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编 页数:8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和优势,是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民日报评论,担负着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使命,及时反映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利益的痛点、改革发展的难点,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两个重要评论专栏,均以新闻事件和现象为载体,旗帜鲜明地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鞭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促进政府和群众的意见沟通,从而凝聚人心、促进共识、传播核心价值、捍卫执政理念,成为政府治理的“监督员”、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专栏开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自2005年结集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从2009年起,两个专栏文章汇编为《人民日报评论年编》“人民论坛”卷和“人民时评”卷,作为“人民日报传媒书系”重要书目,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按发表时序由近及远编排,以方便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人民论坛》期待来年好光景“偷”来的成功值得羡慕吗?没有品格的幸福值得向往吗?既说“过五关”,也讲“走麦城”还有“四怨”也误人“四怨干部”要不得“中国工人”书写新豪迈群众认可才是真“亮点”“政声人去后”的思考习惯与作风莫著无用之书十分钟究竟讲什么?“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年终评比少“折腾”透过《辞海》这面镜子……做人好,身不老让志愿服务的领域更宽广领导者怎样听“话”“月光”折射社会的阳光想起了“三平”精神庸俗的“客客气气”“高人一筹”与“高人一等”从读原著中提升理论素养“拐点”与“折腾”城市化不应是“农村边缘化”“你是哪个单位的?”钱学森眼中的钱学森基层认干不认说再多些“阳光意识”“光辉前程”在哪里?对事业当心存敬畏“猛将必发于卒伍”钱学森的“争”与“让”“三思干部”为何要不得用伟大成就照亮历史和未来向范长江学习什么变三思而后行为二思而后行“吃饱饭”是了不起的成就冷静是一种领导能力中国人就是这么“轴”想起“记者之师”聆听特区文化的时代涛声让学习成为常态“金街”上的塑像是谁?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一套丛书开启一个时代“百花”为何如此绽放?世博倒计时,来一次创新冲刺看不见的“创新”塑造中国“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聆听民族复兴的强劲足音不辜负先烈不愧对群众不枉度人生体育,为新中国历史书写证言百年兰大的精神魅力庆典前的思考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叫你如何不心动今天,中国更自信师德,一个国家的道德标杆中国,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请告诉哥本哈根唱出祖国最强音紧紧扣住“第一链接”创造人才引进的价值洼地离任也要检查变革中守望京剧的“精魂”“大辞书”背后的强国梦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中国农民的新形象危机孕育成功的种子“温和腐败”践踏了什么?做人有品位企业改制,不能绕过民主决策让“常识”成为公众力量治治“心硬化”坐热“冷板凳”老百姓欢迎这样的评比“一匹马”的顾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物理隔离”与“隐性腐败”人民军队本色依旧“纸馅包子”并未走远惟有了解,才会关心如何对待群众三河“吃”北京的启示“大家”之“大”“宗教”和“民族”的外衣还能披多久红枣的产业链有多长他们为何诋毁民族政策?吴大观的情怀向那些陌生的面孔说一声“抱歉”且看分裂分子如何“变脸”民族团结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中纵容暴力就是纵容恐怖主义掌声传递团结的心声谎言是对无辜亡者的第二次谋杀“造谣是恶魔的行为”警惕“离间”图谋民族分裂图谋不会得逞倍加呵护民族和睦正确对待干部交流耐心也很重要“第一大党”的代际更替唱支“新歌”给党听生活信心与文艺使命领导干部与“言论自由”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标识寻找成长的“蓝海”别让老实人在视线里“走失”团结与“结团”“事迹报道”与“德才鉴定”享受生活从“知味”开始只有“出众”才能“服众”给孩子讲讲那些“解放故事”“一碗米”的价值读书,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不能忽视“心灵发育”爱是最柔韧的力量守望羌笛声里的灯火人大监督迈出新步伐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力量“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接班”与“接官”不让有正气的干部流汗又流泪良心做人尽心做事善待“信任的访问”想起了“曲突徙薪”让爱传下去……领导干部的“会客”之道经验也是能力别把警察累坏了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忙要忙到点上电子眼责任心道德感驶向“深蓝”的中国海军说说“浅阅读”重拾阅读精神涵养一个书香中国“硬杠杠”不能宽变“截访”为“接访”更加注重群众的感受字为“至宝”更要俭前门·后门·旁门敬业·职业·精业快乐是一种能力将军“三问”不让“官油子”得势得利“舍得”的哲学一字之误与“最讲认真”心跟心更加紧密愿更多的人缅怀先烈让倾听群众意见常态化群众为何不领情?同舟共济关爱地球接力传承的老西藏精神不公开就会“不买账”从《格萨尔》的新生说起国际包装下的“西藏问题”在意人民的表情民意外衣下的分裂实质少说成绩多讲问题宗教幌子下的政治图谋愿“大白话”新风更强劲靠说谎度日是什么“神”?西藏的现实与达赖的“历史观”西藏的幸福是普通人的幸福挑战确实严峻机遇依然存在穿越五十年的真实力量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网上互动的意蕴韶光灼灼策春牛协商民主彰显政治智慧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经不起“乱发展”的折腾经济振兴与文化先行换个角度看节俭善抓活教材超越常在“弯道”处王瑛:巴山红叶的品格让我们重温那些感动谣言考验智性品味“九斗碗”环保不只是创意为青少年提供“第二课堂”警惕不健康“生态圈”“冬泳”与“冬眠”从《孙安动本》想到反腐败“不拿英雄名声卖钱”让群众细微处感受温暖牛年呼唤“老黄牛精神”让春节有更多“文化选择”尊重西藏发展的权利旧西藏不是“香格里拉”新旧西藏的分水岭学学“匠人规则”重用“老实官”让“梨园堂会”办到百姓家越是有困难越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与因人而宜最基本的东西最管用解放思想如何去“想”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文化民生”如何惠泽万民缘何“闲着媳妇请保姆”《人民时评》把歧视的“病毒”彻底删除豪华校门前的教育之思不能忘了四千万贫困农民给农民工子弟更多梦想听证会不能让公信力“潜水”民生政策释放的信号珍视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消除有偿家教的诱惑从“代言门”看名人责任小医院,让我如何爱上你“小金库”如何标本兼治?让政府预算“晒”在阳光下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为拆迁注入法治文明基因谁来给深圳农民工“作证”?当“网络举报”成为“网络诽谤”如何拆除冲突、迁出和谐如何让温州人不再“炒”不能漠视“少数人”的权益清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当道德再次需要法律评判路桥收费岂可任意“创新”手机贩黄,究竟谁当其责?让公务员考录干干净净血的教训如何不再重演?电影票房“加减法”背后的期待让善良成为善良者的通行证给北大招生改革多一点宽容防灾预案不能“没想到”规范明星代言尚需“末端落实”医患和谐不能只靠“理解”“权力清单”背后的权利诉求决策不能“千里走单骑”中国足球,别错过重整山河的良机人格教育如何获得现实支撑应试教育为何这样“顽强”公共产品定价,涨落背后是民生政务公开当存敬畏之心我们对创业板抱怎样的期待?网络反腐,剃头挑子两头都要热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善良从“一人一票”到“一票一值”“权力”尊重“权利”的上海样本专用采访证,舆论监督还是监督舆论?“关闭网吧”与“保护网民”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基层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体育,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征信管理,打铁尤需自身硬别让“加分通道”损害教育公平由温总理的坦诚说开去网络监督如何更有力?司法如何面对舆论“陪审团”?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永不辜负人民的期待新闻发布问责凸显责任意识压缩行政开支要避免制度“沦陷”期待更多“三江奇迹”切断“期权腐败”的“变现”之路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3元养老金”提供的历史视角500强不能总是“大老粗”绩效工资要“敞开门、打开窗”社会稳定,每个部门都是“减压阀”国企如何减少“负面新闻”文化产品的价格能不能低些补习风为何越扑越“疯”如何不唯学历重能力城市管理应有长远眼光从“汶川加油”到“台湾加油”教师的“批评权”为何遭遇尴尬判决书上网要避免“选择性”谁来疗治“戒网之伤”“惠民”是最重的砝码力推问责,揽镜自照风雨无情同胞有爱环评啃下了“硬骨头”给公众一份令人放心的GDP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环境保护需要“管闲事”面对公众质疑不逃避不推诿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监督公款消费不是钻牛角尖“辟谣”根治不了乙肝歧视救助流浪人员应避免“九龙治水”打击暴力与倾听民意环保资金挪用背后的隐忧被边缘化的安监机构“开胸验肺”需要怎样的“督导”“捂盖子”捂不出公信力解禁“路边摊”还需换理念当日冕之光穿越心灵失语背后的隐忧“雷人者”的底气从何而来取消文理分科“倒逼”教育改革驾车者该如何尊重生命给文化留一份敬重文化创造拒绝“注水”“挂牌督办”怎能弄成“辞职不干”“学术权力”如何畅通表达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幼儿教育何以成为“短板”高雅艺术,请离大众再近些高考公正离不开阳光照耀校舍安全怎样“问责到底”群众满意度的分量“陪访制”如何走出尴尬变味的“加分”注意有缝的鸡蛋透过审计这道“铁闸”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为“鸟巢游”注入更多文化“国医大师”如何代有传人“替谁说话”与“为谁执政”别让环保部门“孤军奋战”温州“购房门”为何关不上?我们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代征防洪费”的背后“民心工程”为何失了民心?高考“舞弊战”的背后“八小时之外”不可忽视怎样让悲剧不再重演?守护高考公平民意不只在网络“后免检时代”如何监管论文抄袭为何难以杜绝灾区孩子的特殊馈赠快乐是儿童最美的礼物掂掂人才金港的含“金”量期待社保早日“全国通”正视农民增收的“拦路虎”“惠农”不能打折扣让推优经得起考验县委书记为何备受重视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灾后第二年很关键让中医药成为国家优势请珍惜,这数字的力量为猪“平反”与百姓饭碗关键在治“官”“基层一线是最好的课堂”劳模精神如何引领时代谁在为奥体公园“变脸”搭台如何应对猪流感的“全球警报”“减副”,雨点要比雷声大让公共资源真正为群众享有读书究竟有何“用”?谁都无权为排污企业“保密”且看医院回购风关注农村孩子的“大学困境”如何高效解决群众诉求“民心工程”缘何让人伤心医改不是“速效针”假茅台背后的真问题如何面对网络批评让职工董事用好“话语权”假如没有批示迈向“病有所医”新时代“取消公祭”背后的民生关怀我们该“重点保护”什么喜看中部东部快速拉近危机中,“人才是最好的投资”中国人的心何以暖起来高调问责,不能低调复出让烈士陵园安宁些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科技创新,给羚羊插上翅膀公众“知情渴望”应予满足值得关注的“汶川答卷”“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学术丑闻折射制度缺失名校缘何身陷“培训门”比追索流失文物更重要的如何完善对国企的监管“躲猫猫”能否激发代表履职如何保证不跟公众“躲猫猫”限薪先建“玻璃屋”比发券更重要的补足农民培训的短板户籍制度改革会走多远不应忽视的“法定程序”大旱再次提醒我们鞭炮治理还需社会合力旱灾,不仅是农民的事从官员落马看财产监督温暖的年后,该怎样关注灾区农民工返乡也有作为大学生就业呼唤“治本之策”牛年,让我们再出发春节,给灾区干部更多温暖春运包车宜疏不宜堵笑声中喜迎新春扎堆贺岁的喜与忧在化危为机中考察干部互联网走近价值应用新时代让春运服务更加人性化贺岁片,莫成为美丽的流星切断低俗网站背后的利益链大学生如何学有所用“恒爱行动”缘何激发慈善热流如何过好“紧日子”
章节摘录
习惯与作风 不知不觉中,人们总会养成一些习惯。比如原来没有电脑时的“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有了网络时的“听音乐,看图片,打打游戏聊聊天”。不久前,有人总结出公务人员“最牛语录”,比如最牛答记者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比如最牛区长信箱回复“已阅”,等等,虽说“最牛”,实际上都是一种习惯。问题是,当这些“最牛”成为习惯的时候,对“牛”出来的问题往往也司空见惯,甚至视而不见了。 最近,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平凉市针对全市党政机关干部中“慢、混、散、满、浮、懒、庸、差”等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万人评机关、万人评干部”活动,并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具体表现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同样,这八个方面的问题,在很多公务人员那里,都表现为一种个人习惯。但正如市里领导所说,正是这些个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公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威胁到党政机关的社会威信。 党政机关的作风建设,是大事,事关执政能力,事关执政水平。但必须从“小事”抓起,从培养公务人员的良好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习以为常的行为,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对喝酒习以为常的人,醉酒在他心目中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骂人习以为常的人,挨骂在他心目中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作为一名公务员,如果不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群众的信任,失去工作的基础,作风建设既无从谈起,也无从抓起。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工作都得从细节人手,每一项工作都得从细节落实。有的事,看似“小事”,却可能导致大患;有的“小事”,注意了,可以防患未然。作风建设是大事,但要落实起来,还要从习惯人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手。放任不良习惯,作风建设就会流于空洞,流于形式。改变一个人,就要改变他的不良习惯;培养一个人,就要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志。习惯形成以后,自然就有了一种惯性。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是否深入人心,是否取得成效,标志之一就是公务人员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绷着一根无形的弦,守着一道无形的防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作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公务人员把追求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把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维护自己的形象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莫著无用之书 有些勤于思考、善于写作的领导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有所想有所悟,把做事做官做人的心得体会、真知灼见,利用空余时间,归纳总结,作文写书。确有不少这类书籍,出版以后广获好评,让人获益。但也有不少人醉翁之意不在“书”,附庸风雅,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勉强成章,既无思想高度,又无学术价值,更无艺术造诣,却不惜浪费纸张,消耗财力,损耗精力,隆重推出,“塑造”出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的形象,当面让人捧,背后让人说。而对于这种虚荣出版物,大家心里也是有数的。 对于要不要出无价值的书,唐太宗的一段话很发人深省。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建议这位皇帝将诗文编为集子,刊刻行世。唐太宗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其一,如果我的政令对百姓有益,史书自然会记载,会永垂不朽,用不着自己来写书吹嘘;其二,如果我的政令不遵从古代好的制度而祸国殃民,即使文集词藻动人,终究也会让后代笑话,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刊印过文集,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大多背离民心,国家顷刻间就覆亡了;其三,作为人君,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树立良好道德和品行,业绩是干出来的,何必要靠写文章呢。唐太宗不愧是明白人,他之所以能开创贞观盛世,由此可见一斑。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出文集、诗集、摄影集、书法作品集等成了时尚,似乎没有一本或几本大作,水平就低了,脸上就没光了。据出版社的朋友说,出版此类书籍,他们也不愿意,明知没有市场,没有读者,但碍于情面,也只好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人热衷于为这个特殊的出书群体服务。自产自销,自买自卖,何乐而不为?当然,有人买单,有人捧场,应当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要么慷公款之慨由下属单位购买,要么谋权力之私强行摊派。即使下面的同志颇有怨言,一些干部依旧漠然视之,手捧“大作”,到处炫耀。 一个人经过竞争拼搏,大浪淘沙,到了领导岗位上,更多的是靠脚踏实地,靠真才实学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党的事业,这是领导干部的本分。当然,写书出书也不是坏事,但著书立说只为表面好看,人前风光,这样未免情趣不高。这正如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