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谈正衡 页数:294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 。 而口味,总是属于私人的,每个人在味觉方面都有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表述 。有时,味觉的乡愁,更有着切肤的深刻 。 一般说来,生长于水软风轻的江南,我们的舌头总是柔软的,青花汤碗里喝尽前代好多辈子的味道……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获得一种美食之外的品味和思想 。 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雅俗共赏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家厨与食府,会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观,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 。 其实,吃什么,喝什么,聊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味觉能透露一种心情,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 。 由此而引发的体悟和思绪,或许比我们的人生路更绵延和深远 。
内容概要
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雅俗共赏成了一种趋势。家厨与食府,会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观,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其实,吃什么,喝什么,聊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味觉能透露一种心情。
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好看,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作者简介
报人谈正衡,出生于长江边,讨生活于长江边,行过船,捕过鱼,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当过古镇上文化班头,做过县委机关干部,随性散漫而无党无派,行年五十有五,做记者、编辑二十春秋,幸得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皆有专集施施然问世,亦曾多获新闻奖项,现为某“江”字号晚报专副刊业务总监。本是江南饕餮客,浮生为吃不为诗,缘于江南,耽于口腹,说点油盐酱醋的家事,写点口舌上的风花雪月和烟云往事,只为心情,而非谋食。
书籍目录
一、 还有江南风物否?春馔妙鱼是江刀
二、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
三、既饱口福又饱眼福的“冷水鱼”
四、辣批长江小杂鱼
五、到桃花潭触摸李白的意兴
六、竹鼠弄出的动静
七、四月芳菲,我为卿狂
八 、 蕾丝网裙的奢华妖艳
九、桃花有泪凝成胶
十、对于野兔的激情关注
十一、鲢子头,鲲子尾
十二、没事就到江边劈口味
十三、还在同我们口舌周旋的野生江鮰
十四、长江魤鱼的身份确认
十五、芳菲氤氲餐秀色
十六、那些酸甜酸甜的桑果子
十七、辣椒的快意演绎
十八、梅雨落苏栀子肥
十九、金黄的南瓜花,嫩绿的南瓜头
二十、麦和豆瓣,在六月里的升华
二十一、几处清池小区景,茨菰叶底戏鱼回
二十二、“生是阳间一刀菜”
二十三、美味背后是传奇
二十四、此鹅非彼鹅
二十五、野鸭子不是神马浮云
二十六、在清香的绮梦里暗自销魂
二十七、伊人如莲水一方
二十八、金风玉露一相逢
二十九、大煮干丝的阔绰风范
三十、只缘感君一回顾
三十一、“狮子头”——一种即食的快意
三十二、鲈复鲈兮何相欺
三十三、口福与幸福原来如此接近
三十四、谁家红袖凭江楼
三十五、那些糖啊,甜到了忧伤
三十六、昨夜灯火昨夜风
三十八、别让麻雀们散了伙
三十九、与蛇之欢,玩不转的口舌
四十、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
四十一、闻出了一品锅里的经典味
四十二、石斑鱼,一个美丽的误会
四十三、石耳,既有精彩又有忽悠
四十四、我的徽州,我的馃
四十五、口舌对“中和汤”的围观
四十六、相约“腊八豆腐”,不见不散
四十七、香榧,个性张扬的范儿
四十八、“鞭”的是娱乐精神
四十九、这蛹不是那幺蛾子
五十、青藤缠树的那些纠葛事
五十一、 把夏天煲在粥里
五十二、蒸饭包油条年代
五十三、清淡素雅,提升味蕾的新高度
五十四、米面应犹在,疑是故人来
五十五、黄心菜PK“春不老”
五十六、洗过锅澡再开宴
五十七、识得此中幽兰香
五十八、乡野上的甜润
章节摘录
三 既饱口福又饱眼福的“冷水鱼” 行走在徽山深处的一些村落,常能看到一方方养鱼的水池,或在村口,或在人家屋子旁,还有在高墙院落内,皆巧借地势,利用落差,适当筑碣。水池大小不一,大的有二三十个平方米,小的仅比一张床大不了多少,四周青石砌岸,有的还用树枝和草帘遮盖,旁植葡萄藤架,水清见底。群鱼往来游动,似与游者相乐,映着天光云影,更显宁静、从容、悠闲与淡定。 听人说,这些池中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冷水鱼”。 池中的水,下连泉眼,或外通山溪。因为山高岭峻,水温特别低,尤显清冽。徽州人最是善于利用环境,借用景观,连养鱼也是如此,既可饱口福又可饱眼福。你看那些池子里,通常是一二十条草鱼配上三五条红鲤,犹似锦上添花,更有一大群幽灵一样的小鱼如影相随。其实这样搭配是有道理的,草鱼进食量大,每天要吞下一大堆割来的青草,然后拉下好多像鹅屎一样的暗绿色粪便,这些粪便漂浮在水面上,营养了水蚤,水蚤正好又成了红鲤和小鱼的食物。那些鱼甚是有趣,高度团结,巴掌大的地方,游动时一律结队,忽东忽西,同来同去,没有一个思想异端唱反调的。 那一次,我们先上浙岭山脉,但见岗峦相接,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苍苍莽莽,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上八里下七里”的山路,走了两个小时,到岭脚的时候,我们纷纷跑到溪流中泡脚,好爽!只是时已近午,腹中饥肠辘辘,便打电话给休宁县城的一个朋友。电话那头让我们就近去梓坞村吃“冷水鱼”,并详细告知了行径和一个业已联系好的店名。梓坞村有“梓里八景”:弓月凝祥、文笔凌云、独石成虹、钟山夕照、湖岳钟灵、屏山耸翠、中流邛石、古庙钟声,村中的宋氏宗祠更是值得一看……结果,却歪打正着摸进了相距不算太远的徐源村。徐源村不大,挂在沂源河的尽头,狭狭的、弯弯的,似一长龙,绵延一里有余,左右有两座高山相夹,一座是浙岭,一座是高湖山。前者是春秋时“吴楚分源”之地,海拔近千米;后者是历代藏经讲学的圣地,曾有白云古刹和高湖书院,海拔1100多米。 走进徐源村,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人说青山孕秀水,水赐予了徐源村娟秀与清灵,水从山涧石罅泠泠淙淙流来,一路浅吟低唱,在村中似玉带飘逸而过……两岸人家粉墙黛瓦,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屋宇相连,错落有致。村口有数十棵樟树、枫树擎天而立,青石板路边及人家苔痕斑驳的院墙外有不少鱼池,每一个池子里都有大阵的鱼在淡定地游弋浮沉。有的鱼池甚至在村外很远的石径下,水面漂着刚撒下的青草,却无人看守,可见此地民风之淳朴。反正我们是奔“冷水鱼”而来的,且不管梓坞村还是徐源村,只要有“冷水鱼”就偏不了主题。选了一家,讲好价钱,用网兜捞就是了。听说顺着外我们刚来的那条古道再往上走,翻过山,那边就是婺源虹关、沱川等地,山顶有一座庙,有一对夫妇在守着。下去不远,有个村子,叫什么“溪”,因为地处更高,晴天里只有半天日照,那里的鱼更好吃。 其实冷泉养鱼,几乎是这皖赣边界一带所有村子的主打产业,随着这些年旅游的繁盛,价格也是不断攀高。尽管如此,专门赶来吃“冷水鱼”的人,还是趋之若鹜。我们吃饭的那家店老板告诉我们说,该村泉水养鱼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村里原来有很多几十斤重的大鱼,一条鱼就是一千多元,现在少了,都被外地人买去了。山那边一个村子,有人养了两条四五十斤的草鱼,都是活了一大把年纪的长老级鱼。冷水鱼冷水里养,水温高过二十度就不能存活。这一带哪里都是“泉水养鱼第一村”,哪里都是名副其实的正宗。只是徐源村人更有牛气的资本,他们的“冷水鱼”上过两次中央电视台! 往婺源那边去,“冷水鱼”通常指的就是荷包红鲤鱼;而在浙岭这一边,“冷水鱼”就是养在池子里的草鱼,绝无一点含糊。我们捞的那条鱼算是大号的,二斤四两重,一百三十多元,感觉那鱼的脊背特别黑。看着这乌黑的鱼背,我们就放心了,因为来之前休宁的朋友特意关照过我们,说现在正宗“冷水鱼”已不多了,大都是“洗澡鱼”。什么是“洗澡鱼”呢?就是从山外买来草鱼放到自己家池子里,养上一年半载,就可以顶替“冷水鱼”卖出。但这种“洗澡鱼”短期内却无法使脊背变深黑,如果被你看破挑明了,店主通常在价码上会让你一大截。一两个时辰后,我们的“冷水鱼”端上了桌。吃起来,有胶状黏嘴的感觉,不但无普通鱼塘养殖鱼的那种泥腥味,且隐约有袅袅清香……鱼肉细腻腴嫩,恍惚如在西湖边吃的糖醋鱼。据说山区泉水多含矿物质,是造成鱼脊变成乌黑的原因,正宗的“冷水鱼”烹饪出来,鱼肉也应是黑色,为大补之品。用筷子拨拨面前的鱼肉,果然颜色黝黑光润。当地人红烧鱼还是拿手的,显然吸收了外地手法,醋放得重。关键吃的是个新鲜,从鱼池里现捞现烧,第一时间吃进嘴,特别爽嫩溜口。 徽州深山里的“冷水鱼”,南宋时就有人在养了。看过央视介绍,知道“冷水鱼”因终年少见阳光,生活在冷幽的水中,生长极慢,五六年才能长到二三斤重。你想想,一条四五十斤重的鱼,那不是比人还活得久远?而且一直是活在方寸水域里,一路走过来该留下多少故事啊……过去习俗,吃“冷水鱼”只有到秋天,每年中秋节起塘,或送亲朋好友,或孝敬父母长辈。 一直觉得,一种美味就像一朵花,开在那里,虽然美丽娇艳,但唯有遇见和品尝到,花色方能生动起来。 四辣批长江小杂鱼 住在长江边,嘴巴可以很享受,因为能在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的江鱼。在江边散步的时候,常直接到渔船上买鱼,不仅美味新鲜,还超便宜。我常买的是一些长江小杂鱼,小杂鱼烧得好,最容易吊出江鱼的至真滋味。 小杂鱼,顾名思义就是“小”和“杂”,也喊成小糙鱼、猫鱼,是一个数量众多的草根阶层,有鳑鲏子、小昂丁、小鳜鱼、小麻条和追着船行走的餐条子,甚至还混入几只虾子和钻来钻去的刀鳅……有一种指头般粗细的小鱼,渔民称为“肉滚子”,细嫩饱满,刺少且软,肉却硬朗,味道不一般。一盆烧好的小杂鱼,成员多、品种杂,各有各的味道,吃一盆鱼即吃到不同的味道,这就是长江小杂鱼的特色。 很早的时候,长江里有种小鱼叫鳑鲚,比小手指还短一点,形似鳑鲏,细鳞光洁,通体透明,活鱼即可透视肚中内脏。此鱼虽离水即死,却是鱼中上品,腴嫩至极,连头嚼咽,可不必吐刺,味道是没说的。春末夏初时,它们溯流而上,游进内河水草丰茂的浅水里,产完卵再回到长江生活。秋天的傍晚,如果你在风平浪静的江边看到水面上细浪粼粼,像在下毛毛雨,那就是鳑鲚鱼成群结阵到近岸浅水区觅食了。 那时,长江里的小杂鱼多如牛毛,人们戏称:捧一捧江水,手心就有一条小鱼。淘米洗菜时,常能用篮子兜到许多火柴棒那么长的小鱼秧子。春夏季节的水草丛里,谈情说爱的鱼打起水花啪啪响,将水面弄得波光闪烁。江边有很多搬小罾网的,这种小罾网只有四五米见方,用两根交叉细竹竿对角绷起,一根绳子直接拴在网架上,守株待兔似的等上一会儿,用力拉起绳子,罾网就出水。 ……
编辑推荐
1、 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故乡的味道》之后的最经典的美食散文。 2、 给你一个令人口舌生津、食指大动的江南。 3、充满野趣和回忆的老小吃、老味道中,可以勾起现代人的馋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