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萧祥剑 页数:278 字数:200000
前言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意于治乱之道,休生养民。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于是令魏征、虞世南、萧德言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编辑成书。它的内容是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节选而成,上始五帝、下迄晋代,撷取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内容,共五十卷,五十余万宇。 书成之后,魏征在序文中称之是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唐太宗读《群书治要》后,在《答魏征上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联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他认为此书广博而切要,特令缮写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他自己更是日日阅读,在总结阅读此书的感受时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可见,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其中所记载的治国之道,特别是关于国家盛衰的经验和规律,具有普遍的价值,因此也是历代为政者必读的经典 相对《资治通鉴》而言,这部更为广博切要的治世宝典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群书治要》一书至宋朝初年就已经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幸运的是,《群书治要》一书被遣唐使带到了日本,从此它不仅成为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从政的;隹则,更成了日本人学习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公元13世纪,《群书治要》在日本被发现。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因此得以传世。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此书虽得以重返中国,但是由于之后的战乱频繁,很少有人深入研学。幸有通达并以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当代大德在讲座中屡次谈及此书,才使得这一部治世宝典重为世人所关注。 《群书治要》作为一部资政巨著,其中既有明君治国的经验,也有昏庸败政的教训,既有忠良辅国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实录, 从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治国智慧,堪称治世宝典,是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治国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智慧的必读典籍。 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说:“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今日世界乱象纷呈,冲突不断,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方忽视了宗教教育,东方忽视了圣贤教育,因而人心堕落所致。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也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避免“异体移植”的弊端。特别是古圣先贤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经过历史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群书治要》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对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2001年2月25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为《(群书治要)考译》题了“古镜今鉴”四个字,勉励领导干部和后人重视学习此书。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出访西班牙时,特别引用了《群书治要·昌言》中的一句古诗来激励西班牙的海外学子:“‘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坚定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从中可见温家宝总理对这一治世经典的熟悉。 领导干部从深入研读《群书治要》开始读点历史,了解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可以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鉴于《群书治要》一书内容丰富,原文是文言文,对于现代日理万机的领导干部而言,很难深入把握其中的精髓。因此,本书作者在熟读《群书治要》的基础上,介绍了《群书治要》的编撰、流传历史、系统梳理了《群书治要》中的治国理念,并将其概括为天道、德治、仁义、礼治、乐治、教育、用人、治政、民本、经济、外交军事、纳谏、吏治、抗灾、因果、女德、忧患等十八个方面,并指出了学习《群书治要》的正确态度。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和广泛传播,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对于理解《群书治要》的精髓、汲取中华圣贤教育的经验、培养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概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由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撰的。该书辑录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撷取了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种,共50余万言。书成,诚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对今人而言,此书虽为治国理政而编,但其中的思想对于领导干部如何为政、企业家如何治企,乃至个人如何修身齐家,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群书治要》所体现出的古圣先王的治国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化解世界冲突,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在阅读《群书治要》后,深感此书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至宝。然而,《群书治要》五十万文言,对繁忙的现代人来说,非一日之功可以得览此书要旨。为此,作者以一年多来学习此书的心得,将该书主要思想进行了整理归纳,虽不能尽揽全书的精华,但对于快速领会此书的主旨,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愿我们能以诚敬之心体会古人之存心,愿先王之道惠泽天下,寰宇太平,天下大同。
作者简介
萧祥剑,湖南省城步县人,兰陵萧氏后裔,从事出版工作十余年,于近年接触传统文化,深受其益。2010年读到《群书治要》,先后承担《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的出版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认识《群书治要》
第二章
效法天道、天人和一:《群书治要》的天道思想
第三章 修身为本、为政以德:《群书治要》的德治思想
第四章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群书治要》的仁义思想
第五章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群书治要》的礼治思想
第六章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群书治要》的乐治思想
第七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群书治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任人唯贤、去邪远佞:《群书治要》的用人思想
第九章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群书治要》的治政思想
第十章 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群书治要》的民本思想
第十一章 重本轻末、去奢崇俭:《群书治要》的经济思想
第十二章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群书治要》的军事外交思想
第十三章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群书治要》的纳谏思想
第十四章 考功按绩、励精图治:《群书治要》的吏治思想
第十五章 勤修政事、以德化灾:《群书治要》的抗灾思想
第十六章 崇善即昌、从恶必报:《群书治要》的因果思想
第十七章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群书治要》的女德思想
第十八章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群书治要》的忧患思想
第十九章 如何学习和落实《群书治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十八学士”在唐初的贡献,主要有如上三点,而这三点正是唐太宗立国、治国之根本。可以说,“十八学士”是唐太宗平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重要助手。故柳冕《与权侍郎书》说:“昔唐虞之盛也,十六族而已;周之兴也,十贤而已;汉之王也,三杰而已;太宗之盛也,十八学士而已。岂多乎哉?”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具备道德学问和文韬武略的臣子,所以才成就了“贞观之治”。 在《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大量关于用人的内容,不仅有用人的原则,也有识人的方法,尤其强调治国用人_定要任用贤能,勇于去除奸佞之人。从多个角度说明了用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读《群书治要》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魏徵在病危时写给太宗的谏言遗稿中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在《群书治要》中,将用人视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群书治要·典语》里面讲到:“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义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 意思是: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只要贤能之人做官,则治理之道清明;奸诈谄媚之人参与政事,则灾祸、叛乱发生。所以,一个国家是兴盛还是衰亡,核心在于举用什么样的人才。任用贤能,国家就会兴盛;任用奸佞之人,就会衰亡。 在《群书治要·毛诗》中也说道:“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意思是:能够选拔任用贤才,是周室中兴的根本原因。 在《群书治要·汉书》中,进一步作出了“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的论断。说明,任用贤者国家必治,任用不贤者国家必乱,这是必然的道理。 孔老夫子更是告诉我们“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一治国的至理。意思是:人是制度得以实施的关键,制度虽好,没有人就不能得以实施。 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讲到: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意思是:哀公向孔子请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施政的方针,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不在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魏徵《群书治要序》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书治要校正序》 古镜今鉴。 ——习仲勋《群书治要》题词 《群书治要》,唐太宗下令编的。这是世法里头最精华的东西,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你怎样管理你的企业、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这个材料太丰富了。 ——一位当代大德对《群书治要》的评价
编辑推荐
《心得》是古圣先王治国理政之精要,奠定大唐盛世之治国宝典,是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编辑 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编撰。
名人推荐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魏徵《群书治要序》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本)林信敬《群书治要校正序》 古镜今鉴。 ——习仲勋《群书治要》题词 《群书治要》,唐太宗下令编的。这是世法里头最精华的东西,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你怎样管理你的企业、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这个材料太丰富了。 ——一位当代大德对《群书治要》的评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