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彪 页数:208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彪所著的《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从宏观的角度回答了网络热点事件传播背后的特有规律和机制,回答了其与一般网络信息传播结构、特点的差异性。在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上,本书在国内传播学界较早地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网络热点事件传播提供了较为直观的结构呈现;在研究内容上,本书研究了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事件结构,这一切都为准确把握和认识网络事件的传播规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李彪,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研究员,2001-2005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新闻学学士学位,2005-201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生),获传媒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已在国内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或作为重要成员参与横向课题20余项,参与编写书籍4本。
书籍目录
第1章 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变化
第二节 网络社会崛起
第2章 网络热点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网络热点事件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的定义
第三节 网络热点事件的筛选和测量研究
第3章 场域理论及生态位理论研究
第一节 场域理论研究
第二节 生态位理论研究
第4章 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元场域研究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场域特征分析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大众心理场域分析
第三节 当下中国网民心理场域特征分析
第5章 互联网全景地图——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研究
第一节 目前传播结构的已有成果研究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思想
第三节 本章的总体研究设计
第四节 网络信息传播场域整体传播结构研究
第五节 网络信息地域性场域传播结构研究
第六节 网络信息传播的内部场域传播结构研究
第七节 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结构研究
第八节 一般网络信息与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结构的比较
第九节 网络全景地图——网络信息场域传播结构
第十节 网络传播场域中的生态位和信息链研究
第6章 网络热点事件场域传播的历时性研究——传播阶段及其模式研究
第一节 传播阶段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场域传播阶段的长期模式研究
第三节 不同媒介导人型网络热点事件场域的传播阶段研究
第四节 网络热点事件场域传播时段性微观模式研究
第五节 网络热点事件场域传播短时间传播阶段模型
第7章 网络热点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第一节 “话语平权”改变网络信息传播结构和社会存在方式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的应对机制
第三节 结语
附录1:网络热点事件调查问卷
附录2:网络热点事件调查结果数据呈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4.位置和角色分析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位置(position)指的是同等地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个体所形成的集合体。而角色是指两个行动者或两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分析主要是通过结构等价性、自同构等价性和正则等价性等指标作为衡量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无论是作为一种结构思想还是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社会结构的方法,自诞生之日起像“学术宠儿”一样受到了学界一致推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情报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甚至为一些学科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范式转变。但不容否认,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像硬币的两面,优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一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片面强调了关系对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抹平了所有行动者之间主观属性的差异,忽视了对行动者自身主观心理谱系的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越来越重视属性变量对社会网络的影响,但对行动者自身的主观属性一直有所忽视,离开行动者的主观属性和主观动因,不仅无法理解网络对行动的意义,而且也无法解释某些网络现象。二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的动态变化重视不够。社会网络研究中并非没有关注网络的动态过程,但虽然把网络的外部环境考虑在内,但也只限于对不同时期的网络构型做静态描述,提供一些网络模式的参照而已,多少有点不足。三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回避或者忽视了社会网络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产生与特定的网络结构有关,但另一方面,网络建构又是文化脉络下的一种实践活动,文化可能充当网络建构的脚本。在网络的建构过程中,对情境的界定、行动的成员资格或参与、行为的可行性和可接受,以及网络中的收益和成本在不同行动者或行动者的不同类别之间的分布及其合法性,并不是网络结构单独能够说明,也非行动者个人能够主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规范、制度和社会期望。
编辑推荐
《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传媒书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