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1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查尔斯•卡尔顿•科芬 页数:274 译者:石晶
Tag标签:无
前言
写给美国的男孩和女孩: 这部《自由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叙述性故事。它横跨了近500年的光阴,同时描绘出了人类由奴役走向自由的大致轮廓。我热切期盼这书中的一些东西能够引起你们的注意。你们将会发现,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并不总是所谓的“伟大战争”,因为在众多的武力冲突中,几乎没有几次带来过决定性的影响。相反,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你们会看到,今天的每件事,不论好坏,都能被追溯到过去——而历史,也正是这样一条由一件件事所组成的因果相续的链条。你们甚至会觉得,历史就像一出戏,一出由少数几个关键演员领衔的戏。而这些主角可真是屈指可数呀! 故事中第一个出场的便是英格兰的国王约翰。正是签着他大名的大宪章,衍生出了日后的英国议会与美国国会.乃至世界各地的代议制政府。 接着出场的便是约翰·威克里夫和杰弗里·乔叟。他们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结出自由的果子。继而迎来的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阿拉贡的凯瑟琳、安博林、凯瑟琳的女儿玛丽·都铎、红衣主教沃尔西、克兰曼大主教、安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詹姆士王、约翰·史密斯、约翰·罗宾逊、威廉· 布鲁斯特,以及奥斯特菲尔德与司克罗比的男女老少。 苏格兰的玛丽·斯图亚特与乔治·布坎南;波希米亚的法尔法什教授;德国的为早餐卖唱的男孩马丁·路德、弗雷德里克公爵、约翰·台策尔,以及约翰·古腾堡;荷兰的劳伦斯·科斯特、伊拉兹马斯博士,以及沉默者威廉;法国的法兰西斯一世、凯瑟琳·德·梅第奇、盖斯公爵、查理九世,以及亨利四世;西班牙的托尔克马达、伊莎贝拉、费迪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查理五世、菲利普二世,以及罗耀拉;意大利的亚历山大六世与利奥十世。这些人都在这出戏中举足轻重,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参与,他们都已注定成为中心人物。 除此之外你们会注意到,有一个问题,比其他任何问题都更重大。那就是人们独立思考的权利,尤其是在信仰这方面。然而,教皇、大主教、红衣主教、主教以及神父,他们长期霸占着这本属于每个人的权利,甚至牺牲成百上千条人命来确保自己的地位。你还会特别注意到,没有人发表过反对宗教的言论——没人反对教皇,因为他是教皇;没人反对天主教徒,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徒;也没人反对新教徒,因为他们挑战着罗马教会的权威。然而事实如何呢?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一同在做着烧杀抢掠的丑事:只因为人们不信他们所信仰的东西,他们就把人投入监牢虐待,或是干脆活活烧死。 无知、迷信、狭隘、固执的人啊!他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根正苗红的真理持有者,持不同意见的人都该死;他们虔诚地觉得根除异教徒是在服侍上帝,然而,他们忘了强权永远不能带来正义,这一切的唯一成果,便是让世界充满灾难与仇恨。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些千方百计得来的、致力于奴役人民的胜利。 总在现实中变成失败;而那些为自由而战的挫败,往往会迎来最后的胜利。皇帝、君王、红衣主教、神父以及教皇,他们一意孤行,到头来,盘算还是通通落空了。他们摘下的金色果实,瞬间成了罪恶之地所多玛的苦果。玛丽·都铎拼尽全力要除掉异教徒,却在她临终之日发现,英格兰的异教徒比她登基时还多。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死命地想攥住自己的王权,然而淫威终究成了怯弱,胜利终究成了失败。另一方面呢,磨难过后迎来了什么?约翰·罗宾逊、威廉·布鲁斯特。以及司克罗比与奥斯特菲尔德可怜的人们,当被逐出家园,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时,他们的心里该是什么滋味!但瞧瞧吧,苦涩过后。西方世界的共和国傲然屹立!到底谁赢了呢?詹姆士国王、约翰·罗宾逊还是威廉·布鲁斯特?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你们会注意到,即使压迫者实现了他们的计划,事情如他们所愿地发展下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力量在默默地工作着,并及时地破坏掉压迫者们的苦心经营。一切就好像是有双超自然的手在指引着相反方向的路。细细读过这本《自由的故事》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是无法充分理解历史的意义的。历史必有其意义。否则一切的存在都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 有些人断言,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大事件不过是一系列的偶然。然而一场发生在德国的大起义竟被握在厄休拉·科达那令人心动的手中是件偶然的事吗?如何解释亨利八世对于安博林的热情背后,隐藏着的是英格兰与罗马教会的分离,还有自那之后的文明与基督教的硕果呢?又如何解释恰好在这个世界准备好迎接那样一种理念时,乔治·布坎南宣扬了他“人民是唯一正当的力量之源”的信念?人们可以随意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计划.但在人类意志操纵下所产生的骚乱与冲突背后,有个无形的力量在塑造着命运——国家兴了又衰,一代代人来了又走,然而历经几个世纪,真理、正义、自由、公正依然傲然前行!终点在哪里?这难道不是人类朝着安宁与和平的伊甸园的长途征程吗? 如果你读着这“故事”感到义愤填膺,或是为那些错误与侮辱而痛心疾首,请记得,在那些忍耐与牺牲过后,迎来的是你最应珍视的东西。如此,你便能真正理解自由的代价与它的价值了。 查尔斯·卡尔顿·科芬
内容概要
论自由的著作不少,或太学术化而晦涩,或因偏激而失公允;羡慕西方生活的更不谓不多,或流于表层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过分粉饰失却真实;分析美国当代社会或建国至今历史者亦大有人在,解剖美国建国前夕横跨五百年光阴的文本却屈指可数。
本书不是政治概念,更非美化西方的媚俗文本,而是正当代泛自由的语境下。抛开喋喋不休关于名词的争论,提供浮躁空气中最稀缺亦最需要的对自由本身意义的探寻,对借自由名义之罪恶的真实记录,对历史轨迹动力的解读以及对未来满怀乐观的憧憬。
作者简介
查尔斯·科芬(Charles Coffin,1823—1898)以笔名“卡尔顿”(“Carleton”)享誉公众,他是唯一从头至尾单枪匹马报道美国内战战争全程的战地记者,19世纪60-90年代期间,他的作品大量发表。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旅行家、作家和政治家,还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多方面的成就使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无地王约翰与贵族们
第二章 虽逝犹存
第三章 火起波希米亚
第四章 自由战士劳伦斯科斯特与约翰。古腾堡
第五章 宗教法官
第六章 向西走,到东方的人
第七章 自由的新家
第八章 拒绝娶寡嫂的男孩
第九章 永远正确的人
第十章 为早餐卖唱的男孩
第十一章 为早餐卖唱的男孩在罗马的所见所闻
第十二章 男孩红衣主教
第十三章 男孩皇帝
第十四章 金缕地
第十五章 遵命的人
第十六章 未被通过的计划
第十七章 将教会一分为二的人
第十八章 烧死异端分子的女王
第十九章 自由在法国的起程
第二十章 把世界浸泡在灾难中的人
第二十一章 自由进程在英格兰
第二十二章 教皇是如何镇压异端分子的
第二十三章 苏格兰女王
第二十四章 圣巴托罗缪日
第二十五章 为权利而战的“乞丐”们
第二十六章 苏格兰女王断头记
第二十七章 罪有应得
第二十八章 威廉。布鲁斯特和他的朋友们
第二十九章 帝国之星
第三十章 “半月”号
第三十一章 外来客和朝圣者
附录一:与本书相关的英王世系简表
附录二:与本书相关的历史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在约翰·威克里夫博士过世的五十载里.他的尸骨一直被埋在拉特沃思教堂的院子里。然而康斯坦茨会议颁布了一道命令,不允许尸骨继续埋在那里。一伙修道士用镐头和铁铲将尸骨挖了出来.他们点起火,将尸骨烧成灰,继而铲进了一条流经教会院子的小溪。小溪带着那些骨灰汇人了埃文河,埃文河在蜿蜒流过斯特拉特福德低草地后汇人了塞文河.最终他的骨灰被塞文河带入了大海。 这些修道士们为何急于销毁那位博士的尸骨呢?因为,纵然去世多年.这位作为传教士的博士仍在布道!这些修道士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他们企图通过摆脱他的尸骨来结束其布道。但他们忘了,总有一些东西是火也烧不尽的——比如自南,比如真理,比如正义。他们岂能想到,这位博士的布道生涯仍在继续,而且他的教区将扩展至整个世界,他的追随者将是万国的人民。他们无法想到。他的布道,连同贵族们从无地王约翰那里获得的那张羊皮纸与印在上面的那一大坨蜂蜡,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秩序。 他们也根本想不到,国王的宝座将被掀翻,统治者将被贬为庶民,而庶民将成为主人。 《大宪章》签署已近百年,但那份文件尚未孕育出太多的自由。人民仍是穷苦的庶民。国王与贵族剥削着他们,一大群修道士、托钵教士、主教、大主教压迫着他们。他们必须得向国王、贵族和神父们交税。并且没有权利发出交什么税,交多少税的声音。他们愚昧无知,没有书籍可以阅读,一千个人里也不见得有一个识字的。只有神父、教区官员、主教、富人,以及他们的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供穷人读书的学校。 神父们嗜财如命。不论是婚礼葬礼,赦免罪人,还是为死者作弥撒,为孩子施洗,或是什么其他侍奉,神父都必须拿到酬金。整个国家修道士泛滥——穿白袍子的加尔默罗会修道士、穿灰袍子的方济会修道士、穿黑袍子的奥古斯丁教团教士和道明会修道士。这些人住在修道院里,刮净头顶,赤脚行走。他们都郑重发誓要毕生禁食与祷告,不问世事。然而尽管发了这样的誓,除了富人,再没有人能像他们那样锦衣玉食了。要知道.这些修道院、隐修会、修女院、女隐修会,以及主教辖区,掌握着全英一半的土地。而且他们的税收比国王的还多。山一样的羊肉、鲜牛肉、鹿肉堆放在这些修道院的储食室里。一桶桶来自西班牙与莱茵河岸的陈年好酒藏在地窖中——修道士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乞丐。他们把筐子拴在驴背上,牵着它走街串巷,或是干脆背个麻袋乞求钱财、黄油、鸡蛋和奶酪——人们施舍的东西他们照单全收。作为回应,他们会以圣徒的名义祝福那些施与者。或是诅咒那些小气鬼。他们变卖圣物:一小块号称是圣母马利亚穿过的衣服上的布条、当年真正十字架的碎片、圣徒的骨头——百分百神圣之物。 他们不断宣讲着有关圣邓斯坦的一个很炫的故事。圣邓斯坦曾经是个作恶多端的铁匠.后来改邪归正并最终成为了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一天.魔鬼来到他正在工作的地方,探进窗子里想诱惑他。他绰起一把烧得通红的钳子.一把钳住了魔鬼的鼻子,魔鬼痛得尖叫起来。这位圣徒迅速擒获了魔鬼,并要求魔鬼保证不再诱惑他。 当时的人们是多么无知啊。他们没学可上.唯一的老师就是修道士和神父。然而这些“老师”根本无意传授给他们什么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无知便为软弱。愚昧的人们最容易迷信。他们相信妖魔鬼怪,诸如勇猛骑士大战喷火怪龙的光辉故事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农夫们在自家的火炉旁绘声绘色地讲着这些故事;贵族们在城堡里详细记录着它们:诗人们用押韵的美句重现勇猛骑士的光辉事迹.继而由行吟诗人将它们传遍大街小巷。尽管没人见过这样一条怪龙.但人们都真诚地相信的确存在这种生物。而且这东西随时可能现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