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14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英国]史蒂芬•法辛 页数:576 译者:杨凌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作者简介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
画家,伦敦艺术大学鲁特斯坦?霍普金斯基金绘画研究教授。1990年当选为牛津大学拉斯金绘画学院院长,1998年当选为伦敦皇家艺术学会成员。自1977年开始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艺术通史》《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501位大艺术家》《现代艺术指南》等。官方网站:stephenfarthing.com
译者简介
杨凌峰
翻译学硕士,实力派译员;怀疑论者,理想主义者。现任职广州某高校。译事探讨:target@yeah.net
书籍目录
序(理查德·考克)
引言
史前至15世纪
15和16世纪
17和18世纪
19世纪
1900至1945年
1946年至今
术语
撰稿人
引文来源
索引
图片提供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漆器艺术为中国发明,到了曾侯乙的时代,已经高度成熟。漆是一种持久的高硬度涂装材料,最初用于保护木、竹和其他材质免于受潮和损坏。这种工艺的装饰与美化功能又很快得到认同,开始用于提升精致器具的外在观感。漆是有毒物质,从中国本土生长的漆树树液中提取,在器具上涂刷数层后形成光滑润泽的表面。漆工需要掌握足够的技巧,耗费极长的时间来完成作品,而且作业过程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漆器就很贵重——后来的一份文献中提到,当时漆器价格是铜器的十倍。清漆中加入氧化铁后就会变为深黑或饱满的红色。清漆也可与金粉或银粉混合使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终结了战国时代。作为第~个“皇帝”,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启动了一些浩大的工程,包括由真人大小的兵马俑(见46页)守卫的秦始皇陵,其规模宏大,就如一座城镇,他还修建了一个国家级的道路系统,无数人为之劳碌亡命。秦始皇的另一工程就是最初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去世,他的秦皇朝随后只持续了三年。秦朝之后是充满活力生机的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在汉朝,伟大的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频繁,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也向西方输出了大量中国的手工艺品。中国丝绸首次到达了罗马,罗马的玻璃珠也传到了中国。这个时期的陶器工艺有了重大发展。墓葬中装饰有大量的雕刻和彩绘陶人,尺寸上比秦朝的则小了很多。这些陶人称为“俑”,被作为活人的替代物放置在墓葬中。陶俑中有的是乐师和表演者的形象,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当时中国人类生活的有关信息。所有的艺术门类在汉代都蔚然兴盛,并得到上层人物的资助。约公元前180年,当时的中等贵族——长沙国丞相轶侯,及其妻子与儿子入葬同一地点。他们的墓室装饰极尽奢华,其精致彩绘漆棺上覆有锦绣丝缎。图示一号墓T形帛画即是一例,帛画自下而上分为阴间、人间、天国三部分,描绘了车大侯夫人升天的情景。丝绸与漆器在当时是贵族专享,在工艺技15上已经相当精湛。当时的织工可以加工平纹丝绸、轻纱丝绢、花纹罗绮和织锦丝缎,而绣工们则会使用多种多样的复杂针法。汉代延续的四个世纪间,佩玉之风兴起。在古代中国,玉被认为性属阳,阳则是指宇宙精气,因此玉就有了赋予佩戴者生命活力的意义。汉代人不仅把玉看成是一种美丽的宝石,而且认为玉象征了卓越、纯洁和美德。玉材质珍稀,打磨、抛光的加工时间也很长,因此玉器就相当珍贵。玉的佩戴也按身份爵位分为三六九等:皇帝佩戴的为“镇”,其下五个级别的官侯则分别佩戴“桓”、“信”、“躬”、“谷”、“蒲”。这种等级差别也延用于丧葬用玉,因此汉墓出土的玉器形态多样。汉代玉器中最不同凡响的是整套玉衣盔甲殓服,它被用来包覆高官厚禄者的遗体,并保护其死后不受邪神恶鬼侵扰。1968年,在对河北满城山崖间两座不同古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两套金缕玉衣。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分别被裹于两件玉衣中,身旁还陪葬有10000多件珍宝。玉衣是用金丝将大量玉片连缀而成的。窦绾的玉衣(见下图),现已完全修复,共有玉片2156片,缝缀用金丝约24盎司(700克)。制作金缕玉衣所费人工无疑非常惊人:每块玉片粗坯都要用简陋的砂水锯从大块玉石上切出,再用研磨沙钻在玉片四角钻孔,然后还要琢磨抛光。所有金缕玉衣中最复杂精致的一件由4000多片玉石编制而成,1995年出土于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据推断,其主人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信息量充沛的新作,即将成为经典。 ——《书商》(The Bookseller)史蒂芬•法辛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这本厚实的读物是对世界艺术史的全面概述。 ——《RA》杂志你将跟随时间的脚步,开始盛大的艺术之旅。……本书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式参考指南。 ——《艺术家与插画师》(Artists&Illustrators)对于正在研习艺术史课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一本超乎想象的好书! ——《东盎格鲁每日时报》(EastAnglian Daily Times)
编辑推荐
《艺术通史》编辑推荐:全球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联手打造。编写体例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成就史上最得心应手的世界艺术史。超过1100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