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罗孚  页数:5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作者简介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罗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
话说罗孚
辑一 我和我的朋友们
十年不寻常
与齐白石为邻
大钟接蓟门
电子一条街
我的邻居们
小报与大报
小朋友、女朋友
“没关系”小姑娘
无为的姑娘们
从寻找聂绀弩开始
“文史馆”喷饭
两位老前辈
三个朋友
王、吴的官司
小丁和老杨
话说圆蹄
杨家的欢聚
朋友的圈子
冯友兰和四皓
舒芜的诗
向钱看而向“钱”看
“小饼干”萧乾
夏衍和旧梦
钟敬文和启功
话说周而复
陈迩冬和窦尔墩
王益知和田象奎
章士钊的文和诗
萧红的头发和骨灰
宜兴马和仰雪馆
苗老汉和牛油诗
他一身都是专家
常任侠的诗和情
卞之琳和臧克家
李锐?庐山?三峡
三松堂上一老人
笑煞邕漓父子王
文学大师的惊叹
沈从文的长信
诗人荒芜的悲剧
辑二 胡风集团人和事
楼适夷和胡风
悼词上面的文章
三十年往事如烟
文艺青年张中晓
见三回就有了罪
吕荧被揪下台
鲁藜和王曼恬
绿原和中美合作所
贾植芳和汉奸问题
胡风获平反病好转
孙钿的故事
方然死在水沟里
胡风的幻听
好剑好书真人真杰
彭柏山孤光自照
化铁是空军军官
“蛇窟”内幕
青年侯红鹅事件
审阿垅的一场戏
审胡风的一场戏
胡风更甚于潘、饶
舒芜又成胡风余孽
一个又一个怪圈
由胡风到茅盾
何剑薰的卜卦术
耿庸与我的记忆
胡风信和舒芜诗
辑三 我所知道的周作人
不去台湾来北京
落水的前后
周作人自称是“看众”
给毛和周都写信
苦雨斋访周作人
书的悲剧人的悲剧
寿则多辱十五年
鲁迅对知堂的理解
夫妻和兄弟
青史他年又如何
辑四 潘汉年和袁殊的传奇
郭有守和袁殊
潘汉年、恽逸群和袁殊
袁殊正式做“汉奸”
二十年狱中生活
惺惺相惜佐尔格
袁殊去访周作人
荒芜诗中的潘杨
话说潘汉年
三个故事和二老
左联旧事两小开
潘汉年一身重任和神秘
从搜捕到和谈
潘汉年和陈立夫会谈
玩弄日特于股掌
会见汪精卫带来的麻烦
毛泽东召见潘汉年
潘汉年重回香港
从香港北上又南下
十天的奇异沉默
潘汉年被捕以后
夫妇重逢团河安家
又进秦城又受审讯
洣江茶场的老夫妇
廖承志质疑陈云平反
何处更寻倩女魂
自始至终潘汉年
十九年后的平反昭雪
《北京十年》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罗先生在会上作了《回想<知堂回想录>》的长篇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关注。散会时我冒昧地提出能否会后拜访他,能否与他通信,因为我有许多关于周作人的问题要向他请教。他一口答允,并当场写下他的住址,只是告诉我,如果去信,收信人必须写“史林安”而不是“罗孚”。其实,罗孚也好,史林安也好,对我而言,都是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我对他的辉煌的过去只略知一丁点儿,或者说一丁点儿也没有,不能说不感兴趣,但我深知,不该问的就不要问,不该说的也不必说。老人家已答应我可以写信也可以拜访请益,夫复何求?于是,我第二天就出现在他寓所的客厅里,也即他在《北京十年》开头几章中详细描写过的双榆树南里寓所。如果不是这次重读《北京十年》,当时室内的情景真的已不复记忆了,只记得我们一老一少,谈得很随意,也很尽兴,谈周作人,谈曹聚仁,谈叶灵凤,谈香港文坛的人和事……总之,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如沐春风,受益真的是匪浅。记得在离京返沪前,我还拜访过他一次,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他还保存着不少周作人一九六〇年代的手稿,这对我编选《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不啻是个福音。但是手稿在香港,他人却在北京,不知何时可南返,我想看到这些珍贵手稿的话,只能耐心等待。从那时起直到一九九二年他返回香港,前后五年多时间里,我与罗先生鱼雁不断。我每次进京,只要时间允许,一定去拜访他,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受拘束。当然,他为何在京蛰居,我始终不触及一字。他离京南返前夕,特地到上海访友叙旧,先在万航渡路原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机关楼前新建的宾馆下榻,后又移至柯灵先生的“工作室”小住。这段时间里,我也曾多次陪同他。罗先生知道我爱书如命,不断赠我他在北京三联以“柳苏”笔名出版的《香港,香港……》等书,尤其是他送我三大卷叶灵凤的《读书随笔》毛边本,在第一集扉页上题字:“借故友著作送子善先生罗孚一九八八、四”,令我如获至宝。罗先生离京前一个月,我恰巧有事到京,刚走进他家门,他就埋怨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我的书已有不少被别人捷足先取了,你赶快挑选需要的,再不拿就来不及了。记得我当时捧走了几乎全套的香港《博益月刊》等一大堆书刊,那晚罗先生特地在他住所附近那家《北京十年》中提到的颇有“来头”的饭店里请我吃饭,罗先生在席间谈笑风生。虽然后来在香港我还多次受到他盛情款待,但这顿饭至今还仿佛齿颊留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北京十年》在香港《联合报》上连载,颇受欢迎,我也拜读过其中的部分章节。以后每次到港见罗先生,都会问起《北京十年》,建议早日结集出版。而今,翘首等待多年的《北京十年》经过整理终于付梓,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北京十年》是一部回忆散文集,就像罗先生自己所说,文章虽然告一段落,但回忆永远不会结束。  ——陈子善

编辑推荐

《北京十年》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催生婆,董桥风靡大陆的推手。香港文学界的伯乐,大陆文人眼里的两栖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今年九十高龄的罗孚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家、杂文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自1950年代开始,罗孚一直活跃于香港新闻界和文艺界,他是半个多世纪香港文学和文化发展史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录者。
    1950年代初,正是在罗孚的倡导和支持下,梁羽生和金庸先后开始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写作,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武侠小说创作的崭新局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罗两位武侠大师的文学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应该归功于罗孚的远见卓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和周作人后期的许多散文小品,也是经罗孚安排,才得以在香港发表,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罗孚自己的散文创作丰富多彩,在香港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散文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散文不但产量多,而且手法多样。他关注时代风云,关注香港的社会现实,擅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于舒缓平实的文字中显现真知灼见。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他在内地出版了《香港,香港 ……》、《南斗文星高》等书,用细腻生动的笔触评介香港文学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内地和香港的文学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内地读者欢迎。《凤兮凤兮叶灵凤》、《金色的金庸》、《香港有亦舒》、《你一定要看董桥》等名文不胫而走,传诵一时,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称道。

    罗孚的文名享誉海峡两岸三地,他的文学史地位早已确立,内地出版的多种香港文学史著述都已有讨论罗孚的专章或专节,如1997年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香港文学史》(潘亚暾等著)认为“以犀利又含而不露的笔锋,解剖社会的病态”和“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凡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以寄托千回百转的乡愁乡恋”是罗孚散文的两大特色;又如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香港文学史》(刘登翰主编)也认为罗孚的散文“以史料的丰富和准确,见识的精当和新颖,叙述的晓畅和有趣为特点。在可读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路数上进行了尝试”,评价都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出版多卷本的《罗孚文集》是十分必要的。《罗孚文集》的编纂出版,不但大有助于集中展示罗孚在文学长途上辛勤笔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且对全面而又深入地研究香港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研究内地与香港的文学和文化交流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严肃的文化积累工作,因此,特予郑重推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2010年5月19日
  •   罗孚仅在北京呆了10年,就写出了这么多文章,还编出集子。我在北京生长了50多年,什么都没抓着,真是瞎混了!1980年代就买了他的《香港 香港》,三联版,瘦瘦的书身,可以揣在兜里随时淘出来读上一段。上周,就揣着《香港 香港》去了香港,结果很失望。不是香港没有文化,是那位女导游不把香港的文化展示给我,而专把香港的“丑陋”尽情的展示,通过她的言、行!当然,这次在香港见到了《亚洲周刊》的朋友,而扫去了那些不快!回来,看到这里有罗孚的几个集子,很高兴!恐怕,这也是大陆集中出版罗孚的书最全的一次吧!装帧、设计、版式、用纸等都还好,字号也是令人满意的字号(现在好多出版商把字号弄得小小的,就是不想叫人读他的书)!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文章,篇篇可读,不乏佳作!其事,香港,是很有文化的!不仅有几代文化人(曹聚仁、钱穆、罗孚、马家辉、梁文道),还有文化(文明)的政治、制度,还有现代化的大学和文化设施!读罗孚文章,都可获知!!
  •   作者不虧為香港老報人,講述娓娓道來。作者在北京的十一年里,和文化界朋友接處頻繁,很多文壇軼事作者如數家珍。
  •   读着北京十年,所描写的仿佛已经是另外一个北京了,虽然写的是我家门口的事情,只剩下地名还是熟悉的。北京变化太大了,对往昔的北京,还是很留恋的
  •   罗孚文集7册,终于齐全了。
    老一代出版人的故事,现在读来总让后辈嘘吁不已……
  •   書中繼續了老一輩文學家在北京的十年生活,書中真實平淡的語言讓人讀起來備受感動,讓現在的人可以瞭解文壇的成年往事。
  •   大公报老记者文集 文字老道 言之有物
  •   很不错的一款介绍北京历史和风情民俗的书哦
  •   就是好看,弥补了没在北京长期生活过的遗憾。
  •   50年代以前生人一定喜欢的好书
  •   给妈妈订购的,她很喜欢,书的内容很好,都是写文学大家的故事。
  •   是自己想要的书,非常不错,待阅后再评。
  •   怀旧录。
  •   偶然看到,值得细品。
  •   很喜欢的好书
  •   听朋友推荐才购买的图书,翻阅之后感觉确实不错。
  •   平淡的语言,却有滋味.老人,旧事就像陈年老酒一般.
  •   这是作者1982年至1993年在北京10年期间的一些回忆文章。写的大都是文化界的名人的往事,渉及面广,内容有今有夕。但文笔生动,写人写事,入木三分。看来作者交际面广,文学功底深,因此,读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值得一读。
  •   作者身份特殊,所以通篇读来都感觉其在借人喻己,一抒襟怀。但那个年代那些人,确实让人唏嘘,书是好书,只是伤怀。
  •   内容丰富,观点个人,派系明显。可以看看,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现代。
  •   头半部很好,后面的一般了
  •   内容精彩,文字幽默,可读性强。
  •   内容可以,文字略显拖沓,理解,毕竟作者岁数大了
  •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笔锋流畅,值得推荐。
  •   北京十年
  •   是的包装很好,等待阅读
  •   很不错的书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