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辉 页数:420
Tag标签:无
前言
最初产生为黄永玉先生写传的念头,远在二十年前。一九八九年清明时节,应黄先生之邀,随他一起前往凤凰古城,遂有了我的第一次湘西行。那一年,我三十出头,他六十五岁。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沈从文,我们一路上谈得最投机的也是沈从文。说得兴致来了,他说,我们找个充足时间,按照沈从文早年漂泊的路线,再在湘西泛舟漫游。他画画,我写文章,然后一起出本书。后来知道,他同不少人都这么兴致勃勃地提议过,可见他对这一构想一直情有独钟。当然,构想终归是构想,实现已不可能。岁月荏苒,水流不再,即便真的实施,行走与感觉,想象中的浪漫恐怕也未必尽如人愿了。就在此次凤凰同行期间,我走进位于白羊岭的黄家小楼,听黄先生讲述沈从文一九八二年最后一次故乡行时住在这里的故事。我临走的前一天,我们改了话题,这一次是听他讲述自己儿时的凤凰记忆。于是,我的笔记本上,有了《传奇黄永玉》写作的第一次采访记录。记得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下午,绵绵阴雨中,清明时节的凤凰仍有寒意。
内容概要
传奇,写在风景里,写在漂泊中……读一个人的传奇,读个性,读才情,读文人交往的悲欢离合,读当代中国美术的[文革]命运。任何个人的传奇,其实都不属于自己,早就融进了一个民族的沧桑。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
书籍目录
自序在凤凰的日子 黄家传奇 凤凰,这个“古怪”的地方 浸染于美丽 小学,小学,你是如此灿烂江湖行 这一双漂泊的脚 集美之美 踏歌而行黑白之美 高山流水,远近之间 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与批判 在香港:指责与自辩 写电影的“黄笛” 一九四九,转折之际拼贴风中碎片 必要的追寻 中央美院“画室制”首当其冲 黄胄——第一个被公开批判的“黑画家” “黑画店”荣宝斋更名 叶浅予和他的日记 蔡若虹、华君武被推到前台 《美术风雷》与一次大会 “二流堂”这些人 丰子恺的窘状 张乐平和“三毛”形象 “美人画”沧桑 是非齐臼石 中国画落叶飘零追寻“黑画事件”始末 “黑画事件”之谜 福兮祸兮猫头鹰 大幕拉开 没有公开点名的猛烈批判 关键批示浮出水面 告别“浅薄可怕残忍的日子”跋
章节摘录
插图:值得注意的是,《木刻手册》封面选用了黄永玉一九四六年创作的木刻《讲故事》。野夫在“绪言”中谈到新兴木刻艺术的发展:“虽然在技法方面仍不免经过短时期的模仿,但总算消化得快,不像一般洋画搬到中国以后,一辈子停留在‘洋化’的窠臼,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只要稍为留心一下木刻艺术发展的沿革,便很容易看得出它是很快的从‘抄袭’转变为‘自由创作’,从‘抗战八股’转为一般人民生活的写照,从‘洋化’转为‘国化’。”由此看来,选择黄永玉的木刻《讲故事》作为封面,显然有着野夫的特殊用意。可以推断,在野夫看来,黄永玉的创作体现了他所说的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三种转变特征。野夫——一位多年来积极指导众多年轻学生学习木刻的木刻前辈——以这种特殊的、格外庄重的方式,把年轻的黄永玉的木刻艺术推倒了人们关注的前台。对于黄永玉,这一举荐,在他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显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了封面选用了黄永玉的作品,在《木刻手册》第七章“木刻史话”之第二部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史略”中,野夫还记载了战后在上海的木刻活动,其中涉及到了黄永玉。
编辑推荐
《传奇黄永玉》:在凤凰的日子;小学,小学,你是如此灿烂;江湖行;这一双漂泊的脚;黑白之美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与批判;拼贴风中碎片中国画落叶飘零;追寻[墨画事件]始末福兮祸兮猫头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