几年来,媒体又在努力找回自己的权利,凡此种种,都在实验着言论自由是为何物。
    最近的维基解密公布美国政府文件的事件,则又是对言论自由的另一种考验,法律的角色如何,又将给言论自由一种解释,不管是新解还是旧解,毫无疑问,都会引发民众和最高法院的思考,这对言论自由本身应该多少有些好处。
  •   本书书写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制度变迁史,对言论自由的实践给予了系统性的阐释。
  •   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书里涉及历史和政治,只有喜欢这两方面至少一方面的人才会有耐心看下去。看完后对美国言论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介绍了美国言论边界的演变和发展,读的很是过瘾
  •   言论的边界在哪里?美国有第一宪法修正案,我们有宪法,但两者实际的实行情况并不竟然相同,值得大家深思。
  •   通过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发展逐渐明确了言论自由在美国的现状是一本很好的书每天宣扬“言论自由”很有必要学习一下美国的言论自由是怎样的
  •   美国人为什么有言论自由?因为他们有宪法第一修正案!
  •   美国人为了实现一百多年前的宪法修正案,竟然为之奋斗了一百年,最终把言论自由界定下来。

    美利坚,这个自称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名正言顺!
  •   美国人为言论自由奋斗了上百年,还是在宪法修正案明确之后。。
    我们国家,还有很长路要走。
  •   对于我们这种极度缺乏营养,几乎从来没吃饱过饭的人来说,看别人讨论是奶油冰淇淋好吃,还是草莓味冰淇淋好吃,实在是一种折磨。不过此书仍不失为一本好书。主要讨论了200多年来,媒体与政府、公众人物、个人隐私、国家机密等在一些敏感区域,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博弈!
  •   在讲述第一修正案的历史同时,讨论了言论自由的范畴应该如何界定这样一个问题。
  •   这本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简史,写的通俗易懂又不失真实!值得一看!
  •   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学者的著作,以其惯有的风格来告诉我们自由应当受到约束,这在美国等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然而在国内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许霆案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值得深思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边界在国内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毕竟国内的自由言论并不是那样的开放。
  •   讲述美国宪法修正案的历史,很不错的一本书
  •   买来之后。。一直束之高阁。。没找着时间读。。最近社科院老师给我们上课。。是言论自由。。正好想起这本书。。就把书上的灰掸去。。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让我想起本科时候,,读过的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一书。。自由的边界在不断地变动。。有时候会暂时缩小。。但大势还是不断地扩大和完善。。一直在寻找着法律保障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点。。一直在变动的。。这就是人们一直向往和争取自由的动力。。也是吸引我的魅力所在。。。
  •   初看封面觉得没什么感觉,翻了翻内容才明白封面的意思:水无常形,言论也是如此,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我们或喜或恶的言论,但无论如何,水被装到杯子里后就不能肆无忌惮地流动了。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如此珍视自由的国家,也有着为言论画的边界,虽然这边界到现在还不甚明晰,毕竟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   美国有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国有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我们不能说美国现在很强大,所以它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可以看出美国的言论是多么的自由,但是现在他是一个整体,一个富强的整体,一旦美国内部面临了危机,如此自由的言论氛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   讲述美国第一修正案
  •   哲学院的师兄推荐看的,不错,阐述美国追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历程
  •   喜欢这本书,对美国言论自由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很好的梳理。
  •   挺不错的一本书。有很多关于言论自由的经典语句。但属于高语境读物,对美国历史有更多了解的话,看着会更好。
  •   了解美国言论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应该明白,最基本的人权是言论自由。
  •   了解美国言论史和新闻史的必读书
  •   经典作品,了解言论自由的界限,值得一读。
  •   好书。作为法学专业后转行传播的人,这本书一直都想看。前段收的书太多还没机会读,但是豆瓣上的片段已经够吸引人,可以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言论自由”这个问题,同时对目前的言论及传播现状会有反思。
  •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言论边界,起码可以瞧瞧人家的
  •   言论的边界
  •   言论的边界,不是能无限放大的
  •   言论的边界是一本好书
  •   言论不应该有边界
  •   言论自由是人权最基本的保障与体现,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事实胜于雄辩,但现在这个社会有时候事实才需要雄辩。
  •   是一本关于出版和言论自由的书,值得一看!
  •   言论,也就是说话。每个人都会说会,除了哑巴。所以言论是否有个界限呢?看完此书,一目了然,世间可说与不可说,政府说了算。
  •   现在言论自由是非常热门的话题,推荐看此书。
  •   言论自由我们要学习
  •   推荐大师之作:言论必须拥有充分自由,言论者也要为自由的言论负责。
  •   言论自由在哪里都是一个伪命题。
  •   阅读此书不仅看见的是美国的宪法进程,也是人类法治进程的一小段缩影
  •   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网络言论等行为规范,课题需要,研读此书。
  •   通过一本好书,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其间所蕴含的精神。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如是说。
    “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发出的呐喊。
  •   深刻探讨言论的问题,值得国人去看一看
  •   作者将多个重要案例的起始、发展、结果展示在书中,这些案例对美国司法的影响以及对美国的自由、民主的促进或者促退,作者没有说教没有激昂。作者是好人。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美国今日的民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百年无数人推动的制度造就。
  •   虽然还没全部看完,但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视角来展现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其法律保障形式的确立和完善。敏感话题,其他不多说了。
  •   作为一名媒体人,摘录其中一句吧:媒体根本不需要对官员负责,如果非要加上这样的义务话,那么自由就很危险……(大意非原文)。
    可是,我们只对领导负责,其他……
  •   宪法之所以为宪法。所以,值得看。推荐。
  •   一个国家,看它是否是民主,法治国家,就看它的宪法是否在司法领域起统帅作用。
  •   美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现在应该看看这个。
  •   在我看来,中国的民主法制的现状,至少比美国落后五百年。就现在的国家状况看,
    也许五百年后,我们要比美国落后一千年
  •   了解美国社会应该看看的书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美国人的道路也不容易,佩服。
  •   真的很好,值得一看,美国的民主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以后也不会。
  •   建议国民人手一本,建议将此书列为法治建设人人必读之书。至于中国的一些法律书,还是少读。这样的书才是让人受益的好书啊!
    在这样的书里,你才能真正看到什么是法治,什么是公正,什么又是社会与思想观念与法律的交锋。
    中国的法律书籍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骗术!
  •   内容非常精彩,文笔也很好,值得一看
  •   刘易斯写的书都很真实,看了好几本儿他的作品
  •   两本书写错评论地方了,《力阻狂轮》是写给当代中国人的故事。
  •   书的质量挺好的 虽然登了很久才到货
  •   图书质量不错,看中很久了,这次价格很给力
  •   该书写得非常容易读,情节精彩,议论到位,很有启发。
  •   讲的很到位。快递超级给力。
  •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了,买到手了,还没有看,翻看目录大致结构很不错,值得买。
  •   喜欢有思想的书
  •   虽然发给我的是本旧书,但看在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就不计较了,读了它学到很多东西
  •   书很好,我是新闻学专业,这本书能帮助我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   好书总能使人得到教益,我喜欢这本书。
  •   很好的一本书 看了不会后悔!!
  •   值得中国所有知识分子看的一本书!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关心民主政治的人士看看。
  •   看了之后,内容很棒,质量不错
  •   哇,超好内容的书。
  •   这样很好的内容值得欣赏
  •   内容精练,发人深省。
  •   书很薄,但内容很多
  •   内容不多说,就是字体太小了点,看的有点费劲。
  •   内容好,译文很有水平
  •   很有深度的书,正在研读中
  •   值得一读。没有专业书籍的沉闷,能够在较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一些知识。
  •   找不到英文原版,就拿这个凑合着看了,翻译还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入门级书一本。
  •   很好的书,,,不厚,,但必须静下心来慢慢看。。。
  •   非常实用且权威的案头工具书!
  •   挺好,老师推荐的。觉得蛮不错
  •   还没细读,但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   我喜欢推荐。
  •   居然评论改版了,
  •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   还成吧 挺不错的 没有读完
  •   从题目上看来又是我法学著作?帮别人买的……
  •   好书,总算能了解事件的整体情况了,对于学新闻的很有帮助
  •   值得精读的一本好书目。
  •   好书,不可多得的启蒙好书,当下中国所急需!
  •   还没有看完,看完再说感受吧
  •   过得去吧。。
  •   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托马斯*杰弗逊
  •   送货快,东西满意
  •   是本好书,值得慢慢咀嚼。
  •   不是崭新的书,书壳都泛黄了,还有折边,书的背面还有黄色的痕迹,很失望,但书的内容的确很好。
  •   美国的“言论自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和牺牲换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