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编 页数:475 字数:723000
内容概要
农业资源与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从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各省区市普遍建立了农业区划工作机构,相继研究出台了《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关于划分中国农业经济区划的初步方案》等文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各地区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了系统资料和科学论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区划基础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与优势,紧贴“三农”发展需求,努力拼搏,与时俱进,以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一一战略研究一一区划规划一一试点示范为主线,适时拓展工作领域,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完成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在各级政府农业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新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3月,中共中央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会议通过的《全国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78~1985年)》确定的全国108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中,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被列为第一位。1979年,国务院以国发(1979)3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农委等部门联合上报的《关于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的报告》,要求“各部门和各省、市、
自治区必须积极地有计划地、长期进行下去”。同时,国务院决定设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并于当年召开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会议。由此,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开始进入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按照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对水、土、气、生等农业基本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首次系统摸清了我国的农业资源家底,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38个二级区,形成了以《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基本地域差异。
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及后来的农业部农业区划司又重点组织各地开展了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国农业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明确了我国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的潜力、重点和开发途径,形成以《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农业资源区划的历史概述
一、古代的农业区划著述
二、近代的农业区划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区划
第二章 近30年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一、1978—198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二、1986—199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一)1986—1990年做好全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前期工作
(二)1990—1995年围绕编制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
三、1999年以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一)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编制并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
(二)为宏观科学决策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三)为生产型农业向生产、生活(旅游)、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化而开展农业功能区划
第三章 第三次农业资源区划的组织机构及成果
一、组织机构
(一)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二)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
(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
(六)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料库
二、职能
三、第三次农业区划的成果
第二篇 农业资源管理
第三篇 农业遥感
第四篇 农业区划与区域布局
第五篇 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第六篇 各省区划工作
后记
章节摘录
直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启发,开始陆续对全国和少数省份,开展农业分区的论述,首推胡焕庸于1934年对“江苏省之农业区域”的研究,主要根据各种作物统计,联系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划了四大农业区,即苏北的旱粮区域、苏中的籼稻区域、沿海的棉花区域和苏南的稻丝区域。他继之又发表“安徽省之人口密度与农产区域”,注意到人口密度与自然条件对农业分布的关系,划分了皖北旱粮区、皖中稻米区、皖西茶山区、皖南茶山区。进而又对全国作了农业区域的划分,仍依据气候、地形与作物比重和南北分布的界限分为9个区,即东北松辽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下游区、东南丘陵区、西南高地区、黄土高原区、漠南草原区、蒙新宁干燥区、青藏高原区。以后邹豹君于1937年对山东省也进行农产区域的划分,与此同时,中国地理研究所编制了一本四川经济地图集及说明书,其中,有大量农业生产条件分布图幅。还有周淑贞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地理背景对山西省划分了5个农业区域。满颖之对东北地区划分了11个区。候学焘也进行了四川农业区域的研究,除对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作物主次外,并注意到了城市矿区与农产供需的因素,将四川划分为10个农业区域。以上共同特点主要是自然环境与作物主次比重为中心兼一些桑茶果,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 此外,当时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卜凯(J.LBuck)与中国学者一起,除根据气候、土壤、树木等自然情况外还包括许多农业经济项目,如土地、耕地、各类未垦地、田块大小、佃农、自耕农、家畜、肥力保持、田场劳力、人工灌概、梯田以及农艺方式等,对我国东部22省168个地区l676个田场,3.8256万个农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并偏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出版了“中国的土地利用”一书和图表一册。它的特点是仍以主要作物分布为标志划分为两大农业地带和8个农业区,即华北的小麦地带,分为春麦区、冬麦高粱区、冬麦小米区;华南的水稻地带,分为四川水稻区、扬子水稻小麦区,西南水稻区、江南稻麦区以及南方水稻两获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