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罗孚 页数:5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作者简介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
罗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
话说罗孚
辑一 我和我的朋友们
十年不寻常
与齐白石为邻
大钟接蓟门
电子一条街
我的邻居们
小报与大报
小朋友、女朋友
“没关系”小姑娘
无为的姑娘们
从寻找聂绀弩开始
“文史馆”喷饭
两位老前辈
三个朋友
王、吴的官司
小丁和老杨
话说圆蹄
杨家的欢聚
朋友的圈子
冯友兰和四皓
舒芜的诗
向钱看而向“钱”看
“小饼干”萧乾
夏衍和旧梦
钟敬文和启功
话说周而复
陈迩冬和窦尔墩
王益知和田象奎
章士钊的文和诗
萧红的头发和骨灰
宜兴马和仰雪馆
苗老汉和牛油诗
他一身都是专家
常任侠的诗和情
卞之琳和臧克家
李锐?庐山?三峡
三松堂上一老人
笑煞邕漓父子王
文学大师的惊叹
沈从文的长信
诗人荒芜的悲剧
辑二 胡风集团人和事
楼适夷和胡风
悼词上面的文章
三十年往事如烟
文艺青年张中晓
见三回就有了罪
吕荧被揪下台
鲁藜和王曼恬
绿原和中美合作所
贾植芳和汉奸问题
胡风获平反病好转
孙钿的故事
方然死在水沟里
胡风的幻听
好剑好书真人真杰
彭柏山孤光自照
化铁是空军军官
“蛇窟”内幕
青年侯红鹅事件
审阿垅的一场戏
审胡风的一场戏
胡风更甚于潘、饶
舒芜又成胡风余孽
一个又一个怪圈
由胡风到茅盾
何剑薰的卜卦术
耿庸与我的记忆
胡风信和舒芜诗
辑三 我所知道的周作人
不去台湾来北京
落水的前后
周作人自称是“看众”
给毛和周都写信
苦雨斋访周作人
书的悲剧人的悲剧
寿则多辱十五年
鲁迅对知堂的理解
夫妻和兄弟
青史他年又如何
辑四 潘汉年和袁殊的传奇
郭有守和袁殊
潘汉年、恽逸群和袁殊
袁殊正式做“汉奸”
二十年狱中生活
惺惺相惜佐尔格
袁殊去访周作人
荒芜诗中的潘杨
话说潘汉年
三个故事和二老
左联旧事两小开
潘汉年一身重任和神秘
从搜捕到和谈
潘汉年和陈立夫会谈
玩弄日特于股掌
会见汪精卫带来的麻烦
毛泽东召见潘汉年
潘汉年重回香港
从香港北上又南下
十天的奇异沉默
潘汉年被捕以后
夫妇重逢团河安家
又进秦城又受审讯
洣江茶场的老夫妇
廖承志质疑陈云平反
何处更寻倩女魂
自始至终潘汉年
十九年后的平反昭雪
《北京十年》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罗先生在会上作了《回想<知堂回想录>》的长篇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关注。散会时我冒昧地提出能否会后拜访他,能否与他通信,因为我有许多关于周作人的问题要向他请教。他一口答允,并当场写下他的住址,只是告诉我,如果去信,收信人必须写“史林安”而不是“罗孚”。其实,罗孚也好,史林安也好,对我而言,都是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我对他的辉煌的过去只略知一丁点儿,或者说一丁点儿也没有,不能说不感兴趣,但我深知,不该问的就不要问,不该说的也不必说。老人家已答应我可以写信也可以拜访请益,夫复何求?于是,我第二天就出现在他寓所的客厅里,也即他在《北京十年》开头几章中详细描写过的双榆树南里寓所。如果不是这次重读《北京十年》,当时室内的情景真的已不复记忆了,只记得我们一老一少,谈得很随意,也很尽兴,谈周作人,谈曹聚仁,谈叶灵凤,谈香港文坛的人和事……总之,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如沐春风,受益真的是匪浅。记得在离京返沪前,我还拜访过他一次,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他还保存着不少周作人一九六〇年代的手稿,这对我编选《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不啻是个福音。但是手稿在香港,他人却在北京,不知何时可南返,我想看到这些珍贵手稿的话,只能耐心等待。从那时起直到一九九二年他返回香港,前后五年多时间里,我与罗先生鱼雁不断。我每次进京,只要时间允许,一定去拜访他,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受拘束。当然,他为何在京蛰居,我始终不触及一字。他离京南返前夕,特地到上海访友叙旧,先在万航渡路原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机关楼前新建的宾馆下榻,后又移至柯灵先生的“工作室”小住。这段时间里,我也曾多次陪同他。罗先生知道我爱书如命,不断赠我他在北京三联以“柳苏”笔名出版的《香港,香港……》等书,尤其是他送我三大卷叶灵凤的《读书随笔》毛边本,在第一集扉页上题字:“借故友著作送子善先生罗孚一九八八、四”,令我如获至宝。罗先生离京前一个月,我恰巧有事到京,刚走进他家门,他就埋怨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我的书已有不少被别人捷足先取了,你赶快挑选需要的,再不拿就来不及了。记得我当时捧走了几乎全套的香港《博益月刊》等一大堆书刊,那晚罗先生特地在他住所附近那家《北京十年》中提到的颇有“来头”的饭店里请我吃饭,罗先生在席间谈笑风生。虽然后来在香港我还多次受到他盛情款待,但这顿饭至今还仿佛齿颊留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北京十年》在香港《联合报》上连载,颇受欢迎,我也拜读过其中的部分章节。以后每次到港见罗先生,都会问起《北京十年》,建议早日结集出版。而今,翘首等待多年的《北京十年》经过整理终于付梓,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北京十年》是一部回忆散文集,就像罗先生自己所说,文章虽然告一段落,但回忆永远不会结束。 ——陈子善
编辑推荐
《北京十年》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催生婆,董桥风靡大陆的推手。香港文学界的伯乐,大陆文人眼里的两栖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