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哲学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谭立群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前言

  德国著名的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这样说道:“如果你没钱买一盏灯和灯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鸡鸣这段时间,再没有别的时间可供支配,那么,你就必须学习哲学。”在他看来哲学不是学院中学者们的一门枯燥的学科,不是一种文化精英在哲学沙龙中奢侈的文化消费,他是所有人,即使是连灯与灯油都买不起的穷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的必需品。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研究人脑的学者说,人类思维就像大袋鼠跳跃和猿猴爬树一样自然。而哲学恰恰是帮助我们思考一切问题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思维工具。  哲学是什么?我们对哲学的介绍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思考哲学,就永远不能放弃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追问。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定义,比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哲学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

内容概要

哲学家说,我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听起来这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情,可事实正是如此,至今还没有也不可能有“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哲学的位置  ◎免于浩劫和绝望中的智慧  第一节  “思想助产术”——哲学的智慧  第二节  在物理学之后——什么是形而上学第二章  古典哲学的历史地图  ◎找寻思想之源的放大镜  第一节  庄子的蝴蝶  第二节  哲学家的城邦  第三节  教父的修道院  第四节  斯宾诺莎的镜片第三章  人与大学:哲学的提问方式  ◎开启理智大门的钥匙  第一节  认识你自己  第二节  永远的大学第四章  上帝是谁  ◎伟大睿智的秩序创造者  第一节  上帝的证明方式和途径  第二节  神学家阿奎那的宇宙论论证  第三节  大教主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第四节  神学的婢女与上帝的微笑  第五节  上帝之死第五章  “我”知道什么  ◎存在与感知中的沉思  第一节  柏拉图的“洞穴”  第二节  笛卡儿的“沉思”  第三节  王阳明的花  第四节  奥卡姆的剃刀  第五节  休谟的难题第六章  人是什么  ◎游走于万物的自由精灵  第一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节  人是机器  第三节  人是立法者  第四节  人是超人  第五节  人是分裂的  第六节  人就是自由本身  第七节  人总是要死的  第八节  人的终结第七章  用哲学统一德国  ◎透视欧陆哲学的大本营  第一节  一个“迟到的国家”和它的思想  第二节  德国的古典哲学传统  第三节  康德——钟表里的革命  第四节  黑格尔和他的同学们  第五节  黑格尔的追随者——“青年黑格尔”派第八章  现代哲学:回到事情本身  ◎聚焦不同身影的凹透镜  第一节  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诗意地接近事物  第三节  西西弗斯的神话  第四节  解释学的循环第九章  哲学与语言  ◎冲撞理智符号的思维之家  第一节  白马非马  第二节  存在、语言与逻各斯  第三节  不可言说怎么办  第四节  语言学的介入第十章  哲学与伦理学  ◎端视苦乐良善的人生  第一节  伦理学与绝对命令  第二节  苦乐的计算  第三节  伦理的实例——为什么禁止克隆人第十一章  哲学的终结  ◎洞见“文化财产”的嬗变  第一节  后现代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  解构主义:哲学的碎片  第三节  知识考古学  第四节  哲学的终结与未来附录一  大师书单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如果用自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和解释普氏的这一命题,只能导致误解,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对普氏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万物”这两个重要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阐释“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命题所包含着的非常丰富的含义。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是作为客体的万物存在与否的尺度。上文已经论及,普氏以前的哲学家,他们只关注自然,致力于寻找自然的本源,并将人及社会也当作自然的一部分,都受自然规律支配。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然本体论哲学。普氏第一次实现了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变——从只关注自然到只关注人及其社会,并以人(主体)作为衡量万物(客体)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尺度。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本体论哲学观,或者说是社会本体论思想。在社会本体论者看来,“社会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和关系的存在。社会的一切产生于人又复归于人,社会的一切复杂的现象形态及其特征都根源于人的存在、活动和关系及其互动的复杂性。人不仅具有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具有社会存在的本体性地位”。人(主体)作为万物(客体)存在与否的尺度,这意味着:一方面,若无主体存在则无客体存在;另一方面,某一纯粹的自然物,若无主体介入,对它作出某种规定,那么作为客体而言,它还不存在。当然作为纯粹的自然物而言,它无疑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存在对主体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其次,主体(人)是判定认识真假的尺度。也就是说,人对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认识,不再仅仅取决于对象(客体),认识的内容、性质、结果的真假完全以人为尺度(标准)。人的主体地位在认识论中得到了确立。  再次,主体(人)是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也就是说,道德、法律、政治制度等事物的好坏、善恶、有用与否,决定它们有无价值的尺度是人,而不是神,或“逻各斯”之类的东西。人的主体地位在价值论中得到了确立。  最后,主体(人)还是审美的尺度。也就是说,判断某物是否美,不在于审美客体(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审美主体(人),应以人为尺度(标准)而不是以其他东西为尺度。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立。因此,我们认为,普氏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是其全部理论的核心。他以人的尺度代替自然的尺度和神的尺度,第一次真正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和作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你没钱买一盏灯和灯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鸡鸣这段时间,再也没有别的时间可供支配,那么你就必须学习哲学。  ——荷尔德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何谓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