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李辉  页数:429  
Tag标签:无  

前言

  胡风问题,几十年来一直牵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它笼罩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阴,影,至今还没有完全消失。  80年代.胡风问题经历了三次平反:1980年撤销“反革命集团”案;1986年胡风逝世后,通过对死者的评价撤销了强加于胡风的不实之词;1988年6月,宣布胡风的文艺观属于学术问题.撤销个人主义、唯心主义等罪名。历史是公正的,它经过曲折之后.终于宣告胡风无罪。终于确认无辜者的无辜,圣洁者的圣洁。今天,胡风问题在政治上获得澄清,并没有像当年胡风被打成反革命集团时那样引起人们亢奋、震惊、恐惧,也没有那么轰动,因为“文化大革命”发生后,类似胡风的冤案太多了。但是胡风的一切,对于知识分子毕竟是很重要的,对胡风进行理性重评.不能不在知识分子心中激起波澜。80年代中,有的知识分子,早已想到自己的良知责任,例如巴金所写的《怀念胡风》,就襟怀坦白地承认自己良知上欠了胡风的债,他写怀念的文章,是为了还债而写的。这种文章说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并没有泯灭,它仍然具有道义力量面对自己良知上的缺陷,并有道义力量来弥补这种缺陷。可惜的是,却有真正欠了债的“战士”,并没有打算还账,而且觉得他们永远正确,无可忏悔。当然,从更多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是震惊,而是不能不思考:为什么胡风的问题会变得那么尖锐,那么“你死我活”?为什么一个作家对文艺问题坦率地发表些意见会造成这么大的历史冤狱?三四十年来。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新时期以来长篇纪实文学的重要收获。作者在对这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和描述和研究中,准确而深入地勾画出了历史原貌,对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悲剧色彩的知识分子和这场二十世纪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进行了深刻思考。    此次再版,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历20年之功,依据不断披露的新史料,作了大量修订和补充,以期更为准确地还原历史现场,勾画历史原貌。

作者简介

李辉,传记作家、记者。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

书籍目录

作者新版说明刘再复序:历史悲歌歌一曲引子第一章 怀仁堂里的胡风第二章 阿垅受挫第三章 胡风、何其芳重开笔战第四章 风起风落几度凉秋第五章 舒芜反戈一击第六章 三十万言上书中央第七章 “我们必须战斗”第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九章 在被捕的日子里第十章 风暴袭来之后第十一章 1957年——一个怪圈第十二章 狱中第十三章 受难的妻子们第十四章 受株连的人们第十五章 十年“文革”——又一个怪圈第十六章 劫后重逢第十七章 一段历史的终结尾声 三年之后初版后记附录  一棵结出苦果的怪树    1955年的禁书    风雨中的雕像    在冬天:怀念梅志    曾卓:“悬崖边的树”,寂寞而倔强    灵魂在飞翔    解冻时节    永远尴尬着,或者隐痛    绝响谁听?    何满子:自龙门走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怀仁堂里的胡风  一  静。寒冷中的静,更衬出威严。  静得出奇。寒冷似乎凝固了古都北平的一切。没有了喧闹的市声,没有了风的呼号,连本来可能发出轰鸣的炮声,也全凝固在一月的寒冷中。  一夜之间,曾经剑拔弩张的国民党几十万军队,顿时偃旗息鼓,开出了古城。北平显得空荡,静,似乎是永恒的了。  第二天,1949年2月1日,在石家庄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头版通栏标题赫然醒目:执行毛主席八项和平条件的第一个榜样。头条消息报道——  肩题:以和平方法结束战争  主题: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副题:国民党军已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在石家庄出版的这张《人民日报》,仍然袭用中华民国的年号:中华民国38年2月2日。不久,在大陆这就将成为历史。  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启示:自3月15日起,《人民日报》迁移北平市出版;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迁至北平,朱德、毛泽东进驻中南海……  随后,各条战线、不同类型的全国性代表大会在北平相继召开,学联、青联、妇联、工会……应运而生。  共和国在筹建中。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3月2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结束的新闻。消息告诉人们: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  从以农村包围城市,到由乡村移到城市,这是两个时代的交替,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主要转折。  “全会认为:中国的经济遗产虽然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加上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的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线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成功的。对于中国经济复兴的悲观论点,没有任何的根据。”

编辑推荐

  “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伯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有错误言论,宗派活动的一些同志定为反革命分子、反革命集团的一件错案。中央决定,予以平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一书读完后,真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作为建国后第一场全国性的文字狱,涉及到全国许多有才华的文学工作者,胡风及所谓的“胡风分子”的命运真让人唏嘘不已,作为建国后文艺界“左倾”思想的受害者们,胡风等人的命运真要让整个社会进行深刻反思:怎样避免今后永远不再发生如此的大悲剧?
  •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如同作者本人所说,主要运用各种史料资料来说明这一冤案的产生过程及后果,相对较少议论,虽可见作者明显的倾向,但总的来说还是本着资料史料为先为主的原则,故而可信度和说服力均强。同时,作者对大量史料资料的运用也比较得当,虽有些地方稍嫌烦琐或扯远了些,但总体以胡风为主线围绕“胡风集团”的形成而步步深入,真实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场景,可读性也强。
    本书的不足之处,我比较认同何满子的看法,因缺少对“集团骨干分子”自身发展经历的描述,故而纵观全书给人的感觉似乎确实有这么一个“集团”存在,而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集团,这一点对全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有一定影响的。
    无论如何,对于中国文坛的这一千古冤案,我们不能忘却也绝不应该忘却。感谢作者的这一份努力!
  •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内容不错!
  •   胡风案影响深远,但一直认识模糊,希望此书是正解
  •   反思历史尤其是悲剧色彩的历史是对后人的警醒,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包容,没有民主我们的生活即使物资条件好也会随人民的觉醒而流失
  •   老父亲要买的。说这是一本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事件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   了解历史,史料丰富,很好的
  •   历史事实阐述清晰,适合50年代的人,比较了解的一段历史,是一段文字狱。史料取材严谨,有解密的历史。
  •   以前在图书馆借了看过此书,现在买来再读,了解这段历史
  •   一段痛苦的历史
  •   我是配着《梅志文集》一起买的,只不过《梅》在别的地方买的。
    可是这本书的印刷太差了,我拿来在书中用笔画了一道,还没做什么批注,结果第二天中间的胶就开裂了,以186-187页面为中心分成了两部分…………也没法换货,郁闷中。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包括《梅志文集》。
  •   本书比较客观,推荐。
  •   5·1外出了,确认完了。是我喜欢的书。
  •   帮朋友买的,反馈挺好。
  •   看了之后 有些感触 不容易啊
  •   买重了,想换一本别的书
  •   书不错,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
  •   看了这本书,对发生在五十年代的胡风冤案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悲剧不再发生。
  •   世无自由精神在,不是胡风是全疯。
  •   可以进行深刻反思的好书,历史是一面镜子,国事家事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引以为戒的东西
  •   在线看了一点,“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基本上是个小真理,加之当得邪恶交媾,本来人的劣根性依存,锅中大喊带动各族劣根之劣根,导致人寰之悲剧,也将当得仕学鼻祖的精髓轮奸了N次,当下谁能相性谁?是为人的思考,是这本书的上乘意义。
  •   可能作者是文学作者,史实方面可能不足,读起来不是太流畅.
  •     我承认我的評分有感情因素。不管怎么說,書中的部分資料還是有些價值的。不可否认周揚在胡風案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把所有責任能推脫的全推脫給他一個人,好吧,當然,這是一貫的手段……我已经語無倫次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