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六大太监就是会玩权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忆曲哼歌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特殊的职场,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血雨腥风的夺权大戏。   在古代社会中,有一个另类的群体,两千年来一直试图改变历史转动的轨迹。   那个特殊的职场叫皇宫,而那群另类的人就是太监。   太监不是一般人,他们忍受生理残缺之痛,身陷利益纠葛之中,饱尝人间冷暖。太监们都很生猛,他们并非碌碌平庸之辈,而是一群卓绝群伦,能在皇宫那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的翘楚能人。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有六个大太监不得不提:赵高、高力士、童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这六个人中有大奸、大佞之徒,也有大忠、大义之辈;有善于逢迎拍马、趋炎附势的无耻小人,也有城府极深、大智若愚的厚黑高手:   赵高。他被俘入秦,潜藏秦宫,隐忍而后发;在秦始皇死后便开始血腥的复仇和屠杀,更开创了宦官弄权与阉党政治的先河,最终将大秦帝国送进了棺材。   高力士。他出身名门,幼遭拐卖,侍奉武则天;几十年中见证了大唐王朝数次风云剧变,后与李隆基意气相投、生死相伴,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童贯。他为求荣华,抛儿弃母,脚踏几只船;因“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徽宗封王拜将,位高权重却御敌无策,不但抗旨被斩,还使徽钦二宗客死他乡。   刘瑾。他身世坎坷,私自阉割,投机进东宫;得势后居然愚上欺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营建豹房,搜刮钱财,终因贪欲无度而引起众怒,活活被千刀万剐。   魏忠贤。他冷灶热烧,淫恶无比,靠女人发家;获皇帝信任后开始结党营私屠戮东林党,因其心狠毒辣,残害忠良,被后世之人视为古代最为奸邪狂悖之人。   李莲英。他沉稳内敛,处事低调,获慈禧芳心;靠梳头一夜成名最终被赏赐二品顶戴,退休后不问世事本可得善终,墓中却被发现有头无尸留下难解谜团。   上述六人可以说是太监中的“杰出”代表,当之无愧的太监“代言人”。 他们的发迹之路不尽相同却走得各有特色、异彩纷呈,极具传奇色彩。他们的故事个个都可以算得上是精彩绝伦,皆可称为现今职场精英的培训教材。   他们因何能够在权力的顶端获得他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又是如何能够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前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离奇经历?在他们的浮华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辛酸荣辱与惊世秘密?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翻开这部尘封已久的太监历史,一起去把这群生猛之人的成败因果探究个明白!

内容概要

  他们是与皇帝最亲近的人,对权力
  最向往的人,被世俗最鄙视的人,令白领最钦佩的人,
  他们就是太监!他们都是牛人!
  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特殊的职场,
  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血雨腥风的夺权大戏。在古代社会中,有一个另类的群体,两千年来一直试图改变历史转动的轨迹。那个特殊的职场叫皇宫,而那群另类的人就是太监。
  一座充满欲望、荒诞、血腥与杀戮的宫廷,
  一群身负信念、阴谋、野心与执着的阉宦,
  当二者相遇,当权利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当诱惑与迷离交织在一起,使本就神秘的封建王朝多了几分精彩与奇幻。

作者简介

  云中鹤,原名周伟光。鹤城人。自幼喜爱中国历史及佛道之学,故而差点考入考古系。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写作。目前已出版:《先做推销员再做总经理》、《总经理的节约细节决定公司利润》、《办公室里看人脉》、《黑道教父杜月笙》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位太监:赵 高
开山立派,宦官弄权 第一人
 第一回 秦宫喋血
 第二回 志通四海
 第三回 家事跌宕
 第四回 狼烟漫漫
 第五回 恨由心生
 第六回 初识金玉
 第七回 鱼翔浅底
 第八回 仇恨再起
 第九回 阴谋乱天
 第十回 血腥复仇
 第十一回 斯人长逝
 第十二回 权倾天下
 第十三回 惊天裂变
 第十四回 黄粱难梦
第二位太监:高力士
有情有义,古代贤宦 第一人
 第一回 无上荣耀
 第二回 唐宫潜行
 第三回 李武之争
 第四回 初识英主
 第五回 扶定天下
 第六回 清除仇敌
 第七回 恰逢乱世
 第八回 忠诚不渝
第三位太监:童 贯
兵权大握,封王拜将 第一人
 第一回 投靠李宪
 第二回 左右逢源
 第三回 内外勾连
 第四回 西北建功
 第五回 出使大辽
 第六回 辽宋恩仇
 第七回 疆场疑云
 第八回 联金攻辽
 第九回 风卷残云
第四位太监:刘 瑾
荒诞不经,巨贪无耻 第一人
 第一回 罪有应得
 第二回 傍上太子
 第三回 结党乱上
 第四回 斗法文官
 第五回 生死一线
 第六回 顺昌逆亡
 第七回 大权在握
 第八回 善恶有报
第五位太监:魏忠贤
淫乱不堪,狂悖忤逆 第一人
 第一回 艰苦创业
 第二回 移宫风波
 第三回 死地重生
 第四回 恩将仇报
 第五回 后宫横行
 第六回 结党钻营
 第七回 遮云蔽日
 第八回 雨过晴空
第六位太监:李莲英
太后红人,名扬中外 第一人
 第一回 运气太差
 第二回 奴以主贵
 第三回 风生水起
 第四回 红运当头
 第五回 戊戌之变
 第六回 伴驾西逃
 第七回 过眼云烟

章节摘录

   第一位太监:赵 高   开山立派,宦官弄权第一人   他有着一个跌宕起伏、异常曲折的传奇人生。他伴着秦始皇走完了人生旅程。在此期间,他见证了大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是他加快了秦国走向灭亡的脚步,又是他让“太监”这两个字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污点。   赵高,他为中国的太监开宗立派,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弄权的第一人。但伴随着秦国的灭亡,他的骂名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轨迹中。   人物档案   姓  名:赵高   绰  号:赵老师   籍  贯:河北邯郸   生卒年月:公元前271年(笔者推断)--公元前207年   生辰八字:不详   属  相:虎   家  人:弟弟赵成、妹夫阎乐、其余不详   个人爱好:弄权、弑杀   行事特点:文武兼备、诡诈狡猾、深藏不露、心狠手辣   人生格言:有仇不报非君子。   曾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   最高官爵:秦朝丞相   升迁履历:秦始皇时,被任命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   秦二世即位,被任命为郎中令。   秦二世后期,被任命为中丞相。   得意的事:指鹿为马   失意的事:被俘入秦   死  因:因罪恶滔天、人神共愤,被子婴等人乱刀砍死,诛三族。   历史评价:宦官弄权的第一人,阉党的开创者,亡秦的关键人物。   引 子   阉奴久矣擅秦权,   鹿马欺君亦热然。   辄向望夷行弑逆,   此身不杀是无天。   这是宋朝诗人徐钧所作的一首诗,名为《赵高》。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秦朝大太监赵高的痛恨。宋朝距秦朝相隔上千年,诗人还有如此心结,充分说明了“赵老师”作为中国宦官弄权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擅秦权”,如何“欺君”,如何“弑逆”的呢?请看后文……   第一回 秦宫喋血   众怒下的亡魂   时间:公元前207年9月的一天。   地点:位于秦国国都咸阳城内的斋宫。   事件:一位花白头发,身材微胖的老人倒在大殿正中的血泊之中。   经鉴定:死者姓赵名高,性别曾为男性(请注意),年龄大约在65岁左右,身上有多处刀伤,致死主因疑为脏器及主动脉破裂造成大量失血。   综合现场勘查及对现场遗留脚印的取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此血案为团伙作案。另据目击者称,他在殿外打扫院落时曾看到被害人从甬道经正门进入大殿,随后他听到数声喊叫。   现经排查已锁定犯罪嫌疑人四人,他们分别是即将登基为王的子婴、子婴的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叫韩谈的近侍。   这是两千二百多年前发生在秦朝的一幕血案,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太监之一赵高成了这场血案的唯一受害者。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仿佛仍然能够感受到血案发生时的那种血腥与残酷。   是什么原因让赵高当场惨死,又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即将登基的子婴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近侍对这名已近古稀的老人下此毒手呢?   原因似乎有点出人意料,但归根结底只有三个字:他该死。   可以说他的死在当时是件大快人心之事,以至于消息传出后天下欢腾,人们在坊间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能够犯下如此众怒,达到“一人之死而成为万人之快”的境界,恐怕当时只有赵高赵老师能够做到。   可以说,赵高性情凶狠毒辣、阴险狡诈,又因杀戮太重,犯下众怒,死于非命也是他罪有应得。   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赵高亦是如此。   他从一个品学兼优的神童、少年,到后来纵横沙场的铁血战士,再到待人宰割的败军俘虏,直到成为叱咤秦朝政坛的权奸巨宦,而后又成为这众怒之下的惨死亡魂,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他的故事充满离奇,他的遭遇充满惊奇。   一个人从善良到邪恶的蜕变是一个复杂“工程”,要了解赵高惨死的原因,我们应该从头说起……   人生从希望开始   公元前271年9月,此时正是七国并立下的战国末期,赵国都城邯郸已经很久没有下过雨了。但突然有一天,伴随着城内一户人家传来的一阵婴儿啼哭声,本来烈日当空的天气瞬时间乌云密布,尔后雨水如同挣开铁链的野兽一般倾盆而下,让早已干渴的城市痛痛快快地饱饮了一顿。   大家都有所耳闻,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大凡有大人物降世总是伴随着一些奇特的非自然现象的发生,譬如瑞光浮现、紫气满屋、突然雷雨大作等,其中以雷雨大作较为常见。所以人们常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咔嚓一个大闪雷,谁家那个小谁诞生了。   这次也是如此,而把这场大雨带到这个世间的大人物就是那个刚刚降生的男婴。   由于此时城外庄稼粟米杆已经长到了最高位置,马上要到收割的季节了,所以这户人家的赵姓男主人索性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赵高,除此还寄托了这名父亲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日后能够在赵国仕途中步步高升之意。   他此刻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儿子日后仕途不仅步步高升(虽然不是在赵国),而且还为一个政治门派树立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虽然这个政治门派并不光彩),成为史书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虽然是负面人物)。   这个政治门派叫做阉党,而他的儿子赵高就是中国历史上宦官弄权的第一人。   赵高,生于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男性(降生时为男性,后因一次意外,经历了一次不情愿但却很成功的手术变成了阴阳人),其父老赵(笔者在这里对其父的称呼)为赵国一个官职卑微的文法官吏,母亲为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但这个低级官僚家庭与其他人家不一样,虽然日子过得较为清贫,家室却甚是显赫,因为他们是王室。也就是说,他们家是赵王的亲戚。   既然是王室亲属,老赵为何只混到一个低级而不入流的官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赵王的远房亲戚。所谓远房,也可以说是赵国王室八竿子才能打得到的亲戚。   至于老赵是赵惠文王太爷爷家二小子的侄子的外甥,还是赵惠文王太姥爷家表孙子的侄子的儿子,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亲戚太远,赵王连这个亲戚的存在都不知道。   原来老赵的祖上和赵王室、秦王室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鼎立时期,你征我伐都是家常便饭。今天我看上一块地皮所以派兵打劫你,明天你看我不顺眼又派兵打我,但总是这么打,拼的是家底,长此以往,大家都很累,伤不起啊。   一些国家之间为了换取相对时期内的和平以加以喘息(缓过来再打),又要让对方相信我明天一定不会在你背后捅一刀,两国间常要派一名公子,也就是君主的儿子,前往对方国家做人质。而老赵的祖宗就是前往秦国做人质的那位赵国公子。   当时的各国国君并不傻,他们指派的儿子都是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个,都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那一种。“以后气不顺打起来,死了也就死了,反正我儿子多的是”。   老赵的祖先也是如此,故而后来虽然老赵的祖宗辗转回到了赵国,但他的后代与王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亲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重孙子,就这样一代代人繁衍下来,到赵惠文王这一代,赵王的亲戚已经数不过来了,他哪还能顾得上老赵这个小吏。   话虽如此,老赵对自己的这段家世还是相当自豪的,逢人便说“我和赵王是亲戚”之类的话。即使赵王不认他也好,他自己毫无成就也罢,但他认为,只要他的儿子们当中能有一个人日后出类拔萃,就可以让人们重新对他们家刮目相看,他也就无愧于赵氏祖先,无愧于历代先王了。   赵高的降生,又使他多了份希望,他满怀欣喜地看了看产婆手里还在啼哭的婴儿,对自己的儿子笑了笑,也许是得了一个儿子让他太过兴奋,兴奋得对孩子他娘连看都不看一眼,然后就转身出门,在邯郸城内泥泞的道路上一路小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了主管王室家谱的宗室署登了记。   起初宗室署的人看到眼前这个已经近似于一胎泥塑、浑身脏兮兮、进门没走几步就留下一串乌黑的草履泥印的人,差一点把他轰了出去。老赵好说歹说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   当他看到宗室署的人在一堆竹简的底部费力地找到了那份属于他们家的家谱,最后在老赵的名字下面又加上了“赵高”两个字后,他满意地走了。   一路上他脸上得意的笑容让路人看了都觉得此人一定是中了彩票,而老赵哪里还留意别人那诧异的眼神,他在心里仍然默念着:高儿,你就是我的希望。   其实,老赵之所以对刚降生的赵高给予较高期望是有原因的。   在赵高出生前,老赵已经有过两个儿子。不幸的是老大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老二在两年前虽然已经十几岁,但从来不会把父亲的教导放在心上,每日只知道游手好闲。   老赵自知他不会有什么出息,更谈不上成得了什么大气候,后来索性把他送到军营当了名士兵,希望他能够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老赵这一送不要紧,他亲手送掉了儿子的性命。这事我们还得先从当时的历史形势说起。   战国中后期,经过连年征战,秦国国力已是大不如前,全国人口也日益减少,到秦孝公时,国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时一个叫商鞅(名气挺大)的人从魏国逃到秦国,为秦孝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变法。   他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实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相当于总理),开始变法。   上有秦王撑腰,下有百姓支持,虽有贵族势力和守旧势力从中作梗,但他是从魏国逃到秦国的,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一个有志青年还怕你们这帮社会蠕虫吗?”   于是商鞅在秦国开始大显身手,虽然搞得秦国上下乌烟瘴气,把那些阻挠他变法的人折腾得鸡犬不宁,但他的变法确实让秦国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秦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兵士个个如狼似虎,斗志昂扬(因为表现好奖励多),秦国犹如睡醒的雄狮一般,突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但秦孝公死后,坚强的商鞅还是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被他折腾得够呛的秦国贵族势力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清算,他最终被秦国守旧派所杀。   人虽被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   这时候,列国已经发现苗头不对了,怎么可能眼巴巴看着秦国日益做大呢?所以他们绞尽脑汁,在本国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法与实验,妄图取得同样的效果。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国的赵武灵王想来想去搞了一个“胡服骑射”政策。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其实,“胡服骑射”政策说简单点,就是变换打仗方式,让战马起到更大的作用,让衣服更加轻便,好便于士兵在战场上施展拳脚。   这个政策归根结底地来说,还只是限于军事上的改革,而不是像秦国那样在经济与政治体制上去除旧立新。所以,赵武灵王只能让赵国在表面上抖抖威风,其实赵国“肾虚”的表现还是很明显的。   虽说如此,经过这种政策的延续,赵国还是“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   大背景介绍完了,咱们看看老赵的二儿子是怎么说没就没的。   就在赵高降世前八个月,秦国客卿范雎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让秦国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他各国(远的够不着,容易让人家抄后路)。秦昭襄王以范雎为客卿,并采纳他的建议。   当秦昭襄王摊开当时的“世界地图”仔细揣摩谁是“近攻”的对象时,赵国很幸运地(其实是最为不幸)映入了他的眼帘。   秦昭襄王思索着,自从自己的太爷爷(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以来,连横破纵,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近一百年来,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曲意奉承,不值一提。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剩下挨着秦国的……   赵国,你的好日子算是过到头喽。   公元前271年(这是第二次正式提起),秦派兵攻赵,攻取刚、寿两城,杀了赵兵三万四千人。   本来两国交战,死伤在所难免。但很不幸,赵高的二哥恰恰是那三万四千分之一。他那时正驻守寿城,刚刚读完从邯郸寄来的竹简(书信)。信的内容无外乎“父亲希望你能建功立业,光耀赵氏门楣,另外你母亲又怀上了”之类的话。   前面那句话他早已听腻了,只当老头子又闲着没事磨牙,但后面那句话他倒是很注意,“又怀上了?老头子宝刀不老啊!”   可正当他思索“母亲这次怀上的是自己的弟弟还是妹妹”这个问题时,秦兵来了。于是,他带着这个疑问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消息传回邯郸,赵高的母亲还在十月怀胎之中,赵高此时在娘胎里刚刚学会“倒立”。老赵悲痛不已,一个本来算不上什么希望的希望又破灭了。   但老天还是没有亏待赵家,赵高带着赵家的历史使命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老赵的面前。而且让老赵应该感到自豪的是,这个叫赵高的儿子,日后的成就居然能够远远超过他的预期,甚至取得了流传千古、遗臭万年的“骄人”业绩,这一切的一切实属得来不易。   第二回 志通四海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赵高带着父亲的期望度过了一岁、两岁、三岁的幼年时光,这三年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轻松快意的时光,因为他不用学习任何东西(想学也学不了,岁数太小),不用背负太多责任(还不懂事),不用去面对这世间最纠结的东西--情感(他不早熟)。   就这样,赵高从一个呱呱哭闹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沉默少言的四岁孩童。从这一刻起,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截然不同了,因为他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老赵看到儿子已经到了可以施教的年龄,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知识,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技能,全部教授给他。   你可不要小看老赵的本事,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文法官吏,没事记记审案经过、案件详情什么的,但他对赵国以及各国的刑法可以说是烂熟于胸。   那时候,各国法令庞杂无序,能够做到通晓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更何况做到言之有据、用之有理。如果换做今日,老赵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一位职业大律师。   更重要的是,老赵怎么说也是王室后人,赵国王室向来注重文化修养和各派学说的研习。虽然经历了这么多代人,虽然老赵已经成为了不入流的王室成员,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老赵小时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市井人家所能学到的知识。   赵高也是如此。   他不但学习了父亲的全部知识,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四岁开始学习背诵诗经典籍,六岁时已经能够做到出口成章、引经博典。七岁时他开始熟背赵国律令,八岁时他已经练得一手好字,小篆写得精致秀美,规整无比。   如果让赵高坐时间机器穿越到今天,他就算不是一个神童,也是一个样样出众的优等生。   只是,有一样赵高没有学:武艺。   在他看来,赵老二(他二哥)的教训就是只重武而不重文,所以只能拼死沙场(事实上没有拼就挂了),而不能在赵国的仕途上有所作为。而赵高要做赵国明日的栋梁,指挥武将的文臣,所以他对学武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什么狗屁武艺,你练得再努力,练得再好,也是一枚棋子而已。”   赵高认为有那些时间还不如去专心研修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当然,这也正是他父亲所期望的。   老赵看到自己的儿子越来越优秀,不由得心花怒放、骄傲不已,所以他出门总是带着赵高。无论上谁家串门,到谁家做客,他总要领着他的儿子。   不为别的,就为了让自己脸上有光,让旁人看看我赵家人流的血是不是先王一脉,我赵家的孩子是不是与众不同、“白里透红”。   而赵高清秀的模样、温文尔雅的举止确实让他的父亲获得了回报,每逢客人来访或者在路上见到他与他儿子,总是会对赵高夸奖一番。譬如“你儿子真有出息”,“你儿子果然聪明过人”(有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等等。   赵高每次听到他人对自己赞美的话从来都不做声,只是微微地笑一下。其实,他骨子里也很骄傲,甚至有点轻狂。   “还用你说,我是谁啊,我是赵国王族。”这是他内心,也可以说是一个才子的内心最真实的表露(受他父亲影响颇深)。   装清高没好处   赵高是优秀的,也是会骄傲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得好:爱装者必削之而不亦惯乎。于是八岁那年,赵高被人狠狠地揍了一顿。   说来很简单,也怨不得别人。每当赵高以一个才子的身段亮相于街市时,最看不惯他的当属他邻居家的那几个孩子。   这几个孩子平日总是混在一起。他们也曾想找赵高跟他们一起玩,可是赵高看到他们时却只是昂起头像没看见一样过去,意思是,“告诉你们,我和你们不一样,我的前途很光明,你们一边凉快去,别来烦我。”   人家好心好意想跟你玩,你不玩也就算了,每次还装出一副多么了不起的样子,对人不理不睬,甚至藐视人家的存在,这还了得。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这几个孩子的家长每次教育孩子时拿出来的正面典型教材都是赵高,“你看看人家赵高……”“你要有人家赵高一半出息的话……”   知名度太高就容易成为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更何况这种知名度是强行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隐患就是这么埋下的。   于是那几个气愤的孩子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且效果显著的“战斗方案”,他们决定教训一下这个“目无我辈”的家伙。   这几个孩子自然不知道赵高的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就算知道,出了事也是大人们之间的事,算不到他们头上。   他们的小算盘打得倒是不错,但终归还是算错了。   一天中午,太阳爬到天空中最高的位置。烈日炎炎下赵高家门前小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赵高像往常一样,在学习了一上午后,出来透透风、散散心。   他一个人沿着家里的夯土院墙走着,过了两户人家右拐不远处就是他经常小憩的地点--一片不大的空地上挺着几棵老槐树。   他总是略有所思地来到这里望望天,看看周围的景色,以便让自己紧张的思绪能够得到些许平静。   这一天也是如此,可是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当他刚要往右拐的时候,前面突然有两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挡在面前。   他像往常一样冲那两个“拦路狗”抛去了轻蔑的目光。   但与往常人家乖乖让路不同,那两个孩子死死地盯着他,一动不动,丝毫没有让路的意思。   赵高虽然才八岁,但他知道,与往常不同的事情总是有着与往常不同的结果,所以他有些害怕,转过身就想往回走,可他刚转身,又有两个孩子挡住了去路。   这四个孩子赵高自然认得,都是他讨厌的类型,都是他鄙视的对象。但今天,由不得他那么张狂了。   这四个孩子把他围住后,赵高刚想仰脖高喊一声“你们想干……”   话才说到一半,不知哪个孩子的小手那么快,一拳打到他的脸上。赵高疼得想叫却叫不出声,还没等他的手从疼痛的脸上拿开,又是一脚踢到他的肚子上。   赵高不是傻子,挨打了哪能不还手,可是他刚想起身报复,一顿拳打脚踢扑面而来,打得他招架不得,只有捂着喊“啊”的份。没办法,谁让你长了一副文质彬彬的体格,一点都不硬气呢。   小孩子打架咱们都看过,但是两千多年以前小孩打架可不会像今天这么文明,那时候孩子都立世早,十岁就能上阵杀敌了。赵高的这几位冤家虽然不是学武的,但一个个也不是善茬,打起架来不会手软。   ······

编辑推荐

   用辛酸、荣辱、血汗、   激情绘制出了一幅绚烂的创业图,   用谋略、抉择、成败、   教训锻造出了一个现实的指南针。   六大太监,六段历史,各领风   骚多少年?他们的故事很精彩,他们的历史很澎湃,   他们就是太监,一群生猛的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六大太监就是会玩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特价时购买,非常划算,很想好好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几位大太监,内容应该不错,值得一读!!!!
  •   看了这个书后对古代的那些所谓的阉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每个人走到那一步也都不容易!
  •   物超所值,原来还有这种人存在
  •   喜欢历史,所以就买了他,还不错
  •   这本书我的同事看到都想买,提高自身的社会应对能力
  •   这本书还真是因为看了简介才买的,很白话的感觉,看得懂啊,无压力。让我想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所以手痒痒就买了。
  •   很不错,很早就想看有关宦官这一类的书籍了,纸张也很不错。
  •   特价的输怎么说呢,能从中找到性价比高的,也有像这本不怎么样的,我不太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