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萨克文·伯科维奇、 李增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萨克文·伯科维奇 编 页数:593 译者:李增
前言
能够把这部美国文学史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本人莫大的荣幸——这种荣幸标志着两种文化富于戏剧性的会合。美国文学传说也许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而中国文学传说则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美国文学在一个方面却比较年长:它是现代世界所诞生的第一个国家的产物。当然,在欧洲定居者到达以前,美国印第安人(或称土著美国人)已经在今天叫做美国的这片领土上居住了数千年之久,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口头文学而不是书面文学。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美国文学传统基本是使用英语的作家们的产物。它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殖民者撰写的,它是这些新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驱们创作的记叙文、布道文、日记和诗歌。19世纪,它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的胜利而繁荣兴旺;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作为自由主义、自由经营和市场开放的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学依然经久不衰。美国文学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比历史悠久、方面众多、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统一得多的作品主体;在对现代性的种种状况进行表述方面,它也是世界上年代最长久、内容最复杂的民族文学。它是一种富于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的文学,一种扩张和探索的文学,一种蕴涵种族冲突和帝国征服的文学,一种折射大规模移民和种族关系紧张的文学,一种反映资产阶级家庭生活和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不断斗争的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从探讨自然和“自然人”方面的问题转向探讨异化、歧视、城市化和地区及种族暴力方面的问题。它们受到一种民主美学的启迪(与人们所理解的那种欧洲“旧世界”的精英统治论针锋相对)——这是一种“普通人”和“寻常事”的美学;不同凡响的是它们对建立在奴隶制、土地的剥夺和资本主义的贪婪等基础上的文化犯下的种种暴行进行了持续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成为激烈的谴责)。最后,这是一种始终由于有关身份的双重焦点而著称的文学:一方面它把这个国家奉为未来的土地——“明天之国”,试图制造一种关于“美国”的救世神话;另一方面它又进行自我折磨,对于身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怀着一种极其痛苦的焦虑。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的概念是一个关于悠久历史的问题——关于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各种神话、传说和事件的问题。
内容概要
能够把这部美国文学史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本人莫大的荣幸——这种荣幸标志着两种文化富于戏剧性的会合。美国文学传说也许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而中国文学传说则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美国文学在一个方面却比较年长:它是现代世界所诞生的第一个国家的产物。当然,在欧洲定居者到达以前,美国印第安人(或称土著美国人)已经在今天叫做美国的这片领土上居住了数千年之久,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口头文学而不是书面文学。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美国文学传统基本是使用英语的作家们的产物。它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是由英国殖民者撰写的,它是这些新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驱们创作的记叙文、布道文、日记和诗歌。19世纪,它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的胜利而繁荣兴旺;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作为自由主义、自由经营和市场开放的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学依然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
译者:李增 编者:(美国)萨克文·伯科维奇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致谢序言美国诗歌传统.1800-1855芭芭拉·派克序言:崇敬与雄心1 新古典主义:谐趣诗和讽刺诗2 早期的叙事诗和抒情诗3 超验主义4 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诗歌与公共话语.1820-1910希拉·沃罗斯基序言:修辞的主张L 谦逊的诉求2 借助《圣经》3 诗歌语言4 多重身份5 沃尔特·惠特曼:诗人的职责6 艾米莉·狄金森:想象的威力大事年表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19世纪的女性诗歌与社会和政治问题相联系的程度十分惊人。回顾19世纪的女性诗歌,我们得到的结论不仅对当时女性被封闭在自己个人世界的程度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当时整体的公众和个人世界的形势提出了挑战。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女性诗歌并不支持公众世界与个人世界的分裂这一理论,尽管这个理论不仅主宰着对当时女性文学的研究,同时也主宰着19世纪女性历史与政治方面的理论化研究。这一观点并没有质疑19世纪女性的文化和政治活动被禁止在个人世界这一历史事实。实际上,在19世纪之前情况便是如此。公众世界与个人世界的分裂与差异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政治与社会历史。而且,19世纪的女性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这种分裂与差异,并在这种约束下思考与描述自己的状况。但当时的诗歌表现出了公共/个人分裂状况的不稳定性,这种状况亟待修改与重组。分裂世界的边界在这些诗中十分不确定。诗歌对与公共世界对立的个人世界的范围提出了质疑。同时这些诗也提议重新分配男性与女性角色,公共世界与个人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权益以及公民权。事实上,上述的每一种思想所影响到的活动区域都是在两个世界的交叉处,同时未必表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女性诗歌并不是一篇实现公众/个人分裂与差异的纲领性文件,而是对两性之问的差异提出质疑。最近的讨论重新回顾并审视了感伤小说的问题——事实上,感伤小说大部分是女性作品——对这类小说是否是单纯从个人世界的角度对家庭生活和感情世界进行描写提出了质疑。得出的结论是这类小说已被女性作家作为批评美国社会并试图改变它的一种意识上的积极的表现模式。这些对于小说的争论与19世纪女性诗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歌中表现出的伤感并不是简单的从公众世界退回个人情感的领域。相反地,感伤主义试图涉及公众问题,这一主题一直是她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尽管女性诗歌被限制在家庭背景与个人情感体验之中,但仍然会经常涉及一些具有公众性的话题:呼吁改革,提倡教育,为盲人、聋哑人、孤儿、穷人和奴隶争取权益等。这些诗的写作目的是公众性的,但诗歌是通过打动每位读者、激起他们个人内心的同情与怜悯的方法实现其目的的。
后记
作为一名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和英美文学的爱好者,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翻译一部英美文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当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辑把《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四卷的翻译任务交给我时,我感到荣幸万分,因为这正是我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其光荣在于这部学术鸿篇巨制中的一卷在我和我的同事努力下得以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其艰巨在于该书内容的庞杂和语言的艰深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历时三年多的翻译过程中,我充分体验到了翻译的艰辛与乐趣,愿望实现之后的心理慰籍。本卷为《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四卷,副标题为“19世纪诗歌1800-1910”,出版于2004.年。该卷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美国诗歌传统(1800-1855);诗歌与公共话语(1820-1910)。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这段历史时期美国诗歌如何从模仿和继承英国诗歌走向独立和创新的过程,撰文者芭芭拉·派克探讨了早期联邦主义诗人采用的新古典主义和讽刺诗歌的形式,以及像朗费罗、惠蒂尔这样过去名噪一时但现在依然有着影响的诗人的创作历程,尤其是他们的创新之处,同时重点关注了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所建立的具有鲜明风格的抒情诗形式。第二部分叙述了这段时期美国诗人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女性诗人、非裔美国诗人、坡、梅尔维尔、惠特曼和狄金森的成就。对非裔美国诗歌(圣歌)的探讨和对上述著名诗人(如梅尔维尔)原不太为人所知的诗歌创作的挖掘成为这部分叙述的突出特点之一。还应该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分的撰写者希拉·沃罗斯基将诗人及其创作置放到当时广阔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中考察。
编辑推荐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4卷)19世纪诗歌1800年-1910年》:这是第一部关于19世纪美国诗歌的完整叙述史,始于独立革命,历经内战、汹涌澎湃的多元文化阶段以及世纪之交所出现的大众社会时期。芭芭拉·派克深入挖掘了早期联邦诗人所擅长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与讽喻体之丰富内涵,一度辉煌、至令也非常引人注目的诗人如菲利普·弗瑞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所带来的纵深影响,以及由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与其他超验主义者所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抒情诗体。希拉·沃罗斯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时期女性诗人的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非裔美国诗人的高度赞赏,包括书写圣歌的集体民歌作家。她揭示了从奥立弗·温德尔霍尔姆斯到乔治·桑塔亚纳所代表的“上流社会诗人”的艺术鉴别力与情感深度,并且对这个时期内所创作的主要作品作出了全新的、发人深省的分析,涉及的作家从坡到梅尔维尔与克莱恩、再到该世纪的两位诗歌泰斗沃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本卷书的各位作者在谈论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学成就时,既采用了规范的学术专业视角,也注重这些成就与不断变迁的社会与文化状况之问的关系。正是因为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他们得以对19世纪美国诗歌进行了再审视与阐释,为我们在21世纪的研究带来了愉悦、益处,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剑桥美国文学史》对涵盖美国文学所有分支、涉及新兴的和业已确立的种种趋势的广阔范围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一些学者以及批评家的论述,正是在这些学者以及批评家的努力下,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者的作品集近30年来美国文学批评之大成,因此既代表两代学术成就之间存在的分歧讲话,也代表两代学术成就之间保持的连续性发言。叙述部分在书中占了很大比例,使本书和以前的版本所能做到的相比,对于美国文学史的探讨既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又有了磅礴的气势。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批评的声音虽然构成了这些叙述部分的背景,但是这个声音也与形成当代文学研究特色的多样化兴趣共同发挥着作用。《剑桥美国文学史》对美国多种文学流派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跨学科的论述。美国文学材料的扩大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些作品以前曾被忽视,最近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在美国文学材料扩大的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方法,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多样性而言,都在急剧增长。《剑桥美国文学史》中所体现的这个涉及许多方面的学术和批评事业探讨了包括社会、文化、理智以及审美在内的多样性;同时,和以往的论述相比,也显示了一种在文学研究方面更加丰富的权威概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