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季羡林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承元化先生垂青,让我在“学苑英华”丛书中滥竿充数。逖听之下,既感且愧。感从何来?其理自明,用不着再说。愧又从何来呢?盖我颇有点自知之明。在义理、辞章、考据三门学问中,我最怕前者,独爱后者。义理这东西,由于天赋所限,我总觉得恍兮惚兮,过于圆融无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这样说有理,明天那样说又有理。我脑筋板滞,实在有点跟不上。我喜欢考据这种似乎能抓得住看得见的东西。写起来放心,谈起来也放心。偏偏又窃以为元化先生让我做的事,属于前者。即使是选过去写过的文章,不用新写,我仍然选不出。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婉言谢绝。 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穷追不舍。倘不如愿,决不善罢甘休。因此,我思之再三,还是答应了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认为,这样的结果最好。虽然我心里仍然是惴惴不安也顾不得那样多了。 虽然答应了下来,事情自己却又做不了。主要原因是因为我确实太忙。我自己也说不出,我今年交的是什么运。我想,连最能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碰到了今年的我,也会没了辙。一方面是大喜之年。屈指一算,我今年出书能远远超出过去的纪录。24卷的“文集”能出20卷,剩下的4卷,年底可以全部交稿。“续编”的前两卷,材料已经完全具备。另外还能出版各种各样的书七八种。一介书生,升官无用,发财不想,能出上一本书,就宛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了,何况竟能出这样多。我是什么心情,读者一想就能明白了。连唐代伟大诗人自居易都由于编成了一部新诗集而狂喜赋诗赠给他的朋友元稹:“莫怪气粗言语重。新编一十卷诗成。”何况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仿佛交了华盖运。如果说我这后半生还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不肯浪费半寸光阴,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近两三年以来,我拚命苦干;但是,工作怎样也做不完,文债怎样也还不完,身心交瘁,日夜难安。外面来的书报信件,盈几盈案,我却无法一一过目。好多应该答复的信,都没有答复。有人会怀疑我傲慢不恭。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此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几乎每天都是宾客盈门,有“速”者,也有不速之客。还要充当采访的对象,拍照的道具。拍照者高声大叫:“笑一笑!”我怎样能笑得出来呢?结果当然会像电影《瞧这一家子》中的一个镜头那样,陈强同志做出怪模样来“笑一笑”。但是,那是喜剧片,专门逗人乐子的。我却是处在现实生活中。我演的不是喜剧,而几乎是悲剧了。 更让我焦心的还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交稿的任务。我一时掉以轻心,答应了德法两国的两位著名的吐火罗文学者的建议,同一家德国出版者签订了一份合同,甩英文译释我已搞过多年的在中国新疆出土的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交稿日期原定去年,后改为今年2月,又改为今年6月。我原以为我已搞过多年,虽然并未全力以赴,然而还自认是有基础的,经过一年多的整理翻译,今年6月交稿,决无问题。然而,一接触实际才发现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基础。稍一细究,便到处发现拦路虎。我去年拚搏了一整年,今年又将近过去了一半;可我仍处在拚搏中,彻底定稿的日期,仍尚无法确定。 然而,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话现在正应在我身上。德国之稿未交,出版我的“文集”的江西教育出版社,又发来了十万火急的电讯:“文集”本定在八五规划期间完成,而今九五规划已经开始了将近半年。我的书稿还没有全部完成。这正又应了两句俗话:“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我现在真是中西交迫,内外夹攻,简直没有喘息的余地。静夜自思,无端怜悯起自己来。自己已年届耄耋。正向着鲁迅所说的那一个开着野百合花的地方走去。偏偏道路极不平坦,有如在风光旖旎的燕园中,今天这里挖一条沟,明天那里凿一个洞,让我这个在这里住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北大,有时候竟也摸不着头脑。未知何日天下道路都变得平坦起来,让我这个已毫无所图又毫无所求的老人能够安然坦然地走到那一个非去不行的地方。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接受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建议,出这样一本书。根据我对义理的看法,根据我对这一本书性质的看法,根据我目前忙碌的情况,要我自己来完成,几乎绝对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呢?“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既说了出去,就必须兑现,就算我不是“君子”我也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眉头不皱,计上心头:求助于别人,最方便最切实可行的是求助于我的学生,古代称为“弟子”。在我的学生中,同我的研究方向最相近,最能理解我的思路和我的治学方法的莫过于蒋忠新教授和王邦维教授。“有事弟子服其劳”。同他们一商量,果然一口答应,毫无难色,我在大喜之余,只有恭候佳音。等着“有酒食先生馔”了。 了解弟子。莫如自己的老师。我的看法没有错。他们两位经过几度磋商,订下了编写计划,分了工,硬是把我这些长达数百万字的、有时候不能说不枯燥的文章翻检了一遍,一本整整齐齐的稿子便呈现在我眼前。这回是轮到我吃惊了。我那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经他们一整理,居然能整理出一些条理来,看起来颇像那么一回事了。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 我现在唯愿我这些不成什么气候的东西能对读者有点用处。不管这用处多么微小,也总算不辜负元化先生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片苦心,不辜负蒋王二位的努力了。如再进一步能冲淡一点我的华盖运,那就更是我求之不得的了。是为序。 季羡林 1996年5月25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85岁时写的大半生的学术思想总结,全书分“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佛教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佛教研究”“我和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翻译与教学”“学术道路”十部分。全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生涯,娓娓道来,深刻展现了一代大师的一生中的思想文化,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编 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
站在学术新潮流的前面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
中国的考据学
德国的考据学
中国文化的内涵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文化与气节
爱国主义
陈寅恪一家三代的爱国主义
为考证辨诬
清代考证学之兴起与文字狱无关
谈义理
说文章
论考证
勤奋出灵感
才、学、识
讲道德
竭泽而渔的精神
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
朱光潜先生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第二编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歌德看中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综合与分析
“天人合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张载
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求同存异”
科学决非万能
“东风压倒西风”
正——反——正
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
药方
西方向东方学习
两种思维方式
漫谈东西文化
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阐释
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特征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编 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敦煌吐鲁番学
史料空白的弥补
变文的发现
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的艺术品
研究语言学和音韵学的价值
宗教经典
研究古代科技的资料
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尊重,但不迷信
第四编 佛教语言
阳关大道
分析语言特点
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
混合梵文产生的原因
佛教语言多样化问题
关于原始佛典形成过程的设想
佛典的写定和梵文化
研究吐火罗语的意义
“佛”不是“佛陀”的省略
“弥勒”是吐火罗语Metrak的音译名词
利用音译梵字要特别小心
确定研究要点的原则
中印文化交流的意义,特点和规律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佛典中的“黑”与“白”
第五编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佛教的倒流及其原因
“甘蔗”名号溯源
甘蔗的种类
“技”字考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老子在欧洲
第六编 佛教研究
关于妓女祷雨问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兴起时的印度
谈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的名字
释迦牟尼的家族
释迦牟尼的年代
释迦牟尼的生平
原始佛教的教义
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第七编 我和外国文学
弥勒信仰
我和外国文学
一个故事的演变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鹦鹉救火”故事的来源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
第八编 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
我和比较文学
说“嚏喷”
比较文学之我见
对于X与Y比较文学模式的意见
关于神韵
神韵补遗
再说“嚏喷”
文学批评无用论
第九编 翻译与教学
论重译
著者和译者
谈梵文纯文学的翻译
谈佛经翻译
谈古代的“译场”
翻译的危机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第十编 学术道路
我怎样写散文
谈写文章
《赋得永久的悔》自序
历史研究断想
原版编后记
编后记
附录: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承元化先生垂青,让我在“学苑英华”丛书中滥竿充数。逖听之下,既感且愧。感从何来?其理自明,用不着再说。愧又从何来呢?盖我颇有点自知之明。在义理、辞章、考据三门学问中,我最怕前者,独爱后者。义理这东西,由于天赋所限,我总觉得恍兮惚兮,过于圆融无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这样说有理,明天那样说又有理。我脑筋板滞,实在有点跟不上。我喜欢考据这种似乎能抓得住看得见的东西。写起来放心,谈起来也放心。偏偏又窃以为元化先生让我做的事,属于前者。即使是选过去写过的文章,不用新写,我仍然选不出。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婉言谢绝。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穷追不舍。倘不如愿,决不善罢甘休。因此,我思之再三,还是答应了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认为,这样的结果最好。虽然我心里仍然是惴惴不安也顾不得那样多了。虽然答应了下来,事情自己却又做不了。主要原因是因为我确实太忙。我自己也说不出,我今年交的是什么运。我想,连最能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碰到了今年的我,也会没了辙。一方面是大喜之年。屈指一算,我今年出书能远远超出过去的纪录。24卷的“文集”能出20卷,剩下的4卷,年底可以全部交稿。“续编”的前两卷,材料已经完全具备。另外还能出版各种各样的书七八种。
后记
本书《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初版于1997年,由蒋忠新、王邦维二先生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初版时没有副标题,此次新版,增加副标题“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初版各类文章,书中没有明确区分,此次新版,依照原书编选思路,分为十辑,每辑相对独立,辑中各篇,不再编排序号。 初版之时,季羡林先生与编选者之一蒋忠新先生均健在,此次新版,蒋先生已于2002年辞世,季先生遽归道山也有一年。为缅怀两位先生,聊寄哀思,新版保留季先生原版“自序”,以及蒋、王二先生之原版“编后记”。 本书经由季羡林先生著作权继承人季承教授授权,谨此致谢。 编者 2010年7月2日
编辑推荐
《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是中华文化复兴方阵·名家学术思想精粹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