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尹真人高弟  页数:全四册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原名《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最初编成于1911年。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并同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相区别,本书做了以下几项编辑工作:  一、原文精选  原文由蔡锷和蒋介石辑录而成,来自曾国藩、胡林翼的多种著作(另有少量左宗棠的著作)。由于原文为文言文,而且篇幅很长,今天读起来不那么通畅易懂,因此本书选出每章中明白晓畅的数条放在正文前面,读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曾国藩、胡林翼治兵的思想精髓。  二、按语  按语概括了各章的主要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蔡锷的治兵观点,在每章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湘军人物故事 包括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江忠源等很多湘军将帅。了解他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湘军的历史、成功秘诀、人才观念等诸多内容。  四、领导与管理 这一部分是依据每章原文思想所做的发挥和引申,便于读者从中学习到对今天有用的知识。当今中国耳熟能详的管理学,其实许多是从中国古代治军思想中发展而来的。从兵书中学管理是西方人的发明,其中不乏中国古代兵学的精髓。本书增加“领导与管理”,也许不合原书本意,但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五、湘军战例 本书编写了湘军十一次主要战役,其中最重要的“安庆会战”和“金陵决战”,篇幅最长,分为上下两部分,辑成十三篇,按时间先后分插于全书十三章。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了:《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冰鉴》、《曾国藩家书精选》和《挺经》。《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内容简介:《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1911年春,蔡锷到云南负责新军训练工作。当时的“新军”,纪律废弛,风气败坏,蔡深感痛心。于是,他就从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大量有价值的内容,编成十二章,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文稿。  1924年,蒋介石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为该书增补“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名义印发,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  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一书。  《冰鉴》内容简介: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曾国藩家书精选》内容简介:《曾国藩家书精选》收曾国藩家书159封,分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依据,分为“励志”、“劝学”、“做人”、“居官”、“为政”13类,基本包括了他的家书精华。以上13类,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基本涵盖了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严格约束自己的全部内容,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精神所在,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挺经》内容简介:乱世出英雄。具有显赫地位而又引起后人评说纷纭的曾国藩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曾国藩以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底、老成持重的品性和非凡的才识,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挺经》以曾国藩为人处世、为政治军的谋略为核心,再加上历代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选编《挺经》,并加以注释,方便查阅。相信读者能从此书中受到不少启迪。

书籍目录

《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目录: 出版前言 湘军将臣图(48位)  第一章 将才 第二章 用人 第三章 尚志 第四章 诚实 第五章 勇毅 第六章 严明 第七章 公正 第八章 仁爱 第九章 勤劳 第十章 和辑 第十一章 兵机 第十二章 战守 第十三章 治心 附录《曾胡治兵语录》全文《冰鉴》目录: 卷一 由眼神察知内心  一、辨别神的清浊  二、先清后浊  三、先浊后清   神之邪正   神之断续 卷二 从表情察知内心  纯奸能豁达者  粗蠢各半者  恒态的类别   一、恒态与时态   二、弱态   三、狂态   四、疏懒态   五、周旋态  时态的类别   一、深险难近者   二、平庸可耻者   三、妇人之仁者 卷三 从为人处世考察  胸怀志向  进退有节  谦虚宽容  小善与大仁  吃亏是福  从习惯识才   一、动作习惯   二、语言习惯   三、生活习惯 卷四 从言辞语音考察  声音辨人  言语识才   一、言谈识人   二、言谈鉴人优   三、言谈鉴人劣   四、从辩论中识人 卷五 从行为动作考察  真实的肢体语言  如何识别肢体语言   一、通过姿势识人   二、通过步态识人   三、通过握手识人   四、通过手势识人  从面部表情中识人   一、通过眼睛识人   二、鼻子的肢体语言   三、嘴巴的肢体语言   四、下巴的肢体语言   五、头部的肢体语言 卷六 性格决定成败  个性   一、个性的特点   二、个性的结构   三、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四、个性的测量  个性与人才   一、气质   二、能力   三、意志  性格与人才   一、性格   二、领导者的理想性格   三、伟人的双重性格   四、性格的类型   五、领导者的性格六忌 卷七 适合你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人才的标准   一、德才兼备   二、忠能避险   三、才贵中和  分清人才的层次   一、人才的五个层次   二、三种英才与三种雄才   三、谁是英雄  人才的类别   一、清节家   二、法家   三、术家   四、国体栋梁之才   五、文儒之才   六、骁雄之才  人才的特点   一、品性特征   二、能力特征 卷八 选拔人才的误区  识才为什么这么难   一、耳目之误   二、权势的影响   三、以己观人   四、隔行如隔山  五大错误   一、用有色眼光识人   二、以貌取人   三、情迷双眼   四、疑心坏事   五、心志不分《曾国藩家书精选》《挺经》

章节摘录

  【原典】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古者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夕卜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意译】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内容的糠皮了,但稻谷的精髓——米。仍然存在。”这个精华,就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俗话又说: “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山岳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支撑人体的骨骼。一个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主要体现在一张面孔上。像工、农、兵、商等类人士,既要考察他们的精神状态,也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读书人则主要是考察他们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巍巍立于门外的大山。打开大门,山势自然尽收眼底。“神”和“骨”是从外表考察人物的第一要诀。  古人把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南怀瑾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清史稿·曾国藩传  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刘邵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获救矣。  ——梁启超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太平天国·石连开  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清·李鸿章

编辑推荐

  毛泽东对曾国潘的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25岁,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是77岁,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公貌之过人处,眼作三角形,常如欲唾,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文人用兵,以三人为最,一是明朝王阳明,一是清代曾国藩,一是中国毛泽东。曾国藩自己带兵,三战三败,而能澄清宇内,要归功于他的知人之能——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社科类一级出版单位  领导者智慧书架  曾国潘成就大事的智慧精粹  曾国潘说:“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曾国潘说:“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曾国潘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命圭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帮朋友买的,他说不错,受益匪浅,又买了几本送给他朋友了
  •   书的内容与书名不符,里面除了曾国藩的几篇文言文外,都是什么感言啦,历史小故事啦,排的很糟糕,非常差,是迄今买的最烂的一套书,简直想当废纸卖了
  •   曾国藩的原文读起来是相当不错的,后面的翻译从信、雅、达的角度来讲,就不行了,用于理解大意还行。最差的是后面的演绎,既没有逻辑,也不符合实际,纯粹是文字堆砌。建议大家还是不要买这个版本的。如果要买的话,就买原文加上比较准确的翻译的那种!
  •      翻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语,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讲太玄奥了,所以人们干脆把它们跳过不管,只去看故事情节了。不过,一般的读者尽可以这样去看热闹,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却必须慎重地对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内涵和原型才行。于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对小说原型的破译上。
      
       我们翻阅了当时小说所表现的金丹大道的文献资料,终于有了可喜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书中所有的主题、人物、神通、宝贝、事件、情节、结构等都从中脱胎而来,也就是说可以以此来解决并回答小说中的所有问题和暗谜。下面,我们拟从主题、人物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性命圭旨》和《西游记》二书之间的渊源关系。
      
      一,主题论
         
       人们写文章有题目,一针见血,点明主题。有的小说比较隐晦,含而不露,读者往往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会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或者成了多主题。这就为后世的学者制造了许多疑惑。不过,《西游记》的主题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一般读者无法跟作者沟通,所以产生了理解的障碍。比如书的题目就是《西游记》或者《西游释厄传》,在修道的人来理解就很直接,这是在讲修行。因为西方为空方,西游就是走向虚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没有了灾厄而达到极乐世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经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补入东方心中,这叫做抽坎填离。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题,这是谁都明白的,无非是故事中讲的是人,回目中讲的是丹道学上的术语而已。其实,人物是金丹学的艺术形象化,回目的术语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炼,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其他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
      
       《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贞四卷,元卷讲主题和宗旨,亨、利、贞三卷讲修法和次第。元卷有许多图画和说明,一开始有一个“三圣图”,画的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等三教祖师,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老子被称为“上有真人称老君”,释迦为“灵山会上说真言”的古文佛。小说中,孙悟空就是由齐天大圣再见到太上老君而成就太乙散仙,最后到灵山见释迦而成佛的,它正表现了人格心理完善的三个层次:成圣、为仙、做佛。之后是《大道说》,讲生命与宇宙形成的总体规律。首先谈到宇宙混沌、太乙、太易、太极、虚皇、混元等,其中说道:“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布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有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焉。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这一段跟《西游记》开篇那一段“混沌未分”所讲完全一样。接下来一段讲三教宗旨: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浑然在中,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乐在其中……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呼吸之根,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灵根,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三摩地,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看到这里,许多在《西游记》中无法弄懂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了,因为那些金丹学的术语都来自这里!还有一段,可以说是小说的根本所在: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中与一的关系很重要,小说则把水帘洞塑造成了中,把猴王代表一,无论是执中贯一、守中得一,还是空中归一,都是要以水帘洞为基本,以美猴王为主宰。果然,石猴是阳气,为一,进入洞中,这一在中字里变成了申字。申又配猴,所以有了个猿猴做的主人公了。《易经·坤文言》有句话为“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所以石猴进了洞就美在其中而称做美猴王了。
      
       宗教之所以把人间称做苦海,就因为人们贪图物欲,忘掉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被外物左右着,从而失去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大道说》又云: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投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业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己有也。所有与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
       小说第1回写猴王访道,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封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人们被私心和欲望蒙蔽了智慧,所以永远沉沦在苦海之中。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修行!
      
       《性命说》一篇,讲性命双修。性指的是人的智慧心性,命说的是人的生命体魄。性命也就是神与气,神气相抱,才是正道。悟空是心神,那根金箍棒是元气,元气不离神,所以棒总要藏在耳眼里,时刻不能忘记。《死生说》云:“有生死者身也,无生死者心也。敦复则心生,迷复则心死。故仙佛愍之,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一灵真觉,但昏惑不见,使天命之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性根不复于人。我当以圣道令众生永离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长生、佛家之不死云。”小说里塑造之悟空是“一灵真觉”,“昏惑不见”的众生是唐僧,“浪化迁流”“世世堕落”的是悟净,猪八戒身死以后投胎为猪就是“失身为异类”,小白龙变马是“透灵于别壳”。唐僧修成正觉,在西天凌云渡脱胎换骨,死的就是身体,那是从上流泱下来的一具死尸,而他的心神却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可见,真正修行不是要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要心灵的永世不朽!这都是《西游记》的大关节所在。
       最有说服力的是《邪正说》,谓修行之人甚多,但真正悟道者少,就因为没有走上正道而误入了旁门: 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满,不肯低情下意求师指授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趋入旁蹊曲径。岂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旁门,独此金丹一道是条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做佛也。……盖玄关大道难遇易成而见功迟,旁门小术易学难成而见效速。是以贪财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炉火者,有好彼家者,有摩脐轮者,有食乳对炉者,有内视存想者,有休粮辟谷者,有长坐不卧者,有禅定不语者,有斋戒断味者,有梦游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见闻转诵者,有炼小便为秋石者,有采女经为红铅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茅弄火者,而希慕长生不死者,有笃志白日飞升者,有着相执而不化者,有着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祛贪嗔痴而思清净者……似此泯泯纷纷,难以悉举。道、释者流,执此一术一诀,便谓金丹大道止于是矣。吁!此辈如管中窥豹,井底观天,妄引百端,支离万状,卒将至道破段分门,以迷指迷,盲修瞎炼,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陈泥丸作《罗浮吟》,钟离翁作《正道歌》。
      
       这里对旁门左道的抨击和揭露,正与小说第2回祖师与悟空的一段对话相一致:祖师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流字门中是儒释道等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中是休粮辟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中是采阴补阳,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些法门皆不能长生不老,因为唯一可以永恒的是人的心灵。祖师说是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等,加上悟空不学,无异是对这些邪门外道的彻底横扫!尤其是随唐憎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全是那些烧茅打鼎的外道旁门,更是《性命圭旨》主题的艺术体现。
      
       以下便是许多神仙不传的秘图,直指修炼的根本所在。如《普照图》画的是一个人体的正面,“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所谓前三关也。”图中共分三层,明确指出:“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三藏就是小说中的那位唐三藏,所藏的正是三家:上窍画着一个斜月,上面是三个星星,正是小说中祖师住的斜月三星洞。它的名称为灵山、灵台、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姹女、丹元、日魂等等,都是人心的象征和比喻;中窍画着一个方框,名为规中、黄庭、西方、黄中、净土、黄婆、玄关、真土、法王城、极乐国、祖气穴、混沌窍等,都是人脾脏的象征;下窍画着一个三足鼎,名为土釜、气海、玄窍、生门、死户、玄冥、婴儿、北海、月魄、呆胞、真铅、多宝藏、无尽藏、河车、曲江等等,都是人肾脏的象征。小说则把这三窍用三个人物来象征:孙悟空是“心猿”“姹女”“金公”,住在花果山水帘洞,访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猪八戒是“婴儿”“木母”“呆子”,住在西方福陵山云栈洞:沙和尚是“黄婆”“真土”“和尚”,住在西方流沙河中,象征人性迷失有如流沙。这三人亲如兄弟,同在唐僧手下为徒;唐僧把这三家团结在一起,因而称“三藏”。三藏分离,就到不了西天;三藏合一了,西天就在眼前。《反照图》画着一个人体的反面,“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下窍是在人的尾巴骨,名为人门、鬼路、会阴、魄门、谷道、会阳、三岔骨、尾闾穴、河车路、上天梯、生死穴、气海门、三足金蟾、九重铁鼓等等,都说的是人身的底部;上窍在人的头顶,名为天堂、泥丸、瑶池、彼岸、紫府、内院、玄都、昆仑顶、上丹田等等,都是人头脑的象征。小说则把尾闾塑造成地狱,泥丸表现为天国,读者只要把二者的情形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悟空下地狱,太宗游地府,悟空要在老魔的三岔骨上支锅,乱石山碧波潭中的九头虫等,都是在尾闾处;悟空上天,到蟠桃园看管,是因为“玄都观里桃千树”。到瑶池偷玉液琼浆,到兜率天宫偷丹,唐僧一行到得彼岸,都是在头顶。
      
       之后的《时照图》讲五脏关系的五行、五情、五干、五圣等,《内照图》讲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任督等,都要修炼者知道下手的地方。《西游记》中的人物基本都依照它而产生,其实是在表现人体生命科学的内在世界。《太极图》则让学者明白造化万物的原理,天地万物以及人身各有一个太极,抓住太极就能修行,而关键在于“窈窈冥冥”的时候。唐太宗和孙悟空下地狱的时候都是在窈窈冥冥之际,才能进入幽冥界而得好事。《中心图》直指人心中的虚灵不昧的一窍,乃是主宰自我和万物的中心和根本,也就是小说中的水帘洞,成圣、为仙、做佛,都离不开它。其后的《火龙水虎图》《日乌月兔图》《大小鼎炉图》《内外二药图》《顺逆三关图》《尽性了命图》《真土图》《魂魄图》《蟾光图》等,都与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关。尤其是《降龙》《伏虎》二图,更是悟空的口头禅;《三家想见图》是小说中三兄弟所代表的精气神、身心意、金木土的结合;《和合四象图》谓金木水火组成的虎龙龟雀混合于中央真土之中,是八戒与行者、木母与金公在沙僧真土的调和下合为一体;《取坎填离图》就是一部西游取经的主旨,“坎象来填,离卦成乾。天地定位,返本还元。”丹道家认为本来乾(三)东而坤()西,但进入后天,坤把乾中间那根阳爻给夺去了,于是变成了离()东而坎()西了,人也就有了生死。为了无生无死,就得后天返先天,将落在坎中的阳爻取出再填入离中,便又成了先天乾坤二卦。《西游记》到西天取经就是要取回阳精(一),唐僧一行的任务即把阳精交给东方的李世民,然后再空手西归,复为先天。至于《九鼎炼心》是讲悟空的修行,《观音密咒》谓压伏悟空在五行山下的观音净心六字真言,《八识归元》讲八戒的转识成智,《五气朝元》讲唐僧五众成真,等等,都与小说的主旨相关。
       从主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是对《性命圭旨》的演绎。
      
       二 人物论
       《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有来历,主要来自《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元集中有幅图为《时照图》,中间画的是五脏,讲其中的关系。其名称为:心脏为火名姹女,肾脏为水名婴儿,肝脏为木名仁龙,肺脏为金名仪虎,脾脏为土名黄婆,心肝肾肺四脏围绕着脾脏而得其调和。《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参照这五脏的形象来建立的:孙悟空就被称作心猿、姹女,因而屡次变化为人媳妇,是心脏的象征;唐僧生来就不开水,所以名叫江流儿,是婴儿,是水,为肾脏的象征;八戒被称作木龙、木母,就是肝脏的象征;沙和尚被称为黄婆、真土,就是脾脏的象征;白龙马为西海龙王之子,西为金方,古人认为金子是白色,故它又变成白马,专管呼吸而乾乾不息,正是肺脏的象征。这五个人物当中,只有沙和尚默默无闻,但却起着调和取经人关系的作用。不仅如此,从《西游记》可看出这几个人物的变化来,因为丹道学要化合,所以作者便让主要的三家各自承载了两个角色:悟空既是心脏姹女,又担起了肺脏金虎的职责,所以又名金公;八戒既是肝脏木母,又承担了肾脏婴儿的使命,所以又名婴儿;沙僧则二土成圭,真净之土不变。由此而来,悟空与白马亲密,所以专门有“意马忆心猿”一回,而且龙马最怕的是悟空,也是悟空最了解它;唐僧与八戒亲密,专听他的小报告,净念悟空的紧箍咒,因为八戒就是他的代表。猴与猪的矛盾,其实就是取经五众的融合过程,也就是攒簇五行而为三。通过沙和尚的调和而由三返一,成为一家,取经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沙和尚被称作沙尼,谐沙泥,能够和稀泥抹光墙。
      
       唐僧之所以由取经时的一人要变成有三个徒弟,原因就在《三家相见说》中说的:“身心意谓之三家,三家相见者,胎圆也;精气神谓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摄三归一,在乎虚静。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情合性谓之金木并,精和神谓之水火交,意大定谓之五行全。……身心意合,则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三个徒弟就是身心意三家,相见和合就成了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婴儿。三个徒弟合成一心,再无二意,唐僧的金丹也就成就了。
      
       还如关键的人物孙悟空,他为什么能找到水帘洞呢?正是《性命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中引用横川珙的诗所说的:“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西来祖师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洞水逆流就是“桥下水冲贯石窍,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正因为石猴苦寻,所以便显露给他。他只要放下狂妄之心,便能得到西天祖师的真实意。进洞后称美猴王,是因为《大道说》中引用了《易经·坤文言》中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以及儒之执中贯一、道之守中得一、佛之空中归一等。水帘洞为中,石猴为一,一进入中里就成了个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猴进洞后就会美在其中而称“美猴”。而“王”字又出在第二节《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讲了三教守中抱一之后:“允执厥中者,《礼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因为石猴进洞后端坐高椅而不动无为,所以能够称王。他能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原因在于他是人之心。《涵养本源》又说:“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之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孙悟空名心猿,是人心的象征,心性无所不在,因而可以变化无方,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一步一步所走的历程,正是人类完善自我心性的表现。他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家心性,所以能战胜难关;唐僧愚迷,所以总向身外求法,结果步步遭难。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有一段描写:“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正是《蟾光说》的“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状似流星”。亘古常存的是人的本性,根本无法可学。只有去掉一切妄想,本心灵性才会现前。
      
       西天路上,孙悟空总要变成女的,八戒却常要招亲做郎,其根据就是《日乌月兔说》的:“日者,阳也,阳内含阴,象砂中有汞也。日中有乌,卦属南方,谓之离女,故曰日居离位反为女。月者,阴也,阴内含阳,象铅中有银也。月中有兔,卦属北方,谓之坎男,故曰坎配蟾宫却是男。无漏云:铅求玉兔脑中精,汞取金乌心内血。只驱二物结成丹,至道不繁无扭捏。”孙悟空来自于东方象征日,所以反而是女,因此要承担女性角色;八戒在西方坎处得,所以象征月,他要配蟾宫,故而要调戏嫦娥,招婚做郎。这弟兄两个,一男一女,一铅一汞,一乌一兔,一精一血,一日一月,所以各有许多名目,但和合起来才能成就金丹大道。
      
       《西游记》中有个非常受人喜爱而且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观音菩萨,她的形象本来为男性或者中性,但到小说中却成了一个女性,其原因就是她在东方,日居离位反为女;她与释迦牟尼相对,佛祖住西方,所以成了男子,因为坎配蟾宫却是男。释迦佛祖用六个金字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六个字就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其原型就在《观音密咒图》中,而《念观音咒说》云:“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心印。若人书写六字大明咒者,即同书写三藏法宝。若人持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讽诵七轴灵文。又能开智慧门,能救百难苦;三世业缘,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解脱生死,安乐法身。”这六个字的意义就是要孙悟空开智慧之门,解脱一切灾难,从而成就自己的安乐法身,所以他见到观音菩萨的时候说她是“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天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曾收伏过一个妖魔红孩儿,并且要他做了善财童子,其原型在第七节《婴儿现形出离苦海》中。小说回目为“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正好这位妖怪是个小孩,名为金圣婴。他变成一个七岁儿童,赤条条无衣服,正象征着赤子婴儿,是人心脏,与孙悟空的身份相同,只不过火气太大而已。他住在枯松涧火云洞,枯松是干柴能生烈火,所以他能生三昧真火,故而称做火云洞。妖怪要悟空背他,使重身法压他,却又怕悟空伤他,故而尸解出了元神,悟空果然把他碎尸万段。这是《现形》一节说的:“盖温养育婴乃做仙之一大事,若养育失调,婴儿就有弃壳离窠之变。”正因为悟空纵掼了妖精,所以唐僧被风摄去,正是“此时着实提防,不可轻纵出去。恐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无归。”他的山名钻头号山,是《现形》中说的“缘此嗔火非有实体,皆从无明而来,犹《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钻木能够生火,所以名为钻头;风声呼呼,火声呼呼,所以叫号山。嗔火就是三味真火,是禅定之火。火由五脏炼出,所以他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五辆车儿。他与哪吒一样都长不大,而且比哪吒更富态,就因为他是赤子元神,又叫丹元童子。打起仗来,他用拳头捶自己的鼻子,然后口里喷火,鼻里浓烟滚出,大火烧空,火云洞烟火弥漫,正是《真空炼形法则》说的:“世尊教我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悟空找龙王救火,结果是心猿遭火败,正是《现形》说的:“《圣胎决》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马。直待火灭烟消,方才归于庐舍。宋儒亦曰:忿火不惩,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岂无溃川之灾。”妖怪变成菩萨骗了八戒,是《现形》说的:“诸魔平等,烦恼为先。……现住菩萨魔,烦恼无所有。”说的是禅宗的命题:烦恼即菩提,妖魔即菩萨,二者本无别。观音用天王刀变莲台降了妖怪,即“以智慧刀裂烦恼网”。菩萨慈悲,收他做了徒弟,正是“更须慈母惜婴儿”。给他盘了三个窝角,正象悟空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样,不男不女,无阴无阳,乃元神赤子之象。正是“若此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灵。”给他套上五个金箍,是在炼形。《真空炼形》云:“真空炼形法,五蕴空非空。非以五蕴空,五蕴悉皆空。……虽曰炼形,其实炼神,是修外而兼修内也。”金箍是在炼神而套婴儿,紧箍是在炼心而套悟空,禁箍是要炼精而套黑熊精,各有妙用。
      
       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人物是哪吒,因为他与以往传说中的形象完全两样。在小说中,他生时左手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所以取名哪吒。他又割骨剔肉还了父精母血,一灵真性投奔西方,被释迦佛祖用莲花化身重塑了一个永远如小孩赤子的哪吒,这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其原型就在《圭旨·卯酉周天口诀》中。丹道修炼讲卯酉周天,是一种循行路线和方法,为左旋右转。哪即是挪动的挪为旋,吒谐转折的折为转,亦即左手为旋右手为转。更妙的是此节有一段话:“盖坎中之铅原是父之真情,离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体一破,二物遂分两弦。是以常人日离日分,分尽而死。所以,至人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夺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铅制离中之汞,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阴尽阳纯,复成乾元本体。”离为东方,坎在西方,所以他死后一定要投奔西方才能重生。能得纯阳而成乾元本体,所以永远是个赤子小孩身。
      
       不仅大人物可以从《性命圭旨》中找到出处,就连那些小妖禽兽们也有其来历。比如悟空第14回“六贼无踪”中杀的那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及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三次打杀的白骨夫人、第63回“群圣除邪获宝贝”中的九头虫等,正出自《圭旨·许栖岩胎息诀》的:“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以及《卧禅图》中的:“三尸自灭,九虫自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第70回里有个“有来有去”被悟空一棍子打成个“有去无来”,有来有去是生死轮回,有来无去是死而无生,无来无去才是超越生死,正是《圭旨·性命说》中的“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何死何生!”以及《达磨祖师胎息经》说的:“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因此,可以说《西游记》中无一人无来历,这是从人物的角度看,《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
      
       三 结构论
      
       如果说《性命圭旨》仅仅从主题和人物方面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还不够,那么我们还能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小说的结构也是按照《性命圭旨》安排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西游记》就是一个典范。先说第1回,石猴由进入水帘洞到祖师洞前共走了一个十二辟卦的周天。《易经》64卦,其中有12卦因为阴阳爻的规律变化而圆如满月: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石猴进洞,几次反复,不伤身体,又见到心山心洞,正是《复卦》的“一阳来复”、“出入无疾”、“复其见天地之心”等;他引大家进洞,自己却端坐上面,最后说服众猴做了美猴王,即是《临卦》的“履正位”、“以刚感顺,志行其正;以斯临物,正而获吉也”等;进洞以后,“三阳交泰产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寻诸果”、“秋收芋栗”、“冬觅黄精”,正是《泰卦》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等;猴王忽然忧恼,害怕死亡,正是《大壮》的“悔亡”、“尚往也”等;通背猿高叫说有法可以躲过生死,猴王便发心去访道而得长生,正是《颙卦》的“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利有攸往”等;猴王上坐,然后编筏离开,说我将去也,使群猴无王,正是《乾卦》的“以刚健而居人首”、“见群龙无首吉”等;他驾筏“乘天风”来到南赡部洲,正是“总之天风姤”的《姤卦》;到了岸上,他吓跑了人,而且找不到仙道,但却坚定信念不回头,正是《遁卦》的“物皆遁己”、“执之用黄牛之革”等;南赡部洲无缘得遇,而且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正是《否卦》的“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等;他飘洋过海来到西牛贺洲的一座山上观看,正是《观卦》的、有孚颙若”、“观国之光”等;遇到一个樵夫,说只他一男侍奉老母,即一阳五阴的《剥卦》“不利有攸往”等;来到祖师洞前而洞门紧闭,正是“阖户谓之坤”的《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等。也就是说这第1回演绎了12辟卦,读者可以参看拙文《美猴王与易卦》(《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关键是《性命圭旨·死生说》在讲人生之后的发展变化时正用了这一形式,略引如下:“赤子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坤卦》;自一岁至三岁,一阳生乎《复卦》;至五岁,二阳生乎《临卦》;至八岁,三阳生乎《泰卦》;至十岁,四阳生乎《大壮》;至十三岁,五阳生乎《夬卦》;至十六岁,六阳是为《乾卦》。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气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矣。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气即泄。不知禁忌,贪婪无已,故由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应乎《姤卦》;一阴初生,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复者矣。至三十二岁,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至四十岁,应乎《否卦》;阴用事于内,阳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岁,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或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抚向微之阳德。至五十六岁,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溢,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至六十四岁,卦气已周,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或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馀年,皆借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先天之元气矣,安能长生不死哉!”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是在演化丹道学经典之作的《性命圭旨》。
      
       不仅如此,小说的整体结构也是依照《圭旨》而来。我们以孙悟空故事的前八回与《圭旨》的关系为例。《圭旨》除了元集讲宗旨外,亨、利、贞三集主要讲修炼丹法的过程和火候。亨集三节讲炼精化气:第1节是《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石猴进水帘洞而心居心窝称美猴王,“灵根育孕源流出”,是《涵养本源》;他怕死而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是在《救护命宝》;悟空得法学成变化,是《退藏沐浴》,“悟彻菩提真妙理”;东归后扫灭混世魔王,是在《玉液炼形》,“断魔归本合元神”。第2节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悟空坚守水帘洞,修整兵马,是《安神祖窍》;到傲来国窃兵器,是《法轮自转》;由洞中直下至水晶宫,是《龙虎交媾》;得到金箍棒,是《翕聚先天》而“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节是《蛰藏气穴众妙归根》。悟空醉后进入幽冥界,是《蛰藏气穴》;消掉群猴的生死籍,摄归1350魂字号,即是《众妙归根》而“九幽十类尽除名”。利集三节讲炼气还神:第4节是《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孙悟空想上天,太白金星下来招安,即《天人合发》;做了“弼马温”嫌官小又打下天宫,二独角鬼王(圭)献上“赭黄袍”,是《采药归壶》,“官封弼马心何足”;众天神围困花果山,是《聚火载金》。第5节为《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天神哪吒等与悟空战斗,是《乾坤交媾》;打败诸天,却独留太白金星饮宴,是《去矿留金》;做了“齐天大圣”却周游诸天,是《卯酉周天》,“名注齐天意未宁”。第6节为《灵丹入鼎长养圣胎》。悟空在天宫偷桃、偷酒、偷丹,返归水帘洞中,是《灵丹入鼎》,“乱蟠桃大圣偷丹”;被诸天神围困,是《长养圣胎》,“反天宫诸神捉怪”;观音菩萨赴会,是《火候崇正》;她令木叉去打仗放火,《内观起火》,“观音赴会问原因”。贞集三节讲炼神还虚:第7节为《婴儿现形出离苦海》。观音推荐二郎与悟空赌斗变化,让天王用照妖镜逼悟空现形,是《婴儿现形》,“小圣施威降大圣”;被太上老君用金琢击中天灵,擒上天不再返回,即《出离苦海》;众天神雷将用火烧雷打,地使悟空成为“金刚不坏”之躯,是《真空炼形》。第8节为《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把悟空领入自己的“八卦炉”(头颅上有八片顶阳骨)锻炼,即《移神内院》;悟空蹬倒八卦炉是《阳神出现》,“八卦炉中逃大圣”;但他要做玉皇大帝,就是流连自己的内院不出神而入虚,是修道者的大忌,所以要请代表寂灭心的如来佛。如来伸出右手跟他打赌,他收了铁棒站在佛祖手心,是《端拱冥心》。第9节为《本体虚空超出三界》。悟空始终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是《本体虚空》;佛祖一巴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外,是《超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由地界打到天界,最终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回到西天便造出佛经,“我佛造经传极乐”,就是《毗卢证果》。
       总之,从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来。最后,我们还必须交待一下这两部著作的版本情况。
      
       《性命圭旨》是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由吴思鸣和丰干居士刻的,余永宁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云:“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庵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弟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云:“《性命圭旨》四卷,明万历间刻本。按是书相传为尹真人弟子述其师说,旧藏唐新庵家,其甥吴之鹤为付剞劂。”由刊刻前的“藏之有年”来看,至少也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可见吴氏从唐家取得时在万历二十年前后。而且,唐家藏此书又有几多年?那么是做过太史之官的唐新庵所作的吗?都是谜。但是,因为书中引用的有嘉靖中的罗念庵的言语,可见此书的成书年代为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     《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如元集收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又录佛教《观音密咒图》,最终落脚於道教《飞升图》。为研究元、明道教内炼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精华录》第七集。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归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