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马汉涛 页数:430 字数:54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共济宁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成文 ——这里是让海内外文化学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圣地, ——这里有让济宁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辉煌文明。 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济宁,历来被誉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在济宁这片钟灵毓秀且有着厚重多彩文化的中华民族沃土上,燃烧着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这里不仅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同时也孕育了孔、孟、颜、曾等文圣先贤。这里有蜚声中外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孑L庙、孔府、孔林,也有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周公庙、颜庙、少吴陵、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等古建筑群落。这些历经千年风雨而巍然挺立的建筑,无不向世人诉说着它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珍贵的文物建筑又成为我们家乡永久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浓郁的地方人文色彩。厚重多彩的文化圣地,自古以来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在历史的画卷前让我们不能不回首景仰或前瞻,总有千般华彩,万种风流等待后人品味与鉴赏。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与风土人情在期盼我们去拜访: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古遗址需要我们去循踪觅迹。在赞叹之时,我们发现我们勇敢智慧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奇迹,却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未解之谜,直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澎彩和作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这部探寻济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民情文化的书,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它作为济宁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物质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特有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是社会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济宁传统文化包括远古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遗址,古代风格独特的建筑,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古迹等。比如,名胜古迹三孔、孟庙、曾庙、大运河遗址、太自楼、声远楼、铁塔寺、泉林、峄山等,有的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如鲁西南鼓吹乐唢呐,民间舞蹈平阳寺火虎、阴阳板、尚寨竹马等,曲艺类落子传奇、百年琴书、砰砰鼓等,传统竞技类中华武功大洪拳、李氏查拳、梁山梅花拳等,民间美术楷木雕、石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千年工艺琉璃瓦、百年贡笔扶兴和、巧夺天工五谷画、乡韵鲁锦等,民俗类阙里世家孔府菜、中都蚩尤文化等。本书从溯源寻踪、探奇考证、民间传说、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现。这些琳琅满目的文化经典布满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廊,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中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的目的就在于呼吁家乡人民,为合理保护和恢复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贡献,倡导人们深刻认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家在济宁》是济宁电视台一档文化类专题栏目,2009年2月开播,她的推出,无疑是济宁历史文化积淀中孕育出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和文化盛宴。开播以来,她以其独有的节目风格和文化韵味,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好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收视率。热心观众通过来信、来函和网上留言等方式,对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好,多次到栏目办公室、节目拍摄现场给予赞扬,扩大了栏目知名度,网上视频点击次数3。7000余次,点击率达到96%以上。尤其是外地一些忠实的观众,对节目更是情有独钟,称“《家在济宁》内容精彩,选材考究,形式多样,是介绍家乡济宁的百科全书,是外地人了解济宁的窗口,是展示济宁外在形象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宁,走进济宁,它是济宁人的骄傲。我们会一如既往地通过《家在济宁》这个平台支持、参与节目,多为《家在济宁》提供翔实可靠的文化信息资源。” “打造济宁文化品牌,突出济宁地域风情”是《家在济宁》栏目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本书作为《家在济宁》栏目的集结,从济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及历史遗迹、遗存等层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济宁多元厚重的历史,精心选择了济宁被列入非遗文化的胜地、文化遗存、遗址、民间手工艺等类别溯源。在文稿中穿插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通过翔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实地图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充分再现济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向读者全面生动地介绍了济宁圣地悠久的人文历史,浓厚淳朴的乡土人情,让每一位读者徜徉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济宁的山水、琼楼,也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古文明发展轨迹与人文自然交相辉映的魅力。 《家在济宁》一书的出版,无疑是济宁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是历史文化的一种映现,为繁荣济宁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做了一件好事。祝《家在济宁》栏目越办越好!祝济宁明天更美好!
内容概要
《家在济宁》是介绍家乡济宁的百科全书,是华人华侨了解济宁的窗口,是展示济宁外在形象的平台,是济宁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文化家园,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展现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家在济宁》从独特的历史视角展示孔孟之乡的儒韵文风,挖掘底蕴厚重文化资源,对重要的历史遗存、历史遗迹,丰富的人文遗产进行展现,讲述文物背后的神奇故事,与您分享济宁文明的感性之旅,带您阅读济宁文化。
书籍目录
序
寻踪溯源
圣脉溯源扳倒井
故国回望纪王城
伏羲庙寻踪
探访石门山(上)
探访石门山(下)
武氏汉画像石
千年古刹青山寺
寻访东大寺
运河古桥
南门桥百年变迁
神奇的砚台
复圣庙寻圣
天下第一剑
千年古刹铁塔寺
圣地名刹大悲庵
寻踪溯源凤凰台
探寻考证
探访微山泰山庙
摩崖石刻探奇
天开圣镜宝相寺(上)
天开圣境宝相寺(下)
探古访今话萌山
曾庙探寻
少吴陵历史探寻
汉魏碑刻探奇
曲阜古树名木
寻古探今话南阳(上)
寻古探今话南阳(中)
寻古探今话南阳(下)
圣源泉林探寻(上)
圣源泉林探寻(下)
安山寺探奇
民间传说
“巧圣”鲁班(上)
“巧圣”鲁班(下)
麒麟传说
孟母教子传说
千年圣贤孟子
圣之和者柳下惠(上)
圣之和者柳下惠(下)
闵子骞传说
民间音乐
儒乡鼓韵
峄山道乐
寻访泗水民歌
民间舞蹈
平阳寺火虎
民间艺术二人斗
阴阳板表演
曲乡艺海
传统戏曲
传统曲艺
传统武术
民间美术
传统技艺
民俗文化
后记
章节摘录
圣脉溯源扳倒井 一处鲜为人知的小山村,然而这座小山村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着血脉的联系。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究竟说明着什么呢?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神奇的传说?一座荒草掩蔽的落寞小庙却无法掩饰它昔日的尊崇。十七岁的颜征在为何会嫁给和她年龄相差极大的叔梁纥?在颜母祠内至今还有怎样的历史遗存?尼山夫子洞又和孔子诞生的传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宋山头村,是邹城田黄镇的一个小山村,从镇驻地向西北方向而行,不过几里的路程就可以到达。现在的宋山头村是个只有600多人的小村子。从外表看,这个村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从村名上去分析,想必这个村姓宋的特别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村中以孔、王两姓为主,并没有宋姓人家。村子依偎的西面的山峦,也没有宋山之类的称呼,山的名字便是人们都熟知的尼山。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山村其实很不平凡,因为据说村里有口和孔子诞生传说紧密联系的圣水之井“扳倒井”。我们追寻着史料的记载,来到了这座小小的村落。 据当地人介绍,在夫子洞生下孔子的颜母丢下儿子后于心不忍,又返回“夫子洞”,把幼小的孔子重新抱人怀中。在回颜母庄的路上,颜母感到十分口渴,正好路过宋山头村的一眼井,但身边没有汲水之物,只有望井而叹。邹城宋山头村村支书孔德壮讲述了关于“扳倒井”得名的传说: 这口井为什么叫扳倒井呢?它和孔子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以前老人讲,有关这口井的历史传说。在以前这里是孔圣人的诞生地,在孔圣人的母亲生孔圣人的时候,看到他有点丑,不大好看,不惹人喜欢,所以就把孔子给丢了,丢到别的地方去了。现在的人也是这样,不喜欢就不想要了。丢了之后呢,又感觉有点后悔,人都会生儿育女,都是有感情的。于是她很后悔,又把他(孔子)找回来了。抱着回来路过这个地方,这儿有口井,口渴想喝口水,井呢又是直着的,她没办法喝到水,于是想要是这口井扳过来,能淌出水喝,那该多好啊。想的功夫,这口井慢慢的就歪过来了。从那时候起,这口井就叫“扳倒井”了。村里的老人也常说,以前这个井里的水,始终是常年不断地往外流的。 “扳倒井”也称颜母井,井台为方石砌就,站在井口向下望去,深达数丈。扳倒井上方,还立有今人书写的“搬倒井”的石碑,其上的“搬”字,不知是笔误,还是另有所指,不得而解。但是,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井并没有倾斜,而是直直的竖井。这难道是传说中颜母所饮用过的“扳倒井”吗?宋山头村村支书孔德壮讲述了扳倒井的形状及历史传说: 以前这个井真的是一个斜的,为什么扳倒井现在成了竖直的呢?据说原来这个井真是一个斜的,所以村民们就把它叫做“扳倒井”了。这个历史传说世界独一无二,这是真正的正宗的历史古迹“扳倒井”。这个井因为和孔子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才列为曲阜八景之一。可是为什么现在又是直的呢?大概几千年之后,人口多了,吃水不方便,它又是个斜式的,提水不便,所以当地村民经过改造,又把它砌成直的了。这样便于村民取水喝。 世事变迁,颜母和孔子在扳倒井取水的神奇传说,也只能告诉我们孔子应该是在此附近诞生,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疑问:颜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被人们公认为孔子诞生之地的尼山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对孔子诞生传说比较了解的宋山头村村支书的带领之下,记者来到了和宋山头村紧邻的颜母庄村,去寻踪颜母的遗迹。 在距颜母庄不远的颜母大桥,远眺这个风景秀美的村庄——颜母庄,它就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的娘家所在地。据史书考证,当时六十岁的鲁国贵族叔梁纥来到这儿,娶了当时17岁的颜征在作为妻子之后又离她而去。那时,颜征在已经有孕在身,就在自己的娘家生下了孔子,并且将孑L子抚养成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在颜母庄里度过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颜母庄村和宋山头村都是附近比较小的村落,值得惊奇的是,在这个名为颜母庄的村落里我们竟然找不到一家是姓颜的,要寻找颜母的遗迹,只能是到村内的颜母祠遗址去探寻了。当地人介绍说: 当年有个叫叔梁纥的鲁国大将,家住昌平乡,即今天的尼山一带。娶鲁国贵族施氏为妻,生下九个女儿而无男孩,后又娶一妻,生一男孩,名叫孟皮,字伯尼,却是个跛足,无法继承他的封位。叔梁纥到六十多岁时,来到这个村子,向颜家求婚。当时颜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皆摇头拒绝,17岁的小女儿颜征在却欣然同意,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名为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陬邑便是现在的曲阜。据《史记》记载,叔梁纥在60多岁的时候娶了17岁的颜征在,即孔子的母亲颜母,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说,颜征在是当时在当地闻名乡里、素负重望的长者颜父的小女儿,虽然容貌一般,但为人善良,知书达礼,因仰慕叔梁纥的为人,所以答应嫁给和她年龄相差很多的叔梁纥。 颜母祠坐落在一个土坡上,院落很小,青砖小瓦,十分质朴。推开斑驳的院门,迎面是一堵影壁,转过影壁,便是三楹出厦的殿堂。进人殿内,除了几块拼接不全的残碑,其余空空如也,再无他物。院中倒是青竹摇曳,翠柏依旧。在荒草中,倒卧着一方残缺的石碑,据考证为明代弘治六年立的,上书有“周故孔夫子,外祖颜府君祠”。可见,颜母祠早在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此了,而且每年都要祭祀。但现在除了平时寻古探幽的人偶尔过来外,有谁还知道当初的颜母曾经生活在这方水土?既然这里是颜母娘家所在之地,也是孔子童年的生活之地,那么据史料记载,人们所熟知并公认的孔子出生之地尼山,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尼山位于曲阜城东南30公里处,原尼丘山,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因避讳,称为尼山。 P2-5
后记
本书依据济宁电视台《家在济宁》栏目组两年来的深入采访,汇集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厚重多彩多元淳朴的民俗风情,历史遗迹、遗存,并通过编者的精心挖掘和整理得以展现。为了增强可读性,我们竭力收集了大量历史考证方面最具内涵意义的阐释,选择了有关历史典籍和史料融入其中,通过历史典故和评说,向读者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令人深思。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浸润着济宁博大久远的文化,愿专家、读者能从中得到一点收获和感悟。该书所梳理的文稿只是济宁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将在以后的采访整理中继续为读者介绍。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所限,书中未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谅解并提出建议,以便再版修订。在《家在济宁》一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大力协助,同时,也得到了市侨办、邹城市文物旅游局、济宁大洪拳协会、曲阜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家在济宁》栏目制片人李纪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全部采访文稿及大量图片资料,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周海燕,曲阜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刘玉明秘书长等对本书的编辑校对付出了辛劳,使该书得以正式出版。在此一并对所有关心支持《家在济宁》一书编辑出版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2年3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