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高致庸 主编 页数:958
Tag标签:无
前言
探究世变的真实 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历史有4000余年,从那时起,来来去去的中国人少说也有50亿,这么多的人口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按照一种大致相同的文化方式生活,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愧于我们悠久的文化,我们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并非历史悠久的国家就是历史学的大国,比如,印度同为历史悠久的古国,但却没有像样的史书,以至于今天印度人要编写古代印度的历史,要到中国来寻找材料。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有不少有关天竺(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中国历代重视史料的积累。中国人做事强调人为的努力,所以重视言行的记录。春秋时期,诸侯身边就有专门记录其言行的官员,称为史,或者史官,他们的记录也称为史,或者史书。发展到后世,中央政府有专门的国史编修部门,每个王朝都要为前代作断代史。地方上也注意编修地方志(一种历史地理著作,记载各地的地理物产、风俗民生和贤人轶事)。至于各种稗官野史,更是不胜枚举。 之所以说中国是历史大国,不仅在于史书汗牛充栋,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眼光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至公卿,下到黎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本都是纪传体的史书,其中后三本是断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辑录了所有从春秋到五代十国的大事)是必读书籍。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不识字,但“三国”的故事、戏剧,每个茶馆里都讲,每个戏院里都演,没有谁没听过,没有谁没看过。人们的言谈举止,经常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要像关羽一样讲义气,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 绵延长久的历史意识塑造了国人的性格。因为有史为鉴,国人做事多三思而行,讲究做事有来历,凡事须谨慎。对于人生的价值,也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要求建功立业,为家庭争得荣耀,在具体的时空中完善自己。因而,“务实”堪称国人的基本性格。 人们关心历史,解读过去发生的事情,多是为了以史为鉴。这样做事较有理性,可以防止犯错,以免因头脑发昏害人又害己。在历史上,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反复上演,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那我们就要照着做得好的人去做。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历史可以作为警戒,告诉人们哪些是不能做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王爷,得到皇帝哥哥的信任,威权自用,结果哥哥不再容忍。软禁了他。他这才得空读些史书,发现在前朝已经发生不少类似的事情。他叹息说:“如果我早些读史书,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人生是一场博弈,如果参与者不清楚博弈的可能结局,就贸然下赌注,经常有灾难发生。历史记录了博弈的答案,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参与这场博弈。 学历史有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成功。历史专门研究具体的时空,因此对生活的复杂性体会极深。翻翻历史书籍,总会有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各种事件千变万化,难以捉摸,虽然确实有些模式可供辨认分析,但是事件都会有些差别。历史事件就像树叶,没有哪两片是完全相同的。在把握一般规律和掌握具体历史事件之间,传统史学强调掌握具体历史事件,即使要深入到一般规律的层次,也要求先掌握历史事件。这和传统史学重视实践有关,我们从历史里学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人们做事必须把握具体历史时机,研究具体事件的历史条件。即使一件事情值得做,也要选准时机。看似相同的事情,因为具体条件不同,其结果也会大不相同。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见机行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悠久的历史既是遗产,同时也是束缚,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历史。历史远比“以史为鉴(鉴就是镜子的意思)”要复杂得多。过去人们重视像镜子一样去复制历史,因此重视继承胜过改革,而当今是个转变改革的年代,这是一切事务的前提,或者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在这个大前提的规定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进行改革。以今日的实践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政治体制作出了巨大的调整,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局势,各种新政策层出不穷。政策都有适用周期,一旦它蕴涵的能量释放完毕,这项政策就不适用了,需要改进。如果不加以改进,社会就会弊病丛生。所以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自己解读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能为你所用。
内容概要
本书脉络清晰,以历史批判精神,描绘和评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到内忧外患的清末时期的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鲜明的态度。
本书上下五千年,纵横万千里,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反思传统的态度,勇气和精神,是一部使人感时忧国、探究世变的著作。它呈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竭力使读者看清中国古代人的生存状态、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以1230幅精美图片,抓住中国政治文化最本质的部分,再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状态,使读者从中看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励精图治的精神,帮助人们思考面对历史时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收藏,也可供历史学家参考。
作者简介
高致庸,历史学者,酷爱中国历史文化,曾精读《二十四史》并存有读书笔记。后将读书笔记整理加工,并配以精美的插图,所以有了这套《全彩中国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空中鸟瞰图
河流?湖泊
山川
天南地北
古都名城
民族融合
第二章
神话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序幕
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第三章
三代之治——上古的盛世
子承父位立商朝
商汤灭夏
商的强大与衰亡
分而治之的周朝
第四章
“春秋时代”之封国并起——长期战乱的开端
第五章
春秋争霸——烽火中的霸主
第六章
“春秋时代”——鹿死谁手未可知
第七章
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天才辈出的时代
第八章
七雄傲世——战国林立的年代
第九章
秦的统一与衰亡——昙花一现的统一
第十章
西汉的内政外交——大唐盛世,远播西域
第十一章
王莽篡汉与东汉兴亡——走向衰落的汉朝
第十二章
三分归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十三章
“大分裂”之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枭雄
第十四章
“大分裂”之南北并立——南北分立的中国
第十五章
隋朝的一统——大分裂时代的结束
第十六章
李唐代隋与初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昌盛
第十七章
兴也中唐,败也中唐——成败系一身
第十八章
唐朝的覆灭——盛世中衰
第十九章
“小分裂”与宋的统一——小分裂,大一统
第二十章
并立的辽宋夏金——力量不均的对峙
第二十一章
蒙古的征服——驰骋天下的民族
第二十二章
朱明王朝——走向封闭的朝代
第二十三章
无可挽回的明朝败运——末路上的王朝
第二十四章
明亡清兴的年代——满族入主中原
第二十五章
清初的盛世与黑暗——难以持久的繁荣
第二十六章
内忧外患的清末——风雨飘摇的年代
章节摘录
插图: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是计,下令猛攻秦军,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千米。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突然出击切断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邻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人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赢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投降后的赵军,结局是悲惨的。秦军大将白起将这40万俘虏一夜间坑杀,血流成河,只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长平战役4年后(公元前256年),韩国、赵国发动伊阙合纵攻秦之战,西周国也参加了。战争最后失败。秦国随后灭了西周国。公元前249年,秦国又攻灭了东周国。立国近900年的大周王朝,就此从历史上消失了。
编辑推荐
一图胜千言。 1230幅精美图片,抓住5000年中国史最精彩部分;80万文字,这是最简练、最好读的中国通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