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陈文 页数:378
内容概要
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作者简介
陈文,1969年生,福建古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现为武夷学院副教授。在《湖北社会科学》、《前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武陵学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社科项目研究。已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教育厅社会科学A、B类课题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伦理、思想政治教育。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中国伦理道德变革的时代视域
第一节 近代中国伦理道德变革的时代环境
一、晚清中国的历史巨变
二、现代化中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困境与伦理道德变革
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困境
二、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与道德救世思潮的深化
三、社会变革与伦理道德变革的互动
第二章 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际遇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释义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转型期伦理道德的新变化
一、西学传播与传统思想的变化
二、传统社会规范的转型
三、伦理道德的现代化
第三节 道德危机与道德革命
一、传统道德的危机
二、近代的道德革命
第三章 新伦理道德的孕育与萌发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新伦理道德思想的孕育
一、对传统义利观的突破
二、对西方文明及其社会道德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 新伦理道德思想的萌发
一、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
二、从崇尚“私德”到关注“公德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义利观
第三节 西学传人与近代伦理精神重建
一、进化论的伦理观
二、功利主义伦理观
三、国民意识的觉醒
第四章 人道主义与大同理想——康有为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求乐免苦”的人道主义
一、康有为人道主义思想溯源
二、“求乐免苦”的理欲观
三、“性无善恶”的人性论
第二节 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格价值观
……
第五章 自由、进化与新民德——严复的伦理思想
第六章 新民伦理与道德重建——梁启超的伦理思想
第七章 道德的革命与革命的道德——章太炎的伦理思想
第八章 天下为公与三民情怀——孙中山的伦理思想
第九章 批判旧道德建立新伦理——陈独秀的伦理思想
余论 近代伦理探索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有着世界最典型、最稳定的,以政治上高度的中央集权,经济上发达的自然经济,文化上正统的儒家思想为其特征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性强,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因素为什么只能是“萌芽”,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近代中国,坚固的封建外壳始终禁锢着现代性的成长。上层有封建顽固势力死守传统教条,提出“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用夏变夷”,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下层则有“蒙昧无知,鲜能远虑”①,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落后群众,他们害怕新式工业“妨害小民生计”、“震动地脉”、“破坏风水”,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一切外来事物。封建顽固派和落后群众这两股势力,一上一下,构成一股活跃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排外主义势力一,它们是制约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它们不合时代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方向,必然迫使改革者们在反抗中求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化变革又是封建势力压迫的产物,封建势力的高压是中国现代化变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历史环境。在上述两股势力的压迫下,中国现代化呈现出了曲线型的、软弱型的特点。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迫使封建统治者为摆脱困境而同意改革,但变革的步伐又必须受制于封建势力所容忍的限度。另一方面,在贫穷落后的国度进行改革,需要向西方学习,但这又必然受制于西方资本主义所容许的程度。早在鸦片战争前,随着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即敏锐地意识到变革的重要,呼吁清府实行“自改革”。而在与西方侵略者正面交锋后,更是发现自己的确已落后于西方,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向西方学习。
编辑推荐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是传统与当代思想新论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