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张珊珍 页数:296
内容概要
抚今思昔,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出发,重新追溯党史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是“党史第一课”的含义所在。张珊珍主编的《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紧紧围绕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激荡变幻的历史,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以及在纷繁芜杂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筹备到成立并扬帆起航的一系列过程。《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分十讲,分别从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两条线索交错叙述,史实准确.读来又跌宕起伏,趣味盎然。每一讲后面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延伸阅读,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张珊珍,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著有《建党伟业》、《陈立夫生平与思想评传》等,在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无法延宕的革命
天朝末路
汹涌而至的革命大潮
在历史的三岔口
一夜间成就的胜利
第二讲 共和之光稍纵即逝
形形色色的新都督
步履维艰的临时政府
袁世凯的渔翁之利
历史的回响
第三讲 山重水复的武人政治
“共和”招牌下的罪恶
一场退潮的革命
洪宪帝制的黄梁一梦
政治大车店里的过客们
第四讲 启蒙如新蕾茁长
陈独秀和《新青年》
“打倒孔家店”
“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了
中西文化狭路相逢
第五讲 新世纪的曙光
震惊世界的炮声
寰球赤风
革命狂澜迫近
李大钊与红楼
第六讲 全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从克林德碑到“公理战胜”碑
“十四等于零”
暴风雨的前夜
天安门前的呐喊
匡互生放火“赵家楼”
“位卑不敢忘忧国”
神州遍地风雷
第七讲 峰回路转的必然选择
“社会改造”的呼声
“隔着纱窗看晓雾”
石头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昙花一现的工读互助团
马克思主义独领风骚
第八讲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陈北李”之约
来自远方的呼唤
“到民间去”
空前的出国热潮
第九讲 骤然升起的新星
上海滩的“群英会”
走出书斋的北大学子
九省通衢燃明灯
王乐平与他的“齐鲁书社”
南国的“二谭一陈”
两封建党信
天涯热血
第十讲 开天辟地的伟业
两个远道而来的洋客人
热潮潜涌的夏季
来自五湖四海的相聚
这里的夜晚“静悄悄”
始料未及的惊险经历
南湖见证的辉煌时刻
后记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北洋武人统治时期,为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各派军阀无一例外出卖国家权益。如果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工具,那么,皖系、奉系、晋系投靠日本;直系、滇系、桂系则投靠英、美等。就在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期间,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不惜以国家主权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1917年8月14日,段政府对德宣战,随即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仅1917年1月至1918年9月,借款就达1亿多日元,因由日本西原龟三经办,故称“西原借款”。日本通过借款,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以“抵押”为名,攫取了东北的铁路、森林、金矿;以“顾问”、“教官”等名义,向段政府派大批间谍、特务,全面渗透和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其他各大小军阀,也在自己大小不等的地盘上与各帝国主义进行“交易”,致使当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分食的一块肥肉。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再次被时代的潮流推到历史的前沿。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本着革命的信念,他决心再组新党,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召集中华革命党的成立大会,以“第三次革命”——反袁为斗争目标,“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就是要建设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但其主要方式,仍是辛亥革命中动用军队、联络绿林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护国运动期间,由于中华革命党力量薄弱,只是几百人的一个秘密组织,而且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都是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没有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太大的作用。这一教训使孙中山深深地认识到,巩固共和,必须依赖自己的政党,中华革命党远不能当此重任。1916年,他再次将中华革命党改组,高举革命的大旗,反对北洋军阀。 1917年,孙中山联合海军总司令程璧光和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向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主张另行成立临时参议院的段祺瑞发起进攻。8月,孙中山召集响应护法而到达广州的旧国会议员150多人开会,因不足法定人数,定名为“非常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成立军政府。孙中山宣布出兵讨伐民国叛逆段祺瑞,护法战争开始。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