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鲜明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1895年到清朝灭亡短短十余年闻,中日两地共出版日语教材近百种。著者利用赴日访学机会,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这批教材的内容,分析其编写框架和教学方法。通过考察清末中国人编写的国语教材,可知清末中国人对日语的认识已有很大进步,从“中日同文观”、“汉语本位观”逐渐向科学的日语观过渡。从清末日本人专门为中国学习者编写的教材和文典可见,日本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导入同时期本国母语教学的语法,这有助于中国人建立系统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此外,从这些教材的文本细节还可以看到,有些教材不但接受了西方语言学的方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方法。
作者简介
鲜明,1982年4月生,辽宁大连人。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亚欧语系日语专业,获得日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硕±研究生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7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师从姚小平教授,获得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应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中心邀请,担任客座研究员,从事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科书的研究。2009年再次受关西大学邀请赴日参加该校组织的青年学者论坛并做大会发言。博士在读期间在《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语言学学术论文,并担任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以及北京外车语大学“211项目”三期建设之子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以及语言学史。现任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国语学院讲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意义1.1.1 历史意义1.1.2 学科史研究的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前人研究综述1.2.2 清末日语教材原始资料综述1.3 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性1.4 本书结构第二章 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材的成书背景及分类2.1 清朝以前中国史料中有关日语的记录2.2 清末赴日留学生的情况以及中国人学习日语的原因2.2.1 清末赴日留学生及中日两地开办的东文学堂2.2.2 清末中国人的日语学习动机2.3 清末重要涉日人物的日语观——以梁启超和黄遵宪为例2.3.1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清末中国人全面研究日语的代表2.3.2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清末日语速成法的代表 2.4 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材之分类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从清末中国人编写的日语教材看中国人日语认识的进步3.1 清末中国人编写的日语教材典型个案分析3.1.1 《东语入门》——中国人编写的一部早期日语教材3.1.1.1 成书背景3.1.1.2 日语语音的讲解和说明3.1.1.3 收录的词汇和常用日语表达3.1.2 《和文释例》——受“和文汉读法”影响的教材 3.1.3 《东语正规》——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科学地研究日语的书 3.1.4 《东文法程》——多次再版、具有比较科学体例的日语语法教材3.1.5 《东语简要》——便于中国人自学的日语教材……第四章 清末日本教习为中国人编写的日语教材及其教学方法第五章 汉译日语文典为清末中国学生带来的日语语言第六章 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材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学方法的借鉴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有些日本教习还通过口语和俗语 文典,把日语口语的表达方式教授给中国学生。有的日语教习试图把普遍语言的思想贯穿在文典中,在讲解日语语法时与汉语和英语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对比,来说明日语的特性以及与其他语言的共性。 结合清末语言学的学术背景,本著探讨并分析了清末日语教材使用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方法以及借鉴西方语言学方法的现象及其原因。首先,有的清末日语教材借鉴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方法,表现在语音方面,比如用反切法给日语标音。把促音与汉语入声类比;用汉语音韵学的术语给日语半浊音命名;将日语重音与汉语的平上去人四声作对照,说明日语的重音有区别词义的功能。词类划分上,有的教材遵照汉语以“字”为中心的语言学传统,采用汉语传统的“实虚二分法”,把日语助词类比为“虚字”,并采用汉字训读的方式逐字解析日语助词。其次,有些汉译日语文典借用西方语言学方法向清末学习日语的中国人讲解日语语言类型、语音与语法。 无论是中国语言学方法还是西方语言学方法,都是语言学发展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语言的独特视角。只有通过对比不同语言才能看到一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应当重视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引进语言类型学的视野,提倡语言之间的对比,把一种语言的研究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之下才能真正揭示这种语言自身的规律。 此外,不同语言中某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能够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