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杜涌涛,徐百柯 页数:290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采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尽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恒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地有吸引力。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么?即新闻的价值观、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而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是什么?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至今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道,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道。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道,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话说回来,大家是觉得冰点做得不错,为了赞扬它,才以揭露性报道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道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目前更稀缺的是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道呢?这种报道,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赞扬”的程度。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道。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么?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信息,而是告知其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道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道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徐百柯2012年6月
内容概要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透过冰点所讲述的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它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
《永不抵达的列车》精选了20篇中青报2010~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讲述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对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进行着真诚、理性、温和、持久的思考,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对读者而言无异于一场畅快淋漓的精神洗礼。
作者简介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副总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有《民国那些人》和《民国风度》(《民国那些人》典藏版)。
书籍目录
序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第一辑 伤逝
失落的阶级
一个老派共产党人
精神病院里的知青科
最后的铁蹄马
谁来定义英雄
永不抵达的列车
第二辑 世相
码头春秋
柠檬水起义
对抗语文
政治课
最倒霉的家庭
生命的礼物
一个矿工的两重世界
第三辑 家国
为国家让路
别了,土地——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家乡
人民会用脚投票
批评官员的自由
永不消逝的爱情
共产主义大楼
改革深 社会稳——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访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不放弃社会“热点”与“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杜涌涛如果冰点的新闻能让人看到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有被压倒、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作为媒体人,我们很欣慰。——徐百柯通过冰点特稿,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冰点记者
编辑推荐
《永不抵达的列车》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首创中国新闻界的“冰点高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伤逝•世相•家国。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自由、正义、良知、悲悯……的向往,冰点从诞生之日起,便怀揣真挚的新闻理想,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努力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竭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给予人们以前行的勇气与力量。2010~2011年,冰点特稿诞生了许多温暖动人的力作,如《永不抵达的列车》《生命的礼物》《谁来定义英雄》《码头春秋》……这些特稿一经刊发,就引领风气之先,使得万千读者口耳相传、众多网站竞相转载。比如,在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4天,哀悼两位罹难学子的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发表,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便被转发、转载无数,让数以百万计的网友泪湿互联网,成为动车事故报道中无法逾越的标杆,引发了巨大而持久的反响!“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具体而微的悲伤。”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永不抵达的列车》精选出20篇冰点特稿,力图向读者传递冰点一以贯之的价值与追求,带给读者思想深处的激荡与灵魂深处的感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