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式转换的途中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杨学功  页数:796  字数:450000  

内容概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目前正处在范式转换的过程之中。作者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就是一份真实的学术记录。它是作者近10年来在重要报刊发表的学术评论文章的结集。其中既有对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宏观扫描,又有年度述评,也有对一些重要专题的疏理,还有对某些学术倾向的评论,并附录了作者对学界人物的访谈和个人自述。这些文章发表后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将它们结集出版,有助于总结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这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各层次的研究生,都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作者简介

  杨学功,1963年生,四川简阳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并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兼涉当代社会理论和全球化问题。主要著作有《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年),《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参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与丰子义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与徐素华合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
范式选择的依赖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个公共问题
在范式转换的途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的对话
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部新著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检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与争鸣
“返本”与“开新”——从哲学观视角看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
从解释学看马克思文本研究——兼评“重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
超越“史”和“论”的二元对置——从当前状况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走出困境
国外马克思研究是一面镜子——由“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所想到的
“西马”之后看“马克思学——我们为什么要系统译介马克思学经典著作
第三编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若干热点
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和重点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述评
累积学科共识推进学术研究——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扫描
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原创冲动——2010年度哲学学术热点评述
第四编
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
学术的社会担当——关于学术伦理的对话
变革中的精神探求——国内价值观研究述评
……
第五编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翻译著作,如科普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列维一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等,对当时的认识论研究产生了明显影响。与此同时,受“走向未来丛书”(金观涛主编,共78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所倡导的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潮的影响,一些著作如夏甄陶主编的《认识发生论》、李景源的《史前认识研究》、周文彰的《主体认识图式概论》,以及程伟礼的《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晓明的《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7年)、王晓升的《语言与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都着意借用现代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儿童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和探讨了认识发生论、认识建构论、主体认识图式论、语义分析方法论等新的理论问题,一定意义上拓宽了认识论研究的视野。有人批评这种研究陷入了“心理主义”的误区,其实这种批评未必成立。因为认识论作为关于认识的哲学反思,它总是以对人的认识的具体实证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反思的思想内容的。列宁曾列举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等,这些知识领域的进展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而认识论研究则必须对这些知识领域的具体成果作出理论概括和提升。 在认识论研究如日中天之时,价值论研究已经蓄势待发了。价值本来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维度,但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却长期付之阙如。人们往往把价值问题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那么,是否应该和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逻辑,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论呢?关于这个问题,前苏联和日本都有学者进行过有益的探索,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也开拓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我国的哲学价值论研究是从认识论研究中逐渐独立出来的。随着认识论研究中主体性问题的凸显,价值论也就呼之欲出了。正如李德顺所揭示的,“在价值问题和主体性问题之间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简单说来就是:在理论上,价值问题是主体性问题的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而主体性问题则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相关资料看,杜汝楫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一文,是我国价值论研究兴起的第一个信号;而刘奔、李连科1982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略论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则对这种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随着李连科的《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王玉樑的《价值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袁贵仁的《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等著作的出版,价值论逐渐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生长点。

编辑推荐

《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范式转换的途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