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作者:圣才考研网 编 页数:402
前言
高校考研专业课的历年试题一般没有提供答案,虽然各校所用参考教材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很多考题也是大同小异。我们参考中外教育史权威教材、全国各大院校中外教育史考卷的结构和内容、教育硕士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和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了众多高校历年考研真题和典型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以减轻读者寻找试题及整理答案的痛苦,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重点题、难点题(包括参考答案),这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难点归纳,简明扼要。核心内容精讲部分综合众多高校指定的参考书,对本章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各个章节在考研中常考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讲解。 2.题量充足,来源广泛。主要选自全国统考真题以及30余所高校的历年考研真题、名校题库以及参考众多教材和相关资料改编而成。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3.解答详尽,条理清晰。有些题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对每道题(包括概念题)都尽可能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各高校考研真题的收集和解答,得到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师范院校)众多师生的协助和指正,他们还提供了大量的题库、讲义、笔记、作业和期中期末试卷,在此深表感谢。 2.许多试题选自各个高校考研真题,其答案参考了众多考研指定教材、复习材料,特别是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题报告,在此表示感谢,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内容概要
《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是教育学基础专业课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的复习资料,参考中外教育史权威教材、全国各大院校中外教育史考卷、教育硕士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编著而成。《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共分10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考点难点归纳;第二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典型题部分,选择了全国统考真题以及30余所高校近年的考研试题和相关资料,按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对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整理;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对第二部分的所有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圣才考研网/中华教育学习网提供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随书配有圣才学习卡,网络班与面授班的详细介绍参见《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书后内页)。《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以及相关的网络班和面授班特别适用于在高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参加中外教育史科目考试的考生,也可供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自考的考生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1.1 核心内容精讲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2.1 核心内容精讲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3.1 核心内容精讲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4.1 核心内容精讲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5.1 核心内容精讲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 外国教育史第6章 外国古代教育6.1 核心内容精讲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7.1 核心内容精讲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8.1 核心内容精讲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 专题第9章 历史人物和综合9.1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高等教育史专题10.1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章节摘录
(1)倡导“耕战”的学派 法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之后有李悝、商鞅。后期法家以韩非和李斯为代表,其中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颁布法律,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实行按军功赏赐爵位的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是奖励垦荒。正是实行法治和鼓励“耕战”的策略,使秦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2)“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算计之心”。因此得出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出教育无用的结论。韩非和苟子的思想不同点在于首先荀子认为人的“利己”心是恶,是应该加以改造的,应该“化性起伪”。韩非则认为人的“利己”之心有利用的价值,正是由于人的“趋利避害”之心为法治实践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荀子主要是利用教育的手段来转化人性,而韩非认为对于这种“利己”的人性,惟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以法律的强制。 (3)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法为教”,一切律令条文都由官府统一制定,然后公诸于众,坚决实施执行。“以吏为师”即由国君直接掌控法律大权,主持制定律令。让全体官吏都去做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教民学法。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 7.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主旨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1-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赠圣才学习卡20元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