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陈力丹 页数:3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2011年新闻界事件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编辑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研究,展现了2011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状况、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一本系统探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及实践的专著。
考虑到一些读者的需求,本书特别增添了附录“新闻传播史论考研题型参考问答”,作为题型和参考答案的模式,供考研学生了解。
作者简介
陈力丹,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二级教授,1951年2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22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500多篇等等。另外,独编著6本、合著合编的书十几种。代表作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世界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纲要》、《新闻理论十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2011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2011年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面临急速变化的传播科技
第二章 2011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中国传媒报道日本灾害:日本媒体理智客观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
抢购碘盐事件:加强监管新媒体就能制止流言吗?
《世界新闻报》事件:致命的窃听、
“7.23”高铁事件: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成熟
英国骚乱报道:什么造成了我国传媒对事实的明显误判
洪湖采访费事件:明确一个不言而喻的行规:传媒承担采访费用
“最窝囊丈夫”报道:论传媒的“二次伤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观念
新发表的马克思《莱茵报》活动历史文件考证研究
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
毛泽东论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19世纪的交往革命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的“公正惯例”
列宁关于出版物党性原则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纽约每日论坛报》
红色邮政局长——莫特勒
造假记者的形象——客里空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
论新闻与宣传
论新闻真实
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摘
从历史到现实,党报头条领导人活动消息的演变
整顿新闻界应从“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人手
第五章 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形态变迁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流言、意见的流通与Web2.0环境
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
认识微博的全新传播生态
微博基本是个好东西
论开展微博问政
微博观光团的渗透与微博名人的自省
开展微博外交首先得观念更新
第六章 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
建立文化道德自律的机制
新闻传媒的专业原则
传媒的社会责任原则
传播“无罪推定”的法治意识
传媒人要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
传媒偷拍偷录不受法律保护
论新闻隐匿权
“善”与“美”的新闻更需“真”——谈谈道德“绑架”新闻的现象
第七章 新闻采写研究
越看越糊涂的报纸新闻——谈记者的采访要领和利用传媒
“特许权”
耸动的数字和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消息要叙述事实
叙述事实,不要轻易给事实定性
不要让宣传动机搅乱了叙事思路
除夕之夜爆竹皮到底扫了多少吨?
人物通讯要有理性和体现人性
评光明日报通讯《灾区七日:感动与收获》
第八章 新闻编辑研究
机关报头版要有新闻
关于新闻标题设计的几个问题
标题要准确地告知基本事实
《北京晚报》评报五则
读报评报五则
全媒体时代的报纸仍要有抢新闻意识
记者的知识素养哪去了?
把历史成功地写成了新闻
最好看的行业报,希望做得更好
有更新新闻,有更新观点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划分的意见
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新闻学”简介
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术型)
关于新闻教育的问答
考试后致同学的阅卷说明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按语
附录
新闻传播史论考研题型参考问答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年关于新闻定义的老话题有了深入认识的视角,研究者认为,上个世纪关于新闻“报道说”和“信息说”都停留在映射派的范畴内。映射派相信存在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事实,新闻就是客观事实的意义完全、完整的呈现。这种“客观”、“完全”、“完整”隐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弥散,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新闻生产与分配过程所依托的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由此,怍者引人权力概念,凸显新闻的社会特征,提出“呈现说”的定义:新闻是“现实权力关系新近变动的建构性呈现”。“建构性呈现”依托于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呈现说”,包含三个理论层次:一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符指与意指,揭示了语言社会属性的一面;二是符号学研究者巴特借助迷思(myth)实现了由语言学向符号学的转变和研究中心由语言向.文化的转变;三是法国学者福柯则通过研究话语来解释呈现与社会实践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于新闻与权力的关系,这年也有论文有所涉及。例如“命题作文”(业界称为“规定动作”),有作者以一次重大典型宣传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成文的具体过程,指出,新闻报道过程折射的“并非单纯由科层组织规定的、局限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力与义务的二元关系,更不是统治与反抗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由多个权力主体参与的、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博弈关系”,“谁也不愿意轻易破坏基本的游戏规则,因为他们各自的利益都包含在这场游戏之中”,媒介产品就是这种博弈的产物。由此,作者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权力结构,而是具体的权力关系——相互冲突而又相互依存的博弈关系。 新闻真实也是一个老话题,这年有作者就网络传播条件下的新闻真实进行了论证,指出,在新媒体及数字化的条件下,原来的真实与虚拟的理解与界说,已经缺乏解释力了。这种情形要求新闻传播学者思考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现在的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两种世界之中。在虚拟世界驻足的时间越长,在现实世界驻足的时间就越少;在网络等虚拟世界中越是想让大脑和眼睛获取“无限”信息,人的身体就越是被禁锢在极为有限的现实空间中。真实中的不真实与不真实中的真实,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在一般的观念中,真实意味着可触、可测、可检验,反之便是不真实。然而网络等新媒体颠覆了这种认识,虚拟≠0,网上的聊天和信息传通,虽然不是物理符号的在场,但就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而言,并不比现实生活中缺少实在与真实。虚拟与现实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已经构成了互为因果的真实关系。它改变着传统的真实理念,而且改变着对真实的理解。“虚拟真实”正在挑战传统的现实真实。在虚拟真实中人们可以与储存数据和消息的环境互动,所有的信息都被“真实”地呈现。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创造全新的信息环境,并在其中获得新的体验与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