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 页数:375 译者:朱应庚
Tag标签:无
前言
得知朱应庚先生早年翻译的《繁荣与萧条》将要再版,十分欣喜。记得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经济系恢复,朱先生任系主任。不久,我留校,在朱先生领导下工作,而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也接受了朱先生的教诲。 那时,国外原版的经济学名著在校园里是找不到的,有几本翻译的书也是很少见的了,哈伯勒的《繁荣与萧条》是不多的译本之一。更因为该书是朱先生的译著,我们就格外珍视,并引以为荣,当然更是要先睹为快了。我相信,当时经济系的研究生们,不管是经济学说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读过这本书。也因此,都有了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理解。这无疑对我和我的同学们今后的学术或各种生涯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正是这样的原因,尽管我不是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也愿意为这本书写些文字,以纪念已过世的哈伯勒和朱应庚先生,以纪念那个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年代。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0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36~1957年,他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其间,于1950~1951年当选国际经济协会会长,1955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arean of Economic Research。简称NBER)局长。之后,于1957~1971年担任盖伦·斯通国际贸易讲座教授,1965~1970年为《经济学季刊》编辑,1965~1978年出任美国财政顾问,198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安东尼奥·费尔特里内利奖的经济学家。 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年),《国际贸易》(1933年),《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1936年),《繁荣与萧条》(1937年),《经济增长与稳定》(1974年)等。 哈伯勒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第一次用机会成本概念重新阐述比较成本原理,将比较成本的古典理论置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批判性地完善和补充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而且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建立了更加精确的分析范式,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 而《繁荣与萧条》是哈伯勒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著作。就他本人的理论贡献而言,与他先前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著作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同样的划时代意义。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发表于1937年,由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印行。初版问世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因此由国际联盟先后四次重印,1957年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 哈伯勒的《繁荣与萧条》一书可谓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哈伯勒对l9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关注,关于经济周期的著述也可谓汗牛充栋,各种争论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哈伯勒产生了写作本书的动机:“只限于分析现存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从而对经济波动的性质及其各种可能的原因作出综合的说明。”哈伯勒研究了此前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将凯恩斯之前出现的经济周期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别:纯货币理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作物收获论。其中的第8章,哈伯勒专门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观点进行了介绍,并评述了凯恩斯、罗宾逊与瑞典学派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只是名词和概念的不同。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一时风行欧美。应当说j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经济周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明晰了。因此,哈伯勒十分赞赏凯恩斯理论。他认为,所有理论都可以用凯恩斯的术语来表达,凯恩斯的理论工具与任何一种周期理论或周期中的某些阶段都是相融的。因此,哈伯勒的研究和表述都表明,是否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为理论基础,已成为经济周期研究的分界线。此前的经济周期理论统称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此后的经济周期理论则称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就是说,哈伯勒总结的经济周期理论被称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由此,经济周期理论进入到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时代。 其次,哈伯勒首次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作了明确的统一的论证。在本书的第9~12章的分析中,哈伯勒主张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围绕七个环节进行阐述:一般特征、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反复性和周期性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国际复杂关系。同时,哈伯勒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与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的区别。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指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而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指从繁荣走向萧条时的转折点。
内容概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们所期待的事情,但这似乎成为人们的一个梦幻,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产生一个阶段的萧条。经济的变化不仅影响经济产业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诸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哈伯勒不仅收集当代西方各国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给予深刻理解,对后人探索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 (Gottfried Von Haberler) 译者:朱应庚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1900-199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1936年兼任国际联盟顾问;1936-1971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期间,1950-1951年当选国际经济协会会长,1955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之后,于1957-1971年担任盖伦。斯通国际贸易讲座教授,1965-1970年为《经济学季刊》编辑,1965-1978年出任美国财政顾问,198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安东尼奧,费尔特里内利奖的经济学家。1937年发表的《国际贸易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名著;同年为国联所撰写关于商业循环的专题研究《繁荣与萧条》,全方位分析经济波动,此作品被认为是经济周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朱应庚(1922-2004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出生于云南玉溪,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后留学美国,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12月学成归国,一直执教于云南大学。为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译序
原序
绪论
第1篇 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系统分析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纯货币理论
第3章 投资过度论
第4章 危机与萧条的原因——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
第5章 消费不足论
第6章 “心理理论”
第7章 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
第8章 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第2篇 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
第9章 经济周期的意义与测定
第10章扩张过程与紧缩过程
第11章两种转折点——危机与复苏
第12章 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
第3篇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对现代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
第13章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
附录一 略谈经济周期理论的当前发展形态
附录二 再谈庇古论点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2章 纯货币理论第2节 霍特里先生的理论——般特征消费者支出的重要性霍特里先生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坚决的纯货币解释。在他看来,经济周期乃是“一种纯货币现象”,意思是说,经济活动之所以会有变化,繁荣与萧条之所以会此起彼伏,市面之所以转好转坏,“货币流动”是唯一的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当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即货币流动)增长时,商业即趋于活跃,生产将提高,价格将上涨。当!需求藏退时,商业即趋于呆滞,生产将萎缩,价格将下跌。货币流动,也就是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大体上是取决于“消费者支出”,也就是取决于收入项下的支出。然而,消费者支出所包含的,并不单是对消费品的支出,还有用作新投资品的支出,也就是消费者收入项下供作储蓄和投资的那个部分。(在欧文.费希尔提出的那个有名的交换方程里,“V”的定义是“交易速度”;如果换一个说法,将“v”的定义作为“收益速度”,我们就可以用MV代替消费者支出。但是,v既经规定为消费者支出对货币量的比率,这两个量值——MV和消费者支出——按照定义就彼此相同;用这一个说法来代替那一个说法,结果就不会有多大意义。)至于非货币因素,如地震、战争、罢工、农产歉收等,也许会引起普遍的贫困状态:而另外一些因素,如农业收获变动、某些行业的过度发展(例如建筑业投资过度),也许会引起只限于个别行业的局部萧条。但是要形成带有经济周期意义的普遍萧条——即资源闲置与工人失业成为普遍存在的情况——单凭非货币力量或变故是无能国力的,除非能由引引起消费者支出下降,即货币流量萎缩。
媒体关注与评论
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经济的发展,之所以波澜起伏,外因只是引信,根子出在经济体系本身。 ——哈伯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