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李孟潮 页数:263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每次,看了好电影,总会期望知道李孟潮怎么看。可惜,从《心理月刊》创刊就给我们写电影专栏的他,到后面就不太写了。 每月,接到李孟潮交来的稿子,阅读、编辑、发稿,很像我和他的一种约会。我们很少见面,电话也不多,但6年下来,就是在这一篇篇的专栏里,能窥探到他内心的变化、状态的变化,也大概知道他在思考、关心什么。 每次,他总是习惯性地发来两个版本,一个是未删节版,一个是《心理月刊》发表版,那份认真的书生气,经常让我觉得既忍俊不禁,又相当佩服。也正是他这份认真,他的文章非常有营养。他真是在以严肃、严谨的做学问态度,对日常生活发言。 这让他的电影评论独一无二。不仅是文字的节奏和质感,更是由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心理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决定的。这次被邀写推荐序,又重读他的文章,我再次确认,他对人竟有如此深情的期望。 看他的稿子,总觉得他笔下藏着个古龙,狷狂得不行,幽默得不行。也许他骨子里就是古龙,不然一个搞精神分析的,问起将来的志向,怎么会总是说:写小说。偏偏他外表却不是如此,是一个书读了太多的文静样貌。 偏偏他电影看得也多,什么都看(俗的、艳的、恶俗的)。借着电影,他写了那么多关于成长的母题,讲人是如何受限和超越的,语言常常是不狠不罢休,常常有种看到绝望的绝望,但笔锋转处,都是深情。我也想,一个能够对世界,对跟自己的事情没那么相关的现象着急、动怒的人,一定是深情的人——对世间生命抱持着巨大的深情。 阅读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我经常会觉得,看李孟潮分析电影,那电影实在已经成了他自己的电影。拍片者恐怕都没有那么深的意识。不过,没关系。电影就是时代意识的投影。这又恰恰是学精神分析的人的特点。而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的眼光。所以,有些文章相隔几年,再次重读,我仍然体会到“过瘾”两字,那是深藏其中、尖锐的眼光所不会被时光褪色的部分。 关于人生的真相,他说了很多狠话。承受不住的,且建议不看吧。 看他的文字,也要受得住他的攻击。那攻击并非指向你、我,而是指向我们共有的人性,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困局。 王珲 《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由国内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对经典电影的评析汇集而成。语言诙谐幽默、辛辣尖锐、思想深刻,直击人心。
作者从精神分析入手,评析近年来50多部热门的经典电影。通过层层剖析电影中人物心理,带读者看懂电影所表达的深意时,深入反思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性及生命价值。
本书所涉及的电影主要有:《大话西游》《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疯狂的石头》《霸王别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立春》《集结号》《东方不败》《孔子》《美国丽人》《色?戒》《肖申克的救赎》《风月俏佳人》《公民凯恩》等。
作者简介
李孟潮,资深心理医生,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会员,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AAP)中国组织上海小组成员,华人心理分析联盟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月刊》专栏作家,译著多本心理学经典书籍。
书籍目录
推荐序 1
《黑客帝国》:这个世界没有“我” 3
《盗梦空间》:归天伴侣来 8
《疯狂的石头》 13
伟大母性的气息 13
“好男人”的呐喊 16
《霸王别姬》:别了,我的姘妇 19
《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 27
《大话西游》:至尊宝的分离焦虑 32
《立春》:生命唱响和湮没于仙桃—烂梨之间 36
《泰坦尼克号》:挽断罗衣留不住 40
《阿凡达》:乳汁的身份 44
《赌神》:赌片——认知分析版 52
《功夫》:忧郁至极的“周星驰” 58
《卡萨布兰卡》:生死之间一支烟 61
《满城尽带黄金甲》:男人成功学 65
《集结号》:男性的终结和复归 68
《教父》:当现代化进程了父亲的礼物 76
《东方不败》:成功自宫爱情 85
《这个杀手不太冷》:爱情会要了你的命 90
《朗读者》:反思与爱的力量 94
《古惑仔》:论《古惑仔》的儒家无意识 100
《唐山大地震》 103
一场幽梦同谁近 103
欠你的还给你,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方式 107
《公民凯恩》: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112
《哈利?波特》:飞行为的是分离 120
《时尚女魔头》:衣服与母爱 127
《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恰逢其时的缺席 130
《救赎》:迟到的仁慈 134
《南京!南京!》:死亡面前的各种逃离 137
《蜘蛛侠》:魔力化 144
《美国丽人》:成功的失败 148
《变形金刚》:变形之金刚颂 151
《图雅的婚事》:图雅的疯人院 156
《食神》:一字记之曰心 159
《孔子》:孔子无语时 165
《愤怒管理》:无法管理的愤怒 172
《爱情与灵药》:无意义感先于末日而到来 181
《革命之路》:按揭的婚姻无法享受梦中的幸福 186
《一言不发》:精神分析的隐私 191
《乘客》:虚弱的父亲看望银河白色的身躯 199
《风月俏佳人》:无知就是快乐 204
《全民情敌》:“你”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208
《色?戒》:精神分析里的女人与男人 214
《功夫熊猫》 221
天地万物之息息相关 221
作为自身前体的师傅 229
《扪心问诊》:心理治疗师之爱 234
《午夜凶铃》:可爱的鬼 239
《安迪?霍尔》:一拍两散,可以吗 242
《太极张三丰》:向张三丰同志学习 253
影片—银幕:电影院是普通工人的精神分析室 260
章节摘录
《黑客帝国》:这个世界没有“我”《黑客帝国》中,有一个真正的恐惧,一个巨大的恐惧,恐惧到很多人都不愿意看懂这部电影。人类最大的恐惧,不在于,你知道你会死,而在于发现,原来你的死,毫无意义。因为那里,既没有一个你称之为“我”的东西存在,更无所谓,这个本质上幻觉的“我”——有生命的意义可以提供,执著攀附的基础。《黑客帝国》,便是这种自我观的科普宣传片。佛学和精神分析,是最惹人生厌的两个东西。因为它们,最终会让你发现,其实你和你生存的世界,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黑客帝国》显然比它们,更加乖巧聪明一些,学会了使用打打杀杀、电脑特技和色情镜头,来掩盖其挫伤人类自恋的思想内核。片中分别两次宣言“我”的虚妄特性,这对应着主体的双重醒悟。第一次醒悟是墨菲斯造成的,让程序员安德森看到,原来他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砌而已。我们都和安德森一样在这个符号世界里打拼和享乐。电视、金钱、汽车、名望、洗发水、可口可乐、电脑游戏以及你正在看的花里胡哨的杂志,都不过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话语之流。它们把你整个身心束缚,幻化成那所谓的“生命的意义”。你以为你需要每天躺在沙发里看韩剧;你以为你需要法拉利或奥迪A8;你以为你需要年薪100万;你以为你需要上报纸头条;你以为你需要黑色毛衣上面没有头皮屑;你以为你需要QQ,需要手机,需要电子邮件和博士学位;需要游戏装备和卡拉OK。其实这些东西和生命毫不相关,生命甚至不需要电灯和自来水。它们统统是符号,它们也许象征着自我价值或者生命的意义,也许什么都不象征。可是你却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奋力追求这些符号,而不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者,不知道是否真正有个你,有个真正的需要。所以你就是程序员安德森先生,和他一样总是晨昏颠倒,一副迷迷糊糊的样子。直到和睡神同名的墨菲斯唤醒了他,这个活在梦中的人,才开始神采奕奕地探索生命。他知道了那个安德森原来是个幻觉,是身份认同的话语符码。(作者注:身份认同,identity , 就像你的身份证,上面写着“李某某”和一串数字如00000000000,你却把“李某某+000000000”当作是你自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中学老师给你贴上标签,李某某是个“好学生”,然后“好学生”就成为了你的身份认同一样。)他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变成了锡安城的救世主尼奥。这段小小的觉悟,基本上对所有观众来说,并非难事。如今满大街都奔跑着,这样嚷嚷着“人生如梦,色即是空”的假虚无主义者如你我,其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对着泥塑金雕的观世音菩萨塑像磕头下跪,祈求发财走大运,却全然不顾“观世音菩萨”这个符号表象的程序编码中并没有他们幻想的各种功能。尼奥在第一次醒悟后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爱情和成就。这两个欲望分别通过他和Trinity的花前月下以及为锡安城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来实现。那个人性异化的高科技打工仔安德森死了,他轮回转世,化身为救世主尼奥。他不再抑郁,不再胆怯,不再自卑,远离空虚,驱散孤独;他化身为神,无所不能,上天入地,自由自在,生活充实。在拯救人类的斗争熔炉中练就了钢筋铁骨,在和Trinity的并肩战斗中品尝了爱情之果的甜蜜;还不忘捎带上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那个混合了文质彬彬淫妇和吐气若兰闷骚妇气质的女人的一抹香吻。一切都很好。这种美妙感受基本上属于婴儿时期的自恋幻想,或者躁狂高峰的夸大妄想。尼奥并没有真正脱离母体(The Matrix)话语霸权的控制,他只是以为自己自由了而已。(编者注:“The Matrix”是《黑客帝国》电影原名,也可以翻译为“矩阵”。)他没有觉察到其实真正限制他获取自由的力量,正是来自于他的欲望,也就是说,对自由、成就和爱情的渴求才是真正束缚尼奥的东西。而这些欲望包括承载着这些欲望的“我”,恰恰也是母体编码的程序。《黑客帝国》真正的恐惧开始于先知指示尼奥要“认识你自己”,而到了第三集,尼奥见到了母体的创造者时,这个恐惧的谜底揭开了。系统管理员对尼奥说的那段话其实很简单,无非是说:“其实你尼奥和安德森一样,不过是一段段符号构成的东西而已,虽然先知偷偷给你加上了‘爱情’这种程序,让你的行为增加了一段随机性,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你的自我的虚无的符号本质。爱这个东西甚至没有改变你的命运,便回到母体而消亡。”就像打牌的时候,对手突然摊开牌,让你把你必输的命运看得一清二楚。系统管理员和尼奥对话时的镜头简直就像是精神分析家米切尔的多重自身理论的动漫版本。我们看到,在四周围墙上布满了电视屏幕,上面有无数个尼奥存在,而尼奥必须认同其中一个自身表象才能继续思考和对话。(作者注:自身表象,你通过你的心灵之眼,看到的你自己的样子。现在深呼吸,想象一幅图像代表你自己,浮现出来的那副图像就是你此刻的自身表象。)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他的自我就立即分裂成无数个“小我”在那里自说自话了。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宰一切的“我”存在。“我”是由无数的影像、记忆、感情、思维构成的;“我”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又一层,你可以说每一层洋葱皮都是洋葱,也可以说它们不是洋葱;“我”是一种错觉;“我”只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这个故事让人难以承受之处就在于它宣称,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其实和电脑网络一样是虚拟的。The Matrix, 母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从早到晚看到、听到、闻到、品尝到、触摸到、想象到的自体—客体世界。(作者注:自体—客体,人类习惯于把感知到的信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以及“属于我的”,叫做自体;另一部分是“他(它)”,叫做客体。自体和客体之间使用连字号“—”,表明它们本来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也表明它们的区分是人为的。)太阳、音乐、芬芳、美味、柔滑、成功,统统都是你大脑内的一根根神经冲动,完全可以被转化为一个个符号、一条条数学曲线。打开电视,你看到现场直播晚会中,一个明星正在对你挤眉弄眼,号召你为她投上一票。你以为你和这个明星息息相通,身心相印。其实,你看着的,不过是一串串视频信号而已,把面贴上去,就发现,贴到的不是一个温暖面颊,而是冷冰冰的显示屏,那张美丽面庞,不过是由一个个闪烁光点,组合聚集而成。只要现场转播、卫星传递、小区供电或电视电路系统,出一点点故障,你和这位明星眉来眼去的调情,就此寿终正寝。而“我”,就像那个电视明星一样,同样是一串串数码符号,是神经系统,人类文化、童年教养、人际沟通、社会生活制造出来的一个产品,是认同、执著、攀缘、摄取造成的幻象。(作者注:攀缘,佛教术语,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的作用。)爱情和成就是“我”这个幻象繁殖出来的最重要也是最甜美的两个幻象。程序管理员道破了尼奥的成就幻象的本质,而Trinity——她象征着三位一体的上帝和爱——的死亡最终触发尼奥产生了第二次的醒悟。那就是,无论“我”还是我所爱的东西,其实都是一堆堆不断闪烁燃烧的基本粒子的火焰而已。它们没有主宰,不受控制,闪现之后即刻消失。这一次,他亲眼看到了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像一位内观禅修的比丘所见,然后,正如我们看到的,尼奥死了。或者应该说——“我”死了。《盗梦空间》:归天伴侣来《阿凡达》,一边高唱自然之颂歌,一边痛斥机械之可恨,乃为分裂型自然主义者之典型特征。而整合型自然主义者之人,其于自然之爱,必不止步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会热爱自然的一切,如春之非典秋之腹泻,夏之瘟疫冬之雪灾。我们这些分裂者,爱自然却不爱自然灾害,不爱海啸、地震、冰雹和洪水。就像我们爱香喷喷的宝姐姐,却无法爱她拉出来的大便一样。臭哄哄的大便,必须和“宝钗”这个概念一刀两断,天各一方。自然之美、自然之爱如此不真实不确定,同样,对机械之仇恨,也是不真实不可确定的,如同《盗梦空间》之层层叠加的梦境。只要你愿意,面对机械,你同样可以产生诗意和美感,就像你面对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一样。如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如此写道——“我们歌颂声势浩大的劳动人群、娱乐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歌颂夜晚灯火辉煌的船坞和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歌颂贪婪在吞进冒烟的长蛇的火车站;歌颂用缕缕青烟作绳索攀上白云的工厂;歌颂像身躯巨大的健将一般横跨于阳光下如钢刀发亮的河流上的桥梁;歌颂沿着地平线飞速航行的轮船;歌颂奔驰在铁轨上胸膛宽阔的机车,它们犹如巨大的铁马套上钢制的缰绳;歌颂滑翔着的飞机,它的螺旋浆像一面旗帜迎风呼啸,又像热情的人群在欢呼。 ”此歌颂可以运用于1909年的罗马,同样可以运用于2010年的中国,任何一座沸腾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马里内蒂酒后驾车,掉进了一个工厂的臭水沟,他却欢欣地歌颂此工业污染源——“啊!慈母般的水沟里几乎尽是泥浆!可爱的工厂的废水沟呀!我贪婪地品尝你那含有养料的泥土,想起我的苏丹奶妈的神圣的黑乳房……当我带着一身污泥和臭气从翻倒的汽车底下爬出来时,我感到愉快,心胸像被烙铁熨过一般地舒坦。”现代人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无法在伴侣关系中,在面对黄脸老婆或猥琐老公时,想起“神圣的黑乳房”,从而保持舒坦和愉快。理想而完整的伴侣关系会经历三个时期:浪漫幻想期,权力争夺期和整合承诺期。在一个缺乏理想爱情伴侣和婚姻模范的社会,大部分夫妻,终其一生,都会在权力争夺期止步不前、左右徘徊。权力争夺期的夫妻关系,会形成五大类形态,分别是针锋相对型,猫捉老鼠型,溺爱养育型,互不理睬型和三角关系型。针锋相对型夫妻通过责备和攻击来调整他们的亲密度和距离,一般来说,双方都是自恋而脆弱。夫妻双方把“无能无力无价值感”像个烫手的山芋一样抛来抛去。他们都需要被对方肯定、鼓励、支持、欣赏、崇拜和理解,一旦体验不到这些需要的满足,就立即产生暴怒,用难听乃至恶毒的语言贬低和报复对方,让对方觉得羞耻,觉得被抛弃、被挑剔,觉得无地自容。猫捉老鼠型夫妻关系中,一方追寻亲密,另一方回避亲密。往往是一方充满情绪,另外一方却不停地给对方讲道理。比如说丈夫经常在外花天酒地、生龙活虎,回到家就成了锯嘴葫芦,妻子如果抱怨,丈夫就说,“我在外面其实不是玩,是为了这个家,已经很累了……”此类夫妻的真正问题是亲密和自主,“我”和“我们”的冲突。不少男人需要女人,但是内心深处却害怕和女人走近。因为他们害怕和女人亲密了,会就被控制,就像小男孩害怕被妈妈逼着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或者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作业一样。这样的男人在猫捉老鼠型伴侣关系中容易成为回避者(老鼠),他会否认了自己的依赖需要。因为,对他人的需要,对他来说,意味着放弃自我满足别人。女人往往容易成为“猫”。她否认了自己自主的需要,因为自主对她老说,往往意味着抛弃和不可承受的焦虑。回避者和追寻者又相互吸引。因为回避者发现追寻者有火热的爱,而这,恰恰可以照亮自己内心的死寂和冷漠;追寻者呢,往往可以发现回避者,很淡定,很超然,犹如夜空的冷月,可以化解自己内心的热恼;回避者,往往是孝子,不能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和拒绝父母,而追寻者往往可以代替回避者表达出愤怒。溺爱养育型的夫妻中,一方扮演一个过度负责的父母的角色,另一方扮演一个不负责的孩子的角色。其中过度负责者否认了自己需要被照料的需求,而不负责者否认了自己对自我效能、自我胜任感的需要。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妻子像个老妈妈任劳任怨,赚钱养家,而丈夫像个浪子,经常赌博或者游戏成瘾;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丈夫像个好爸爸好老公家里家外一把抓,而妻子像只宠物像只小猫什么都不做,除了做头发修指甲买衣服。如果不负责者开始自我负责,就会威胁到过度负责者,因为他再也无法把自己的依赖的需要投射给对方,再也无法溺爱对方,把对方当宠物,而自己也再也无法继续做全能的父母了。此时他会通过攻击和忽略来强化对方的依赖性和焦虑感。而不负责者恰恰害怕独立性,并为此焦虑不安。有意思的是,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女性渴望的理想丈夫就是一个全能的、溺爱的父母。却没有想到,这样的理想丈夫往往是不尊重自己的。而扮演全能父母的丈夫,往往会寻找婚外恋,在婚外恋关系中,他变成了被溺爱和被养育的儿童。互不理睬型夫妻,往往已经历了夫妻关系的针锋相对,猫捉老鼠,溺爱养育各阶段,权力意志严重受挫,从而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双方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婚,如需要共同养育孩子,如害怕离婚会遭到父母反对,如离婚后对养活自己没有信心等等。这样的夫妻处于婚姻的僵局,相反外人看来觉得风平浪静,误以为这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理想夫妻,其实那往往可能是爱情已死的夫妻。为了避免夫妻进入互不理睬阶段,或者避免夫妻的僵局和冷漠最终导致离婚,夫妻们都会开始一个三角化过程。通过拉入第三方,来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被拉入的第三方,排名第一的是孩子,排名第二的是父母。如果被拉入的孩子和父母还是无法帮助解决问题,乃至制造出更多问题,那么就要开始外面拉人了,拉来的人当然往往变成情人。三角关系中的第三方往往承担起三种角色:替罪羊、同盟者和大英雄。替罪羊是指夫妻中一方必须把对另一方的愤怒转移到第三方,比如说责怪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要花很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所以妈妈心情不好,从而造成了夫妻关系的不好。更极端的指责是,指责孩子的性别,“你爸一直希望你是个儿子,可是看到你是个女儿,后来他一直不高兴,还怪我。”同盟者是指把第三方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和朋友来使用,如“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通过和女儿结成同盟,对抗爸爸。大英雄是指把第三方当作拯救者,“你爸是靠不住了,妈妈全靠你了”,“只要你考上清华大学,我们家就……”只有当权力争夺期中的夫妻发现,这场战争,永远无人可以胜利,无人可以成为绝对主宰者,他们开始打心眼里感到了孤独和凄凉,“素萼金英喷露开,倚风凝立独徘徊”。如果这种悲哀能够被接纳、承认和包容,这个爱情中的角斗士就可以放下武器,静观心池,发现那个理想伴侣,原来只是一个梦境、一个幻觉,“应思潋滟秋池底,更有归天伴侣来。”他将会如同《盗梦空间》的主人公,含泪离别这个无意识投射形成的理想伴侣,他终于克服了自恋和幻想,“双鬓如雪望黄沙,天边归雁披残霞”,开始如实地爱对方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的电影评论独一无二。不仅是文字的节奏和质感,更是由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心理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决定的。这次被邀写推荐序,又重读他的文章,我再次确认,他对人竟有如此深情的期望。——《心理月刊》执行主编 王晖
编辑推荐
《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在电影里找回最真实的自己》编辑推荐:1.《心理月刊》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医生精彩评析热门电影。2.国内第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评析电影的佳作。3.洞悉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4.当看了作者的精彩分析后,你一定会把喜欢的电影再看三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