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阮义忠 页数:343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作家的处女作通常会比较粗糙、生涩,我倒觉得自己的《二十位人性见证者》流畅易读,句句是重点。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可归之于三十年前的资料欠缺,二来跟我的心境有关。 其实,那时我并不觉得是在写文章,而是怀着一颗滚烫的心,毫无障碍地跟遥远甚至是隔世的摄影大师们沟通。影像是完全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是摄影家被生命感动、受周遭事件启发的瞬间却也是永恒的印记。好摄影家不只记录事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艺术素养与生活态度透过镜头前的人、事、物展现出来。这些大师还真教会了我如何在平凡人间看到不平凡的意义。 说实在,那时即使没有任何文字数据可引用,我也有很多心得可说。因为我自己也拍照,对摄影的执著以及投入的时间、精力、热情一点也不亚于这些大师。他们在意的事情、观察的重点以及表现的力道、象征意义的高度,我都了然于心,而这点是许多专精理论的学者不容易达到的。 当然,即使非常辛苦地从杂志、画册甚至是展览海报、广告文案拼凑线索及简单年表,数据仍然是不够周全的。也因为如此,在消化那些零碎数据时,我自然而然地采取了一种跳跃式的写作方式。可喜的是,即便过了这么久,现在每次重看,我还是会被那无拘无束的文体吸引,现在就写不出来了。 直到今天,我也没为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篇感到遗憾,也没有为当时的选择感到后悔。为《雄狮美术》提笔写专栏,是早在1983年的事,第一版结集出书则是1985年春天。在当时的世界出版环境,并没有人敢如此果断地把摄影史上的某些大师集合在一本书里,并作“人性见证者”的定位。我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写了再说。 这本书之所以能长久广泛地受到读者喜爱,仔细想来,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我超越了时间、地域、语言及经济条件的种种局限。如今,任何人想要了解任何事,只要上上网,就可找到铺天盖地的数据,光是从哪里下笔,就够考倒很多人了。数据太多就等于没有数据,因为所有好的信息都可能被垃圾掩盖了。 近二十年来,我有机会读到了更多数据,一些原本绝不泄露私事的大师也有传记公开了。然而,在铁葫芦重新出版此书时,我仍然决定不添加任何新素材,希望这本具时代意义的著作一华人地区中第一本有系统地介绍世界摄影大师的书,能够保持它的原貌。 已经这么多年了,好几代的摄影爱好者依旧会不时提到我写的这本书。它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其中没有偏见、意识形态或市场企图,恰如其分地作了判断。它反映了一位写作者纯真的初发心,对感动他的影像发自内心地想要与人分享,就像小孩子在看到美好事物时所发出的惊叹! 希望下一代或是下下代的摄影爱好者,初读这本书的心情也是如此。 ——阮义忠,2012年7月26日
内容概要
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一批优秀的摄影家,开始用镜头叙述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生百态,揭露最真实的人性。他们的镜头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他们是20世纪的“人性见证者”。
作者阮义忠以亲切活泼的笔调及丰富的摄影作品,介绍了桑德、布列松、卡帕、阿勃丝、寇德卡等二十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杰出摄影家的生平经历与影像风格。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书籍目录
序
奥古斯特·桑德 August Sander
保罗·斯特兰德 Paul Strand
亚历山大·罗钦可 Alexander M.Rodchenko
雅克-亨利·拉蒂格 Jacques-Henri Lartigue
安德烈·柯特兹 André Kertész
罗曼·维希尼克 Roman Vishniac
布拉塞(久拉·阿拉兹)Brassai(Gyula Halasz)
维吉(阿瑟·菲利格) Weegee (Arthur Fellig)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曼纽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 Manuel Alvarez Bravo
比尔·勃兰特 Bill Brandt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罗伯特·卡帕(安德烈·弗里德曼) Robert Capa (Andre Friedman)
尤金·史密斯 W.Eugene Smith
克里斯特·斯特伦霍尔姆 Christer Str·mholm
黛安娜·阿勃丝 Diane Arbus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
约瑟夫·寇德卡 Josef Koudelka
托尼·雷-琼斯 Tony Ray-Jones
摄影箴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布拉塞生活中的艺术家 没有成为画家或雕刻家的布拉塞,始终没中辍他美术天分的发挥。他在纽约现代美术馆(1956)、伦敦当代艺术中心(1958)开过响当当的“巴黎壁画展”,这些壁画一部分是他历年精心收集的,一部分是以摄影记录下来的,最后还出了四本画册。至于他自己的绘画和雕刻到底怎么样呢?据他自己说,有一回毕加索看到他的一些素描时说: 布拉塞,你怎么可以放着自己的金矿不开,而去开盐矿呢? 毕加索所说的金矿当然是指绘画,而盐矿是摄影。 布拉塞在巴黎期间是住在有名的Milieu艺术区,认识很多艺术界的朋友,又因当时颇受敬重的艺评家特黎亚德的介绍,而与当时顶尖的艺术大师们结交。 1984年年底出版发行的《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就是布拉塞对这些画家、雕刻家朋友们所做的摄影记录。 这本书总共记录了二十一位艺术家的生活以及工作面貌。密集拍摄的年代是在1932年至1940年之间,之后又间歇地补拍到1962年为止。其中比较珍贵的是毕加索、达利、马蒂斯、米罗、杰克梅第、布拉克、杜菲、勃纳尔、马约尔等人刚在世界奠定地位时的盛年景况。 这二十一位艺术家的照片,分别在法国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刊物LeMinotaure及美国的Harper's Bazaar刊登过。布拉塞将之整理成书,也写了二十一篇与这些艺术家交往经过的文章。在《在好小说家的文章下》,布拉塞透露了这些大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使这本摄影集子也成为绘画界的一本热门书。 布拉塞的文笔同他的相机镜头一样锐利。他这么形容毕加索:得巨大,是有一种好奇的本能使眼皮撑开着,露出眼球四周的眼白,反射出闪电般笔直的光芒。 如此形容达利: 毕加索在1932年的冬天,介绍我与达利在La Boetie街的工作室见面。那时的达利年轻英俊,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泛着苍白与橄榄色的混合,很炫耀地留着一撮小胡子。他那对发狂的大眼睛,透露着智慧,且闪着奇异的火花。一头吉卜赛式的长发梳理得光洁滑亮。后来他告诉我,他头上抹的不是美发油,而是油画的上光漆。 布拉塞锐利的观察,也在这些照片中精确地表现出来。 这些艺术大师,曾被很多摄影大师拍下不少代表性的照片。邓肯就拍过两本毕加索专集,哈斯曼也拍过一整本达利的各式各样作怪的专集,布列松也拍过具代表性的杰克梅第、马蒂斯、勃纳尔。专拍人物的卡什也拍过米罗、夏加尔等人。 每一位摄影家眼中的同一位艺术家都有着相同与相异处。相同的是这位艺术家本来的面貌,相异处就是不同摄影家们各自的诠释。 布拉塞眼中的艺术家们都比别人所拍的要平凡很多,没有半点“伟大”的感觉——毕加索的一只手掌,毕加索在餐厅和马蒂斯的儿子皮埃·马蒂斯寒暄,马蒂斯在画模特儿,达利还年轻英俊时头上涂着光漆的模样,米罗在街头,杰克梅第在巷口…… 这些大师平平凡凡的生活照,正是布拉塞最强的风格,一如他拍摄夜巴黎的众生相一般,他秉着自己的信念,对“对象”原来面貌做最崇敬的礼拜。他放弃了自我的诠释,因此我们从他照片上看到的毕加索不是旷世天才型的面貌,而是毕加索凡人的一面。布拉塞所拍摄的米罗甚至像是谨慎的会计师一般,令人十分惊诧怎么这位幻想家会是这般长相!
编辑推荐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编辑推荐:透过镜头前的人、事、物,在平凡人间看到不平凡的意义。他们用镜头叙述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生百态,揭露最真实的人性!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摄影爱好者的艺术著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名人推荐
已经这么多年了,好几代的摄影爱好者依旧会不时提到我写的这本书。它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其中没有偏见、意识形态或市场企图,恰如其分地作了判断。——阮义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