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罗国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11出版) 作者:福楼拜 页数:353 译者:罗国林
前言
古今中外,多少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经问世,即遭到无情的非难、攻击、批判,甚至查禁、焚毁,仅仅凭仗历史的公证,才最终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彪炳千古。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包法利夫人》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一例。福楼拜动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经过将近五年呕心沥血的创作,直到1856年5月才完稿。但誊写人誊写得一塌糊涂,福楼拜又不得不仔细校正,至5月31日,才寄给《巴黎杂志》他的朋友杜康。《巴黎杂志》是半月刊,将手稿搁置了三个月,才决定从10月1日至12月15目,分六期连载《包法利夫人》。但该刊审读委员会致函福楼拜,认为他的小说需要删节,请他把删节的全权交给编辑部。福楼拜未予理睬,仅在来函背面写了“荒谬透顶”四个字。从10月1日至11月15日发表的几部分,倒是未作删节。及至12月1日那一期准备付印之时,编辑部一位负责人对出租马车里发生的场面(即莱昂与爱玛从卢昂大教堂里出来后,乘出租马车疯跑全城那一段),忽然感到担心,说:“这一段不合适,我们还是把它去掉吧。”福楼拜对此十分气愤,但为了不使编辑部为难,便说:“你们要删节,悉听尊便,但你们必须说明你们作了删节。”于是,编辑部加了一条脚注:“审读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删去此处的一段,因为它不符合本刊的编辑方针。特此说明。”事情并未到此止步,接着12月15日那一期,编辑部又决定删去几处。福楼拜确实恼怒了,经交涉,在小说正文底下刊出他的抗议:“《巴黎杂志》出于我不赞同的某些考虑,在12月1日那一期里已删去了一段。
内容概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文学名著之一。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爱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译者:罗国林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由于这个原因,他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福楼拜是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他在艺术上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一颗简单的心》等。译者简介罗国林,湖南长宁人,著名翻译家、文学编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曾为广东花城出版社编审、副社长、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译协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被公认为吉奥诺专家,发表过许多研究文论,译著有20多种。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过译员和译审,参与创办《法语学习》杂志,对翻译理论也颇有研究,出版有专著《法译汉理论与技巧》,并发表了不少译论文章。
书籍目录
译序主要人物表外省风俗上卷中卷下卷附:审判记录作者年表
章节摘录
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扛一张大课桌的校工。打瞌睡的同学都惊醒了,大家起立,像是正用功被搅扰了似的。校长做手势让我们坐下,然后转向班主任,低声对他说:“罗杰先生,我给你带来一个学生,先让他进五年级①,学习和操行都好的话,就按年龄,把他编到高年级吧。”新生站在门后墙角几乎看不到的地方。这是一个乡下孩子,十五岁左右,个子比我们谁都高。头发顺前额剪齐,像乡村教堂唱诗班的孩子,神情规矩而十分局促不安。他肩膀不算宽,但身上那件绿呢黑纽扣的上衣,抬肩似乎太紧,袖口露出裸惯的红红的手腕子。浅黄色长裤的裤管被背带吊得老高,穿蓝色袜子的小腿露在外头。脚上一双钉了钉子的皮鞋,非常结实,但擦得不亮。我们开始朗读课文。他聚精会神地听着,连腿也不敢跷起,胳膊肘也不敢支在课桌上,像听布道一样专心。两点钟下课铃响了,班主任不得不提醒他一声,他才随同我们走出教室。我们有个习惯,一进教室,就把帽子扔在地上,腾空了手好做功课。做法是一到门口,就把帽子扔出去,穿过凳子底下,一直飞到墙根,扬起一片灰尘。这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但这新生不知是没有注意到这做法,还是不敢照着做,祷告完了,他仍然把帽子放在膝盖上。他那顶帽子可是颇有特色,既像熊皮帽、骑兵盔,又像圆筒帽、水獭皮鸭舌帽和棉布睡帽,总之不三不四,十分寒碜,它那不声不响的难看样子,活像一个表情莫名其妙的傻子的脸。它呈椭圆形,里面用鲸鱼骨支撑;帽口有三道环状滚边,往上是由丝绒和兔子皮镶成的菱形方块,彼此交错,中间有红道隔开;再往上,是口袋似的帽筒和硬纸板剪成的多角形帽顶;帽顶蒙着一块图案复杂的彩绣,中间垂下一根过分细的长带子,末梢吊着一个结成十字形花纹的金线坠子。那顶帽子倒是崭新的,帽檐闪闪发光。“站起来。”老师叫道。新生站起来,帽子掉了,全班笑开了。他俯身去捡帽子,邻座的同学用胳膊肘把它捅到地上,他再次弯腰才捡起来。“放下你的战盔吧。”风趣的老师说道。同学们哄堂大笑,窘得这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该把帽子拿在手里,扔到地上,还是戴在头上好。他又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站起来,”老师又说,“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新生结结巴巴,说出一个听不清楚的名字。“再说一遍。”他吞吞吐吐又说一遍,引得全班哗笑,还是一个字母也听不清。“大声点儿!”老师喊道,“大声点儿!”于是,新生下了最大决心,口张得大大的,像喊人似的,扯开嗓门,嚷出这样几个字:“夏包法里。”整个课堂轰的一声吵嚷开了,越闹越凶,夹杂着尖叫(有人乱吼,有入学狗叫,有人跺脚,有人重复:“夏包法里!夏包法里!”)。吵嚷好一阵子,才变成零星的嘘叫,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但间忽,一排学生之中,还有人禁不住笑出声,就像没有燃尽的鞭炮,东一声西一声响起来。老师一再威胁要重罚作业,课堂秩序才渐渐恢复。他让新生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念,再连起来重说一遍,才弄明白他的名字是夏尔·包法利,立刻命令这可怜虫坐到讲台前面那条懒学生坐的板凳上。新生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座位,但又显得犹豫不决。“你找什么?”老师问道。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插图本)》: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