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克里斯滕·利平科特(Kristen Lippincott),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贡布里希(E. H. Gombrich)  页数:448  译者:刘研,袁野  
Tag标签:无  

前言

时间(翁贝托•艾柯)“上帝制造天与地之前在干嘛?……他在为打听这些奥秘的人们布置地狱。”在这则笑话(虽然带着警告,它的确只是个笑话)被一位极为严肃的作家(他处理最深刻的哲学奥秘之一:时间)引用前,它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位作家是圣•奥古斯丁,他《忏悔录》第11卷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究时间。就因为引用这则笑话,奥古斯丁已经接近了一种今天的“大爆炸”理论家们乐于分享的观点:时间诞生于确切的一刻;只有从“大爆炸”起,才能谈论“之前”和“之后”;询问时间诞生“之前”发生了什么是无稽的。早在奥古斯丁提出他的问题之前,希腊哲学家们也曾处理时间问题。最流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物理学》,4章11节219b1):“时间是有关之前和之后的运动的量化量度。”斯多亚学派认为,时间是世上运动的“间隔”,他们离亚里士多德不远。洛克则部分地修正了他,他说时间并不必然是运动的量度,也是“任何恒常的周期性显现”的量度,因此即便太阳不在天上运动,而只是加强和减弱光照,这一变化的节奏还是能作为一个参数完美地服务于对时间的度量。洛克的修正很好,它许可了今天非机械的时间度量仪器,例如石英钟或原子钟。但他仍把时间设想为顺序和连续,莱布尼茨或牛顿也不会改变这一根本观念。甚至从康德到爱因斯坦,也没什么将改变它。时间仍然是因果链条的顺序,尽管值得提到汉斯•赖兴巴赫对相对论的界定(后面还要多说几句):“相对论预设的仅仅是时间的顺序、而非方向。”如果时间被设想为对若干状态之有序相继的准确量度,那么不足为奇的是,在所有已知文明中,时间的最早度量依据都是星辰运动(它既是运动也是返回,或者说是一种“恒常的周期性显现”)。即便仅仅就此讨论时间,仍然有意思的问题是,这么多个世纪以来,人类度量出了年、月、日,但为什么那么晚才度量时和分。主要障碍是欠缺能度量它们的精确的机械仪器。我们只需看看各种历法体系的变迁,就知道即便是把年划分出确切的天数也非常难。数千年来,唯一可靠的钟表是公鸡打鸣,而且在一种农业主导的经济中,协调个人与社会生活所需的量度仅仅是日出日落和春去秋来。数千年来,守时的观念很模糊;顶多,礼拜活动的节律或钟声把日子分成可度量的几部分。而今我们都是一个钟表文明的子嗣,但在如何度量时间方面我们有时仍然非常含糊。对1999年报纸和书店的粗略概观显示出,当这个千年即将结束时,出了那么多书——或严肃或轻佻——讨论一个烦心的问题:最近的千年应结束于1999年12月31日还是2000年12月31日。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没有立即达成一致:这个千年当然必须结束于2000年12月31日,正如在十进制中,头十个数结束于10,下十个数开始于11。藏书家对此比多数人更明白:一旦决定说“摇篮本”的定义是15世纪结束前印的书,那么很清楚,这包括所有1500年12月31日(而非1499年12月31日)之前印的书。但那些满数(round number)非常显眼(那两个零是“千年虫”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同样的争论出现在17和18世纪、18和19世纪、19和20世纪之交。我敢说在2999年12月,我们还会涉及这样的问题。你没法打消它:民众情绪总是能胜过常识和科学,所以,正如我们的祖先在1900年1月1日庆祝我们世纪的开始,我们也将在2000年1月1日庆祝21世纪的开始。即便是非常练达的人,面对计算时间的玄妙也会晕头。在最近的12个月里,我已经读了好几篇讨论千年截止问题的文章,它们把所有的埋怨都丢向可怜的老狄奥尼修斯(别名“瘦小的狄奥尼修斯”),他在公元6世纪时有了以基督诞生纪年的想法。狄奥尼修斯之前,纪年起自戴克里先统治或世界开端,算得当然很精确。现在我们知道狄奥尼修斯把基督诞生的年份影响深远地搞错了(那该是四到六年前的某个时候,所以实际上第二个千年在1997年左右就一滴不剩了)。但有一个古怪的、很不合理的意向是要把另一个错误归咎给他:说是因为他对作为一个数字的0没有概念——这个概念由印度人传给阿拉伯人,数个世纪后才传到西方——所以他从公元1年开始他的基督教界历史。如果他采用一个0年,这么说吧,我们今天就没什么麻烦了:第二个千年结束于1999年,而第三个千年开始于2000年。要弄清这个想法有多荒唐,我们只需假想,如果狄奥尼修斯精通印度数学且把耶稣的诞生日确定在0年,那会发生什么。12个月起,玛丽和约瑟夫将说耶稣“0”岁了,且他在下一年年底将只变成1岁?显然不行:我们没有也不能那样计算年份的流驶。一出生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年头,没有理由在涉及世纪的诞生时另有想法。再次激起这一恼人争论的唯一用意是要表明,尽管我们有精密的机械钟或原子钟,一旦涉及计算时间,我们仍有可能晕头。事实是,我们可以度量时间,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知道时间是什么,以及公制化地度量时间是否妥当。让我们回到圣奥古斯丁。在他对这一问题思考之初,他似乎与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思想一致,他确实提到,不像永恒,那是固定的,一段时间之所以长,是由于许多运动的相继,这些运动在同一段时间内不能被拖延。实际上他说的是“许多过去了的∕越过我们而去的运动(ex multis praetereuntibus motibus)”。这一运动之流触动他的是,它们成了过去的时间。从这一考虑出发,他开始思索,在永恒中一切都是现在的,而时间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时间中,一切过去都好像被从将来驱逐了,一切将来又都追随着过去,且过去和将来都出自现在。可是,奥古斯丁自问,如果过去是不再存在而将来是尚未存在,过去和将来如何存在?是否这留给了我们一个永恒的现在?但一个永恒的现在将是永恒而非时间。最后,即便单拿现在来说,我们能说当前这个月是现在吗,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在什么时候是这个月唯一真正现在的部分?一旦他试图锁定现在一秒的间隙,奥古斯丁就认识到,即便是那一秒也可以无限切分为更短的单位,即便是所有可以想象的时间单位中最短暂的单位,它也将非常迅速的从将来转成过去,它将根本“没有间隙(nullum habet spatium)”。所以,正如奥古斯丁所坦言,用可度量的单位来定义时间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11卷23章29节)。他不同意说时间有赖于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为什么不利用一切物体的运动,甚至(在此他预示了洛克,预示了兼容机械钟和原子钟的观念)陶轮循环的周期性运动呢?不过奥古斯丁走得还要远。在11卷23章30节中,他提到约书亚的祷告,“太阳啊,停住”(《约书亚记》10︰12)。那一刻,太阳和所有的星辰都在它们的轨道上停住了:但时间继续走。我们阅读时可能会想,这一在太阳停住之后“继续走”的时间是什么?或许是约书亚意念(或许也是他身体)的时间。的确,拒斥了把时间与天体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假设后,奥古斯丁立即拿出了替代选择,即时间是灵魂的伸展或伸展运动。奥古斯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度量的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这些都从未存在),然而我们确实度量时间,但凡我们说某段时间长、某段时间似乎永不过去或它过去得非常快。换言之,有一种非公制的量度,当我们觉得日子乏味和漫长,或当一个快乐的时辰转瞬即逝的时候,我们所用的就是这种量度。奥古斯丁在此实现了大逆转:他让我们记住了非公制的量度。时间的真正量度是一种内在的量度。许多世纪之后,柏格森也将比较公制时间和我们意念中的时间或“内在绵延”。但是尽管柏格森写得很精彩(诸如他的《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尽管将他和普鲁斯特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进行比较令人着迷,需要提醒的是,奥古斯丁走在前头,在整个哲学传统中,他对时间的讨论依然属于关于这个主题之非常现代、清晰和透彻的篇章。无法否认钟表时间可以多么有用,但是很明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或许不是在科学中),它与意念和记忆的时间缠绕在了一起。在此我们或许应该讨论一下现象学时间(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它跟客观时间或生物时间、或关于熵的物理时间并非毫不相干;讨论一下那一宣示说所有生物都走向虚空的时间。换言之(无需让一个海德格尔来弄明白这一点),所有人都终有一死。但海德格尔进一步想要将这一无情的物理、生物时间与一种“规划的时间”(我们获准的唯一可能性)相结合,询问在接受我们所是,即只为死而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如何生活。这篇序言无意提供关于时间问题的全面再现。作者没有获得相应时间来提供这类再现。它只想点出一些困惑的领域。当谈论时间时,我们的许多困惑显见于我们所采用的语言。当我们说现在是12月21日8点50分时,我们可能一点都不困惑:像天文时间一样,钟表时间令人欣慰。可一旦谈论内在历时,我们总是感到迷茫。时间走在我们前面还是后面?这个问题似乎无稽,其实不然,例如当我们说现在是上午6点时,太阳在我们右边天上某处,当我们说现在是下午6点时,太阳在我们左边天上某处。当然,基于我们面对的究竟是北是南、抑或是升起的太阳,判断会有变化。那么,让我们假设太阳升起时我们正面对着它:当它缓缓穿过天空时,可以说,过去是在我们前面,而即将到来的时辰是在我们后面。我们能因此推论说我们的文化设想过去在我们前面而将来在我们后面吗?在某些文化中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过去(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过去),而我们还不知道将来。不过,一旦审视我们西方的语言以及我们谈论时间的方式,就会认识到我们习惯的推理恰好相反:我们说完成了前面几周的工作,说抛在后面的几个月,说“返回我们的童年时光”。不过,稍等。我们也说“接下来的几周”,意指某种跟随我们的东西,从后面来、而非前面。所以将来在我们后面?此外,我们这么说,好像是把将来想成了某种迟早会到这儿、到我们现在所在地方的东西,而过去则正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说“时候到了(即到这里了)”和我们的童年已去(即离这里很远)。这些说法变换之不可理喻超出想象:即便可以用空间词汇来看过去和将来,将来肯定应该是我们迟早将去的地方,而不是将到我们现在这里来的某种东西。同样,我们应该说离开我们曾经所在的过去,而非过去离开了我们如今所在。在德里克•比克顿的《语言的根源》里有一个聪明的思维实验,我们可以借用:假想我在一个非常原始的部落中生活了一年,我很粗略地懂他们的语言(诸如一些物体和简单动作的名称,一些动词不定式、专有名称,但没有代词)。我与Og和Ug一起出去打猎,他俩刚刚打伤一头熊,熊流着血、躲在洞里。Ug想追进洞里干掉它。但是我记得数月前,Ig曾经打伤一头熊,他急躁地追进洞里,熊在洞里不知何故来了劲、杀死并吃掉了Ig。我想向Ug提醒这件事,但是,要这么做,我得能说,我记得一个过去的事儿,可我不知道任何动词时态或诸如“我记得”这类观念。所以我说,“艾柯看见熊”。Ug和Og显然认为我瞅见了另一头熊,他们很紧张。我让他们重新放松:“熊不在这儿”。现在他们觉得我简直是在紧要关头扯后腿。我继续使劲:“熊杀死Ig”。但他们回答:“不,Ig死的!”或许现在我应该放弃,让Ug去死。但我尝试了视觉的而非口头的解释。一边说“Ig”和“熊”,一边指戳自己的头或心或胃(觉得记忆放在这些地方)。接着我在地上画了两个形像,指称他们是“Ig”和“熊”:在Ig后面,我画了些盈亏不同的月亮,希望他们把这看成是“几个月亮之前”,最后我画出熊吃了Ig。我的全部努力有赖于一个假定,即我的土著对话者对记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概念。但是,由于我必须可见地解释这些概念,我还需要知道对他们来说,将来是在我们前面还是后面。如果我把熊杀死Ig放在左边,而对他们来说过去是在右边,那么一切都完蛋、包括Ug。这是关于过去和将来的一个有趣事例,生死取决于符号习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概念中,根本没什么东西可以告诉我,我的对话者对时间的空间概念将是什么样。当然,有的科学家可能会反对说,这类事件不过是各种语言及其差异所抛出来的问题,我的麻烦(以及Og和Ug的麻烦)与一种科学的时间观念毫无关系。的确,实验的目的并非要表明我们粗浅的想法和我们欠妥的语言能以某种方式影响科学及其时间观念。自从读了赖兴巴赫的《时间的方向》,我对于科学的(不粗浅的)时间观念久已感到一种准宗教的虔信。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经验到的宇宙不仅包含着“开放的”因果链条(A导致B、B导致C、C导致D,如此以至无穷),也包含着“封闭的”因果链条(A导致B、B导致C、C导致A)。在一个封闭的因果链条中,我可以回到过去,见到我尚为少女的祖母,娶她并成为我自己的祖父。这样的旅行在我们的世界上可能永远不会实际发生,但它们当然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相关读者不由自主会这样来设想时间,即在一些世界里“时间之箭”可以折回。我们如何才能构想这样一些宇宙?为了理解关于它们的小说,我们必须想象它们。我们如何才能想象它们?作为例证,让我们看一下在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情况。把故事压缩到它的要点,想象一个人叫汤姆1,他去往未来、到达时是汤姆2(一个比汤姆1老几个小时的汤姆,就好像汤姆1从巴黎出发,经过7个小时到达纽约后是汤姆2)。但现在汤姆2及时返回,并且作为汤姆3,他的返回比汤姆1最初的出发早几个小时。汤姆3与汤姆1在过去相遇了,后者正打算直奔未来。汤姆3现在决定跟上汤姆1、返回未来,并且作为汤姆4,他的到达比汤姆1(作为汤姆2)的到达早几分钟。满有理由预期,读者可能无法搞清状况。但是读者做到了,通过始终认同一个特别的汤姆——数字最大的汤姆:从他的视角去看所有其他汤姆。在这个故事的电影版中,观众认同的还是这个汤姆,好像他肩上正扛着摄影机。简而言之,在任何一次汤姆x和汤姆X+1的相遇中,“我”和“眼睛”总是汤姆X+1。因而,正如刚才对语言表达的讨论所表明的,在日常语言中时间与我们的形体联系着,我们根据离自己身体的远近来想象时间,我们的意识决定着时间,这里也一样,我们从自己身体所在的视角来领悟时间和它那些悖谬之处。不过,我们越想越觉得,事实上至少在机械钟表发明前,人们使用的所有“钟表”都以它们的方式与我们的身体所在相联系。我们依据可见的星辰运行和太阳“升”“沉”来度量时间,这些运动只存在于与我们视角的关系中(的确,客观而言当然是地球在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一点、也不真的关心)。即便是钟表时代之初,我们仍想把那些毫无人性的野兽吸收进我们体内:18世纪提供了无数例子,优秀的诗歌将钟表描述为有着尖利牙齿的怪兽,咀嚼秒或把它们像音节一样吐出来。但我们肯定永远不会发现某种方式,能把今天的原子钟或甚至我们电脑屏幕上的钟表人性化。为什么我们害怕“千年虫”——一种无人性的生物,被那两个0迷惑,无法觉察正走向它的新千年,糊涂地以为它被突然扔回了1900年(甚至无法,尽管是错误地,觉察到1900正从它后面赶上来)。然而我们不必担心。我们将永远不会停止从我们身体的角度来设想时间。毕竟,当观察和感觉自己每天都老一些时,我们也是自己的钟表。仅仅试着做几个俯卧撑或跑下楼或跳过一道障碍,你就将很快认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因为你也有过20岁。我们终有一死,何其幸运!我们可以始终掌控时间。

内容概要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学者的原创文字,《时间的故事》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时间的故事》搜罗了400多幅彩图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提香的寓意画、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利平科特 (K.Lippincott) (意大利)艾柯 (U. Eco) (英国)贡布里希 (E.H.Gomhbrich) 译者:刘研 袁野克里斯滕·利平科特,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著有《天文学》等书。翁贝托·艾柯,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美的历史》等书。贡布里希爵士,著名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的故事》等书。其他作者有约翰·诺思教授(格罗宁根大学)、西尔克·阿克曼博士(大英博物馆)、安东尼•埃维尼教授(科尔盖特大学)、戴维·金教授(歌德大学科学史研究所)、迈克尔·洛伊教授(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乔伊·亨德利教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约翰·麦克唐纳博士(努纳武特研究中心)、埃利·德克尔博士(乌特勒支大学)、乔纳森·贝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伊万·卡斯克尔博士(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洛恩•坎贝尔博士(英国国家美术馆)、约翰•豪斯教授(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马西娅·波因顿教授(曼彻斯特大学)、唐·埃兹教授(埃塞克斯大学)、伊恩·芬伦博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肯·阿诺德博士(韦尔康医学史研究所)、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教授(牛津大学)、马丁·鲁德威克教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霍华德·莫菲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安东尼·斯帕林格博士(奥克兰大学)、马丁·里斯爵士(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言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终结
序言
时间
一、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创造
二、时间的度量
太阳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历法
季节
非机械的时间:在黑夜
非机械的时间:在白昼
非机械的时间:使用球仪
非机械的时间:间隔
非机械的时间:设定小时
机械时间:天空模型
机械时间:家用时计
机械时间:标准时间
机械时间:科学时钟
机械时间:豪华时钟
从观察到记录:史前和早期诸文明的天文学
世界文化与时间 I 印度的时间
历法的原理及使用:政治和社会意味
世界文化与时间 II 中美洲和安第斯的计时与历法
世界文化与时间 III 伊斯兰教的时间和空间
世界文化与时间 IV 中国的循环和线性时间观念
世界文化与时间 V 循环、季节和生命阶段:日本背景中的时间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 因纽特人的时间
球与影
欧洲的机械计时:早期阶段
现代计时的成长:从摆锤到原子
三、时间的表现
人格化的时间
过去、现在和将来
艺术和时间
虚无画:兴盛与幻灭
时间和肖像
季节和时刻:时间和19世纪艺术
“这些支撑我废墟的断片”
20世纪的艺术和时间
四、时间的体验
音乐和时间
人的时间
庆典和仪式
时间和历史
时间中的招术
音乐和时间
时间能治疗吗?医学史中的时间
周年纪念的历史:时间、数字和符号
时间和历史
地质学家的时间:一个简史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 澳洲土著的时间观念
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I 埃及的时间
五、时间的终结
时间的终结
了解开端与终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品提供
图片提供
撰稿人
历法符号
译者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时间的故事》编辑推荐: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联手,全球数百家博物馆与美术馆、二十多位各领域权威学者倾情打造。中央编译出版社“图文馆”书系,精挑世界一流学者,细选高品位作品。该书系编排精致、印装精美,旨在“让书成为最精美的礼物”,已出版的《美的历史》《色彩的性格》《圣经的历史》《人类与宗教》《阅读的女人》《书店风景》《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等图文书广受欢迎。2010年将陆续推出《时间的故事》《丑的历史》《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人危险》《钱的历史》《这是什么意思?》《女人与珍珠》等书。希望这些书能成为您送给朋友的最佳礼物。最权威、最全面、最精美的时间主题图文书。

名人推荐

未来或许会有另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著书立说,加深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但就全面性而言,相信这部图文集能够使大多数对时间问题着迷的朋友感到满足。——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是翁贝托•艾柯,这特别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江晓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时间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小心取下护封,似如那黑天鹅绒般的丝绒封面初显在眼前!在实体书店抚摩的手感极佳。全书内容绝对好啊——强烈推荐!! 按照评价书籍好坏的标准之一,一般是著者人数越少,书籍品质越好,二者有着天然的相关性,不过这个规律在这本书上完全失效。厚厚一册类似论述合集,本来以为不会卖得太快,网上折扣亦容易见到6字打头,没想到实售价格一直高高在上,也就这么一直屏到预期可以在自己过生日前能够收到,终于在5月24日下单。 5月26日下午书就送到了。面对快递员拆封包装,精硬装的封底砸坏得一塌糊涂;回办公室立马电话卓越客服申请调换。 5月28日下午与下面一单一起送抵。依然当面对着快递员拆开包裹,这次的《时间的故事》封面封底完好无缺,只是书脊靠近下根处砸坏、缩短一截,书脊上部撕裂开一大口子的,于是再继续申请调换。 5月31日中午,与《丑的历史》一起送到,这次终于迎来了全品相——快递员将此书补单与《丑的历史》订单一起小心翼翼滴搁置在一个小纸板箱里 :) 鸡冻啊!打开包裹滴瞬间,手都抖豁不已。 经过与卓越的这般折腾,书的品相总算保住,付出的代价当然不能仅仅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卓越亦同步将我在其网上书评排名由最高的11名延至百名,再干脆延至1万5千7百余后,嘿嘿,这类书评,兴趣只在实话实说,我却毫不介意卓越如何的排名次序 O(∩_∩)O那黑天鹅绒般的书影:[...]
  •   我是昨天先看了这里大家的评论才犹豫着下了订单,没想到今天就到了,发送货很快。书的品相非常不错,先大致浏览了一下内容,觉得确实很值。我觉得这本书适合比较喜欢严肃阅读的人,也推荐一下。
  •   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仅内容好(写的好,图好,翻译的也好),印刷也非常精美,版式精美,全彩印刷。书比较厚,又是铜版纸,所以非常重。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一本跟《时间简史》类似的书,拿到手发现差别太大了。《时间简史》是科普读物,都是物理学、天文学的内容,虽然霍金写得比较浅明,一般读者阅读起来还是很费劲。这本《时间的故事》内容则以人文、艺术为主,表现的是人类文明对时间的探索历史。因为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看起来更像一本画册,文字大概只占了一半。主编是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台长,所以这本书应该说是关于时间的书中最具权威性的。另外,这本书中涉及到中国的内容还挺多,看到的时候觉得很亲切。稍感不满的是定价太高,似乎要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了,有点可惜。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普及的书,价格可能阻碍更多的读者接触到它。
  •   这本书的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只适合收藏,实用价值和阅读价值不是很高,完全就是展览会上的图片集锦和注释。里面就是在讲各个不同国家有关计时的发展历程和相应计时工具的图片展,买回来后就一直没怎么看,可惜了!
  •   拿在手上都忍不住感动,精美无可挑剔!
  •   最担心的物流问题还好没发生,书完好到手。这本书有电子版,但实物捧在手的感觉是无比满足。
  •   150一本的书耶,质量不好我真的要骂人咯。不过看着还不错,很重。
  •   书拿到随便翻了翻,感觉还可以,就是价格高了点.一百多块钱.
  •   如题,虽然内容比较深奥,可是慢慢看还是能懂的。时间,不错的选择。从来不知道时间怎么来的,怎么去的。就是知道每天的时间就那么一分分过去了。哎。。自己的影子又长了好多哦。。。。
  •   时间真是个杀人凶器,而且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凶器。但是这本书很适合对理论研究的人。
  •   包装精美,图片精美。内容非常有趣。
  •   内容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从精装版的精致程度看,这个版本有点不值
  •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时间的认识,非常有趣的书。
  •   书的质量是很不错,印刷也很好,内容绝对是值得永久留存的,快递速度不错,按时送达。
  •   铜板纸印刷,精美厚重。精装版更让人爱不释手。
  •   书的内容质量都很好,只不过太重了啊....
  •   可能是因为加急了,用联邦快递送的。这一本和另外一本《丑的历史》同下单,两本铜版纸大部头压力较大,快递估计压力也较大。货品还是有瑕疵,书角有碰撞挤压的痕迹,不过想想快递运输这样的精装大部头,似乎是难免的,所以懒得折腾退换货了。总的来说还不错,比较信任亚马逊。
  •   很厚重的书,装帧精美,彩图丰富,很有收藏价值,相信内容也是很不错的。
  •   装帧印刷,图片,乃至原文的质量,都是高水准的。但是,非常可悲的但是……翻译真是叫一塌糊涂啊。不忍卒读。没法读。不是中国人译的一样。我买得很便宜,折扣大,但是太可惜了,没法读。以后这种书,还是事先翻阅一下,试读一下,再决定买不买,比较好。
  •   书 真 的 很 好 。
  •   时间的故事
  •   可以的,不错!
  •   科目图书
  •   格林尼治的书当然要好好看
  •   很精美的书籍
  •   还好了~
  •      还记得儒勒·凡尔纳笔下《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吗?这位福格先生在回到伦敦欲结束环游旅行时却发现自己所想的12月21日是当地的前一天。为了追上那一天,为了能在打赌期限内完成旅行,于是他向东环游,奇迹发生了,因为格林威治和180度子午线的力量,他提前完成环游世界……
      
       时间,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类忽略的谜。而今,有一本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巨著,将科学、人文、艺术融为一体,让读者们看到了人类在处理时间问题上的整个过程。解析了直到19世纪,意大利人是如何从日落算一“日”之初的,为何当时意大利时钟必须每隔5到10天就要调校;讲述了1884年10月,来自25个不同国家的41名代表如何为世界确定一套计时惯例;讲述了为什么印度将一年定为365天……
      
       被人类忽略的谜
      
       《时间的故事》一书,顾名思义,讲述的就是从地球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所有故事。翻开目录,会惊讶,原来被我们所忽视的“时间”成为书中的主角,它的触角不仅触碰到我们每个人的点滴生活中,更是渗透在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科学各个角落里。全书从时间的创造、度量方式、表现形式、人类的体验以及时间的终结这5个方面展开叙述,剖析了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记录了人类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逝的方式,展现了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探究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待时间的方式。
      
       追溯《时间的故事》的出版缘由,得回到21世纪初。在新千年之际,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当时,这场展览得到了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邀请世界各地、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
      
       为了编撰此书,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召集了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艾柯、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大英博物馆西尔克·阿克曼博士、歌德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戴维·金教授、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伊万·卡斯克尔博士、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马丁·里斯爵士等20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完成了文字编写工作。
      
       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了这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而在书开篇还附有长达整整两面纸的“鸣谢”,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人名,有的是提供了图片和资料,有的则是帮助撰写了图片书名等辅助文字……
      
       该书责编张维军说:“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
      
       奇特、华丽、渊博
      
       在《时间的故事》之前,霍金的一本《时间简史》在国内外都是难得一见的优秀科普读物,并跻身于畅销书行列。可《时间简史》中不可避免的物理学、天文学术语却让不少的读者望而却步,让门外汉无法感受科学魅力。比起《时间简史》,《时间的故事》则更为亲民。
      
       这部著作比《时间简史》更胜一筹的主要原因就是书中的近400多幅的插图,散落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仪器、素描画、油画,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到提香的寓意画,从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到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曾评论说。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如陈列在以色列博物馆内的、由爱因斯坦亲笔撰写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手稿;在《机械时间:科学时钟》开篇跃入眼帘的是绘于约1659年的《伽利略的卡轮擒纵装置纸上素描》,这张泛黄的素描如今藏于佛罗伦萨国立中央图书馆之内。而书中还纳入了大英图书馆所藏的《钦定书经图说》,图中的羲正在用垂直的标杆测量夏至,而这显示了中国古人用垂直的标杆来测量夏至和冬至有很长的历史。
      
      此外,艾柯挑选的精美星盘图片,如中世纪留存下来的最早、最大的英制星盘大斯隆星盘就向人们呈现出了阿拉伯天文学。“星盘既是一个计时、守时的工具,又是用来天文观测的。在西方这是与时间、天文两者有关的,极为特殊的仪器。”江晓原说。毫无疑问,无论是黄铜或是红铜制造星盘的照片,都让人们对古天文学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
      
      “是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翁贝托·艾柯,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江晓原说,艾柯的眼光与众不同,挑出的图也颇具震撼力。而艾柯的这一独特表现风格同样在《美的历史》和2010年所出版的《列表》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艾柯总是能找到一些罕见的图片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如在《列表》一书中,艾柯获得特许,到卢浮宫挑选要用的图片、雕塑。
      
       《时间的故事》既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部美术史和工艺史著作。江晓原评价说,本书虽然是普及类读物,但实际内容很渊博,会涉及很多人、事、书、作品。阅读起来非常畅快。
      
       无限相对的“时间”
      
       一位名叫亨利的图书管理员,拥有时间穿越的能力。在一次时空之旅时,36岁的他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挚爱卡莱尔,而当时卡莱尔只有6岁;结婚那年,她二十三岁,他三十一岁;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八十二岁,他四十三岁……从此,两人不断在错位的时空中相见,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这是2010年根据同名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所改编的电影中的情节。电影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一个爱情故事。而这类以时间为题的电影可谓屡见不鲜,如《回到未来》、《时空机器》、《超时空效应》、《触不到的恋人》等。
      
       这些电影似乎在暗示我们,自己手腕上携带的时间并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时间无限相对。”利平科特在书中指出。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都受到心理和文化的制约。尽管有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的法案,但时间本身不能被分区。一个时钟的表面或许显示了一个实情,“但纽约的1小时不同于塔希提的1小时,炼狱里的1小时不同于天堂里的1小时”。
      
       利平科特这一观点让从事历史研究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颇受启发。“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历史的基本维度是时间,时间这一历史研究的工具却经常被人忽略。”刘北成说,我们过去通常都是将时间作为绝对的来看的,但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本书也是让我们反思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如此我们可以把握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时间”这一工具的。
      
       记者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为《时间的故事》写下这样一段留言:“时间是人类历史的旁观者,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点滴。对于人类来说,时间在不同阶段,它的记录方式不一样:更漏、须臾、一炷香、半盏茶,都曾是时间的表述,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
      
       在《时间的故事》的序言中,艾柯只言片语提醒我们,“无法否认钟表时间可以多么有用,但是很明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与意念和记忆的时间缠绕在了一起”。的确如此,我们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有的人是以一生作为尺度判断,按年安排,有的是以工作日程来安排;人生的旅程中,结婚、生子又是一种时间划分……
      
      正如刘北成所说,《时间的故事》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时间”,让我们思考时间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人类、对大家的意义。
      
      来源:《科学时报》 (2011-1-20 )
      
  •     写给人民日报、人民网评选"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
      
      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是翁贝托·艾柯,这特别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
      
      http://book.people.com.cn/GB/69401/13379824.html
      http://book.people.com.cn/GB/69839/209125/index.html
      
      
      江晓原,男,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科普著作。
      时间的故事是这个世界上最老的故事,即使能说会道如艾柯,想来也讲不出多少新意。
      不过,书中那些绚丽的插图,还是令人期待的。
      时间也许是历史上人们最乐于用图像表示的东西了,因为时间神秘莫测,不可捉摸。
      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的东西,人们越是要度量它的深度和广度,越是倾向于用生动形象的图像把它变得具体可感。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东西,因为它们最不可见,最难以言说,最讳莫如深,所以关于它们的命名、言说和图像就最为丰富。越是神秘或禁忌之物,越是诱惑人们去窥探和言说。这三样东西成了神话、象征和符号最多产的滋生地。这三样东西是:
      第一是时间,第二是上帝,第三是性。
      因此,作为符号学家的艾柯,对时间的故事和象征感兴趣,也就不奇怪了。
      
      ps:《管锥编》论时间之难落言筌故多假言于空间:
      
      时间体验,难落言诠,故著语每假空间以示之,强将无广袤者说成有幅度,若“往日”、“来年”、“前朝”、“后夕”、“远代”、“近代”之类,莫非以空间概念用于时间关系,各国语文皆然。“噬脐”即本此理。(《管锥编·左传正义·庄公六年》)
      
      
  •   哦。这个说什么的。昨天我还在跟同学讨论,在宇宙跟时间的问题,是时间一直存在还是宇宙与时间一起产生,还是有了宇宙才有了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往往是并存的,故言时间时总谈到空间,近来看中国古人的看,他们也是把时间与空间并谈,而且是先有了宇宙后有了时间。
  •   我说的宇宙是指世界,而非古往今来上下四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