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王庆祥 著 页数:全2册
Tag标签:无
前言
1979年秋,我作为一家学刊的编辑到北京组稿,偶然与李淑贤女士相逢,并有幸看到溥仪特赦后所写的书稿、文稿、发言稿、日记。以及她亲手编存的影集等第一手珍贵资料,我们由此建立起长达18年的友谊及合作关系,合著出书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李淑贤的回忆录。 溥仪特赦后再婚的妻子李淑贤,亲身感受到作为公民的前皇帝不一样的人生。他们甜蜜的恋爱和家庭生活,他们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并亲切谈话的情景,他们与全国政协参观团一起到南方和西北各地参观旅游的特别感受,他们在住院治疗的日子里相互关爱的真情真心,他们在生离死别之际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画面……这些都是李淑贤回忆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淑贤回忆录初版于1984年,其叙述到溥仪去世为止,修订版定稿于1996年5月,增加了李淑贤在丈夫去世后围绕逝者的一些人生经历。遗憾的是,当修订稿于1999年出版时,她已经飘然远行。 与李淑贤女士的相识相交,注定了我一生的命运,研究溥仪成了我此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或好或坏地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这些都是后话。 1982年春,我在长春市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了中国最后的“皇妃”、时年五十四岁的李玉琴,当时她是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她说,早就听说我是专门研究溥仪的,并看过我写的《有福贵人》一文,一直想见见我。我们谈了半个多小时,都很高兴。在这之后,李玉琴先后当上长春市和吉林省政协委员,我也被吸纳为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有一天,政协负责文史的领导专门宴请李玉琴和我,席间说:李玉琴拥有第一手宫廷资料,王庆祥是研究溥仪的,你们二人若能合作,可以留下一段非常有价值的伪满宫廷史。我们当即答应,一部长达四十万字的回忆录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李玉琴回忆了在伪满后期被册封为“福贵人”的前前后后,她曾以少女的天真与“康德皇帝”“夫妻”相处,随后在伪满垮台后与“皇后”婉容一起度过八个月的逃亡生活,接着又在没落皇家苦守七年,经历了无人能够感受的孤寂落寞。为了寻找当过皇帝的丈夫,她甚至在中南海新华门前拦截过可能知情的某位首长。她打小工、借路费,六赴抚顺探监。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婚。离婚后,她也曾前往北京探望溥仪,却在“文革”中落了个“皇娘造反”的罪名,终以悲情落幕。 李玉琴的回忆录于1989年9月出版,相关电影和电视剧紧随其后。逐一问世。 我与李国雄先生的交往也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夏,我在北京库资胡同一处很普通的、布满“私搭乱建”的四合院内,见到了七十六岁高龄的李国雄,他与老伴住在一间带小跨院的厢房里。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合作建议,最终留下了几十盘录音带。 1924年,李国雄年仅十二岁,便进入逊清小朝廷,成了“小皇上”的奴才。从此贴身跟随溥仪三十三年。他见证了紫禁城内溥仪与皇后婉容、淑妃文绣“帝王之家”的生活:目睹了溥仪被逐出皇宫的惊险一幕:亲历了溥仪在天津张园和静园会见中外重要人士,以及他与文绣谈判离婚的始末。溥仪离津出关的最后时刻仓皇跳入汽车后备厢内,就是李国雄亲手为其盖上后盖的。李国雄还见证了溥仪在伪满时期当傀儡皇帝的全部生活,从旅顺到长春,从“执政”到“康德”,溥仪两度访日、多次“巡幸”,李国雄都陪伴在侧。溥仪囚居前苏联期间,还是李国雄巧妙伪装箱底,才得以深藏四百六十八件无价珍宝,从而顺利带回国内。直到被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李国雄依然无从选择地“陪绑”,且不能不检举溥仪的罪行。获释后,两位历经坎坷的人士又在北京聚首,谈历史,话新生,句句都关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大事细节…… 李国雄的回忆录于两年后出版,我接到了大量读者来信,都认为这本书与溥仪自传可以相互印证,《我的前半生》中的许多背景,都需要李国雄的叙述加以补充和注解。 上述三部出自三位与溥仪密切生活过的当事人之口的回忆录,全景式呈现了末代皇帝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实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他们述说的生活细节,最能体现溥仪鲜活的个性。三本回忆录均成书于他们生前,并分别经本人过目、修改,直到定稿签字,最后交付出版。如今三人都已相继故去,但他们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现在,这三本回忆录又得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支持,将作为书系。以全新的面貌再版发行,令我倍感欣慰。为便于读者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故事,我分别增加了附录内容,多为忆者的亲笔书信和短文。我由衷地希望新版回忆录能够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位特殊的末代皇帝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 王庆祥 2012年2月
内容概要
《最后的皇妃(上下插图增补本)》简介:她曾以少女的天真与“康德皇帝”“夫妻”相处,伴随“伪满”垮台与“皇后”婉容共度八个月逃亡生活,继而又在没落皇家苦守七年,经历了无人能够感受的孤寂落寞。她曾经大富大贵,风光无限,也曾经穷愁潦倒,走投无路;曾经呼奴唤婢,颐指气使,也曾经寄人篱下,以泪洗面。为了寻找当过皇帝的丈夫,她打小工,借路费;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离婚,却又在“文革”中落了个“皇娘造反”的罪名……李玉琴、王庆祥所著的《最后的皇妃(上下插图增补本)》讲述末代“皇妃”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离奇曲折。
作者简介
王庆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溥仪研究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196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长春市政协委员、常委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现为长春溥仪研究会副会长、天津静园顾问、长眷新闻广播特邀评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毛泽东周恩来与溥仪》《溥仪的后半生》《溥仪交往录》《中国末代皇后和皇妃/婉容文绣传》《溥仪秘史》《伪满洲国宫廷揭秘》《爱新觉罗•溥仪画传》《溥仪日记》《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末代皇帝溥仪改造全记录》《川岛芳子生死大揭秘》《“皇帝”的背叛--溥仪与“九一八”》等五十余部著作,达两干余万字,并有英、德、俄、日、韩、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作为历史顾问,参与了国内外近百部专题片及影视剧《火龙》《末代皇后》《非常公民》《传奇福贵人》等作品的创制;策划了北京颐和园、故宫端门和天津静同等多处溥仪生平展览项日,并为天津市政府实施“静园修复工程”成功提供了历史依据。多次承担国家各级课题,多项获奖。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序
第一章 家世
从曾祖到父辈
在慈母教育下
倔犟的姑娘
第二章 进宫
发生在春季祭孔那一天
一切都是吉冈安排的
我第一次见到溥仪
我成了“宫中小姐”
溥仪领我东游西逛
学习宫中礼节
册封典礼前前后后
穷孩子变成了“福贵人”
册封拆散了骨肉情
第三章 见闻
同命相怜的三位女性
二嬷和我的女仆们
溥仪的上头和下头
第四章 丈夫
溥仪及其对我的“教育”
夫妻生活(上)
夫妻生活(下)
溃逃
第五章 流浪
被溥仪抛弃在山沟里
与可怜的皇后相认了
跟着八路军出发
通化见闻
不愿背叛溥仪
写下违心的“离婚声明”
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
第六章 守节
溥修之家
苦熬
佛菩萨啊,为啥不睁眼?
天津解放前后
黑夜尽头的亮光
仍然想念溥仪
春光深锁
舞场风波
我被解雇了
笫七章 离婚
从通信到重逢
重新到来的春天
在失业中徘徊
痛苦的分手(上)
痛苦的分手(下)
走自己的路
建立美满的新家庭
第八章 战友
重逢在文史战线上
溥仪再婚前后
浩劫袭来把我“逼上梁山”
在溥仪住院的病房里
不寻常的“批判会”
从“牛鬼蛇神”到“五七”战士
第九章 晚年
被推选为政协委员
撰写文史资料
历史的重聚
晚年生活
尾声
后记
附录
李玉琴手稿:《关于离婚问题》
我的母亲
四姐李玉琴
“皇亲”问题株连了我们
太平盛世遇“皇妃”
——《最后的“皇妃”》成书始末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从曾祖到父辈 我的曾祖本是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李家庄农民,世世代代种地为生。也不知同治还是光绪年间,大灾大难从天而降,切断了曾祖一家的活路。曾祖挑副担子领着年幼的爷爷,“闯关东”逃荒来到东北。 当时,宽城子一带尽是大荒甸子,地广人稀,地主老财广招佃户,曾祖遂搭起窝棚,租赁土地,在东十里堡韩家沟子屯落脚。 曾祖的汗水一滴滴渗进肥沃的土地,可是给一家人换来的,却是有上顿没下顿的穷苦日子。 就在这片茫茫的荒原上,曾祖和祖父分别走完了他们自己的人生途程。爷爷临终只有一句遗言:闭不上眼啊!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扔下了奶奶、三个姑姑和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我的父亲。在那个年月,缺少男劳动力的家庭没法过日子,肯定要挨饿呀! 提起父亲悲惨的童年,直到今天还觉得心里难过,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连条遮盖的裤子也穿不上,就为了几斗米的工钱给地主老财放猪去了。 父亲长到十三四岁,祖母托人求隋,好歹把他送进城里的一家私人饭馆当学徒。祖母心想:进了饭馆总不至于再挨饿吧! 一个放猪的孩子进城当学徒,呆头呆脑的,开始可能让人看了不顺眼。但我父亲老实厚道,又听话、又肯干,还能吃苦,一来二去的,掌柜的倒也喜欢,父亲这才在饭馆站住脚。 转眼又过去好几年,父亲每天和顾客打交道,练就一副好脾气禀性,不管出什么事儿,他不生气、不发火,总是面带自然微笑。加之父亲的相貌挺好:一米七四的身材在当年是大高个儿了,又长得浓眉朗目、鼻直口不阔、嘴角向上翘着。祖母晚年这才有了依托,在她眼里,老儿子到底“出息”了,一家人的希望全放在父亲身上。 父亲成年后便由祖母做主,娶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当媳妇。我母亲很贤惠,过门后与祖母、姑姑以及叔伯大爷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相处得很和睦。直到许多年以后,我作为父亲和母亲的第六个孩子已经长到六七岁了,父亲才把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接到城里分居单过。 父亲心地善良,在那个世道里却受人欺负。记得有一年,饭馆的财东看我父亲老实厚道,性隋又开朗,笑模笑样的,干了多年跑堂,总算信得过了,便给他放了-个身份--掌柜的,为了体面,财东还给父亲买了一件长毛麦穗皮袄。不料父亲刚穿在身上,就有人拿了不值钱的紫羔皮袄来向他兑换,父亲明明知道这是欺侮老实人,故意占他便宜,却宁可吃亏,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的人哪会管好饭馆?结果不久便亏空折本,饭馆关了门。 父亲认命了,深知自己生来就是“吃劳金”的命,永远不用想发迹。父亲本名李万财,可他是发不了财的,倒是人缘不错,得个绰号“李老好”,时间-长人们就把父亲的本名忘了。 为了全家人的衣食温饱,父亲又到一家新饭馆“吃劳金”,还像过去一样紧张、辛苦。当年的饭馆可不讲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以红条条幌子为标志,早晨太阳未出就挂了出来,晚上常常闹到小半夜才摘幌。那时候巴士很少,又早早就收车,父亲坐不上。人拉包车自然不是我们坐的,自行车更买不起,所以到了下班时间父亲也难得回家,和其他回不了家的劳金一起睡在饭馆里。 晚上完了活,劳金们没有别的营生,便凑起手来斗纸牌。虽然大伙都不富裕,但斗起牌来总要论个输赢,小来小去的。打我记事就知道,父亲在牌局上总是扮演输钱角色。因为只搞小牌局,输钱不多,可每日顾客赏的几文“小柜”绝不会剩下。 当时我家七八口人,孩子都小,只有大哥刚到学徒年龄,算带出一张嘴去,这一家老小全指望父亲挣钱养活,几文小柜钱对我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母亲对父亲斗纸牌的嗜好不满意。但老两口平日感情好,并不因此而打架拌嘴,总是等孩子睡下,才以理服人式地批评父亲几句。父亲知道自己理亏,就不言声了。有时父亲说:“等我把输的钱赢回来,再也不玩了。”母亲深知这是句空话,就劝他:“像你这种实心眼儿人,根本不用指望赢,还是干脆打住,洗手不干为好。” 母亲确实很了解父亲,其实斗牌的年头不少哪会把把都输?有一回父亲就赢了,可是他一看输家着急一个劲儿摔牌就受不了,明明该“吃”的牌也不敢吃,故意让输家再“捞”回几把去,闹个不输不赢--平杵,但下把还要轮到他输。平时“牌友”们家里有了难处,往往冲他张口借钱,因为好说话,而且能在牌桌上消账。欠个块儿八毛的,把纸牌一摔,赢上两把就抵了。原来父亲借给人家钱时就已打算着要把它输掉了。 知足,是母亲一个天生的长处。她尽管反对父亲斗纸牌,但一想到父亲还能控制自己,并没有走到把老婆、孩子、家庭生活都输光的那步田地,也觉得幸运了。
后记
李玉琴女士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亲身经历过宫妃生活的女性。她的一生波折大,坎坷多,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 李玉琴的少年时代是在贫穷中度过的。偶然的机遇使她平步青云,踏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当她懂得了呼风唤雨、对奴婢颐指气使并学会了惩罚她们以后,却惊雷爆响,历史又把她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下子摔到荒凉的山沟里。其后,她寄身于皇族之家,屈辱地打发寂寞的守节时光。越过凄苦而漫长的十年,终于盼得夫妻重圆,却只能在牢笼中挥泪聚首!无形的政治压力很快就迫使她离开久别重逢的丈夫,这给她平添了一个不幸女人的离婚经历!她终于重新建立了普通的家庭,获得了做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可贵权利。然而,她毕竟无法超越浩劫中扭曲的年代。当晚年降临的时候,才赢得了安定、团聚和幸福。 李玉琴从宫廷贵人到政协委员的经历,是一部难得的教材,会给我们带来多层次的启示和关于人生的丰富的思考。 作为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李玉琴在自述里细腻地抒写了她和皇帝丈夫“神仙眷属”般的夫妻生活,并把自己在宫闱之中亲身体验到的凄冷、孤寂和凶残,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她的自述不仅能使读者获得关于后宫的感性认识,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特殊角度,从这个角度观察伪满小朝廷中的溥仪,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其他场合不可能有的大量现象,它们反映了傀儡皇帝政治上的难堪和生活上的苦闷,并告诉人们,无论地位多高的人,一旦背离祖国,他的处境将是可怜的,他的下场将是可悲的。 宫妃生活结束以后,被溥仪抛弃在山沟里的“福贵人”,又流落到皇族中间,并在这个阶层里为溥仪守节多年,空耗妙龄青春,遍尝人间辛酸苦辣。读者从她声泪俱下的叙述里,可以了解皇家内部的重重黑幕。曾经不可一世、纸醉金迷的王爷府邸,竟然充满了愚昧和腐朽!礼仪的虚伪、道德的沦丧、种种人间丑恶,都是寻常百姓不堪想象的。读者能够看到封建制度的可耻,也能够看到丑陋的社会现象终于被新社会的革命洪流所荡涤。 李玉琴与溥仪的离婚也是戏剧性的。“自述”告诉我们,是历史推着他们来到必须分手的一步。然而,拉开告别的幕布,却仍然是两情依依,难舍难离。没有喋喋不休的争吵,没有讨价还价的财产分割,彼此的痛苦并不来自对方,不可自抑、不可言喻。几年之后,他们终于又成了文史资料战线上的同志和战友。 在新生活的道路上,李玉琴为取得工作岗位而长期奔波,恋爱、再婚,当上母亲,执著地追求一个普通女人应有的幸福。读者从“自述”里能够看到,她为此还必须与“皇娘”的阴影顽强拼搏,最终导致“文革”期间“皇娘造反”的一幕。李玉琴与溥仪因“政略婚姻”而结为夫妇,又因扭曲的政治而绝情反目,这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完整、真实而深刻的感情纠葛的历史。 李玉琴又亲眼看到了溥仪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变化,这无疑赋予了她在溥仪改造问题上特殊的发言权。客观记述她在这一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显然是有价值的。 李玉琴在1961年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宫中生活的回忆文章,二十年后又写了一篇《坎坷三十年》,限于当年的政治气候及其他条件,还有种种清规戒律,不可能畅所欲言。其后又有人借题发挥,添枝加叶,附会渲染,以致虚谬流传,真伪莫辨,不成信史。与此同时,李玉琴收到大量读者来信,都希望她能利用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系统、完整的回忆录来,提供史料,以正视听。李玉琴也逐渐感到这样一本书有它存在的价值,遂着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1986年初,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沙中典、文史办公室主任林宜等领导同志,出于抢救文史资料的工作需要和对一位政协委员的关心,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条件,建议由我执笔,协助李玉琴完成长篇自述的撰写工作。蒙李玉琴女士信任,我高兴地承担了这项任务。 为了保证史实准确无误,我利用多年从事溥仪生平研究的条件,核对了李玉琴提供的全部口头、书面及图片资料。考虑到“自述”的性质,对于涉及同一事件而有不同说法的情况,以自述者的意见为准,这一点应该加以声明。执笔过程中,我每撰写一章即把书稿送交李玉琴过目,并及时改正那些她以为离开了事实的部分或细节。这一切都是为了“真实”二字,文史资料若背离这两个字,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价值。 毋庸讳言,在以往的写作实践中,我和李玉琴女士也曾有过分歧,对于某些资料的使用,她提出过自己的意见。既然李玉琴健在,撰写她的经历是应该尊重她的。当我们面对共同的事业而携手合作的时候,以往的分歧并没有构成障碍。 现在,本书作为我和李玉琴一次愉快合作的成果已经问世了,我的欣慰是读者们可以理解的。 王庆祥 1987年3月25日于长春
编辑推荐
《最后的"皇妃"(套装共2册)》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