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莲花处处开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星云大师 南怀瑾 等著  页数:368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全部般若的精义都存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本书汇集了近现代九位大师的《心经》讲义,全面、细致、透彻地对《心经》进行讲解。本书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将九位大师的讲义汇集一册,各家对照、前后参悟,旨在帮助现代人更为便捷、轻松、透彻地了解《心经》、领悟《心经》,并由此解疑去惑,达到工作、生活中的圆满境界。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二千万言,于大陆出版的有《佛光菜根谭》、《释迦牟尼佛传》、《佛学教科书》、《往事百语》、《金刚经讲话

书籍目录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讲解 般若般若处处在——星云大师讲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讲解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讲解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南怀瑾讲解 般若门里智慧歌——弘一法师讲解 如来藏心于《心经》——圆瑛法师讲解 愿解如来真实义——太虚法师讲解 佛在灵山莫远求——王骧陆居士讲解

章节摘录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通前与通后之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在阿含经典中,佛陀对存在现象进行透视,指出其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当然也谈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才在阿含基础上将空的内涵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通常,经典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而《心经》却与其他经典不同,仅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关于这个问题,当代佛学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作了说明。印老认为,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18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释经题:人生的大智慧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要了解经题蕴涵的深意。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两种方式,音译多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玄奘三藏在译经时,就制订有“五不翻”的规则:(一)尊重不翻;(二)顺古不翻;(三)多义不翻;(四)秘密不翻;(五)此方所无不翻。“般若”既属于第一种类型,以尊重故不翻。另一方面,汉语中也缺乏与“般若”内涵相应的词汇,故采用音译。由于般若是梵语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般若对于生命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般若智慧,人们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迷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一、认识上的迷惑凡夫因无明所扰,总是陷入各种迷惑状态中,既不能透彻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吗?这个问题听来似乎令人费解,事实却是如此。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问题。我们以为,“我”就是我。那么,究竟是以身体为“我”,还是以思维为“我”呢?倘若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体之时,“我”在何处?倘若以思维为“我”,思维乃经验及概念的积累延续,并无独立自性可言。足见,这个问题远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回答。所以,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对人生作过一番形象的比喻:人生有如过桥,而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布满云雾,人们就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以佛教观点来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我们死亡时,也只是这期生命的终点,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结束。事实上,生命还会生生不已地延续下去。在漫长的生命洪流中,今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因此,我们在着眼于现世生存的同时,更应追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答案,这也是每个人必须解决的切身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那么,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存在命运,它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由什么力量推动?对于这些问题,世人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有人不信命运的存在,以为生命发展没有既定规律可寻;有人深信命运规律,认为冥冥之中确实存在支配我们的力量。此外,有人认为命运不可改变,认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来自神灵;有人认为命运可以改变,认为改造命运的机会在于自身;等等。那么,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从某些现象来看,世间万物似乎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收获来自播种,成功来自努力。但从某些现象来看,生活中又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人作恶多端,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却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多数人认可一生论,不信因果报应。而世间各种宗教大多认可因果报应的观点。那么,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吗?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也是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生存在这个世间,许多人并不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一代又一代,人们重复着几乎相同的生活模式,却很少去思考这种生活能否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怎样才能开发生命的最大价值?这就必须知道: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佛经中,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为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什么是欲?欲,就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由身心产生的欲望,又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佛经中,将之简单归纳为“五欲”,分别是色、声、香、味、触。色欲,是眼睛希望看见亮丽的颜色;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悦耳的声音;香欲,是鼻子希望闻到芬芳的气息;味欲,是舌头希望品尝可口的美味;触欲,是身体希望接触舒适的环境。在佛经中,“五欲”有时会另有所指,分别指财、色、名、食、睡。财欲,是对金钱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追逐五欲的过程中延续。当上述欲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暂时的快乐。因而,通常所说的人生幸福,无非是指欲望的满足。但欲望又是不稳定的。人类欲望虽与物质条件有关,但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满足,并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从整体来说,往往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提升,所谓水涨船高。对古人来说,丰衣足食就能知足常乐;而对今天的人来说,衣食无忧已很难使人满足,更难使人因此产生幸福感。随着物质的繁荣,欲望也在随之膨胀,而且是无止境地膨胀,这使人们永远处在无休止的追逐中。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一)占有。人们被欲望驱使,总想不断占有。当温饱尚未解决时,人们只求吃饱穿暖,有个遮风避雨的住处。一旦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很快就不会满足,进而希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洗衣机代劳;走路太疲劳,最好有私家车代步;工作之余闲得无聊,应该有个电视消遣娱乐;外出旅游固然潇洒,还要有架摄像机随时记录。要求越多,需要添置的东西就越多,为此耗费的钱财也就越多。但钱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相应的,我们就得赚钱,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拼命工作,忙碌不休。有了物质财富之后,人们又会向往名誉地位。总之,别人拥有的,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欲望,常常使我们一生都在不断追逐、占有的循环中度过。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很快接踵而至。被欲望支配的人,往往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忙于追逐尚未属于自己的一切。却很少考量,那一切究竟是不是人生的真正需求。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对财富充满欲望的人,即使有了百万家产,还会继续想着千万、亿万。由于我们永远把目标向前推进,怎么可能有知足的时候?因而,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觉幸福。(二)比较。生活在现实社会,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于是乎,就会相互攀比。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夏利,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千元一桌,我得吃万元一顿,比你豪华;你穿新款时装,我得穿国际名牌,比你时髦;你的电脑是386,我得买486,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市长,比你官大。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总在期待出人头地,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感受幸福。但是,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不停地跟着跑,也难以长处潮流之先。比如电脑,开始时286都难得一见,都觉得非常先进。短短几年,386、486就显得过时了,因为586已闪亮登场。不过,就算换了最新型号又如何呢?要不了多久,又会落伍,又会过时。20年前,谁家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们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普及后,需要拥有摩托车才会感到幸福。待摩托车普及后,则需要拥有私家车才会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推陈出新,处于比较中的人,虽然总在追求幸福,总在为达到某个目标努力,却难有满足之时。即使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暂时感到满足,也很快会被新的比较驱使,继续奔忙不休。(三)竞争。以比较的心态生活,必然导致竞争。在家庭中,兄妹间为博得父母宠爱而竞争;在学校内,同学间为成绩高低而竞争;在市场中,同行们为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们为学术地位、作品影响而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则会因国土、资源的占有而竞争。人类社会,难道也要像自然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难道相互拼搏,乃至你死我活的争斗,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在竞争中,多少人活得疲惫不堪,多少人过得不堪重负。欲望,使人们不断向外攀缘,并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迷失自我。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静坐后在林中漫步。这时,一群年轻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询问,是否看见几个女孩从这边经过?佛陀问其缘由,年轻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清早起来时却发现她们已逃之夭夭,并卷走了他们的全部钱财。佛陀反问道:那么,是寻找女子和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们自己更重要呢?其实,现代人多数和故事中的年轻人很相似。在一味向外追逐时,却很少关注自己,更不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今,几乎全社会都在疯狂地赚钱,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与经济挂钩的书籍特别畅销,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爆满。文化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社会上,各种生财之道五花八门。多少人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随着经济发展,无数消费机会被创造出来,以此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意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夜总会等等。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纵情享乐,在一刻不停的忙碌中,彻底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繁荣了,社会道德却每况愈下。对欲望的过度追逐,必将导致痛苦的结果。正如《阿毗达摩俱舍论•分别界品》所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颂告诉我们:沉溺于欲望中的人,总在不断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会沮丧失落,有如被利箭射中那样痛苦难当。佛教中,将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称为求不得苦,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合为“八苦”,是对人生一切痛苦的简要归纳。《中阿含经•苦阴经》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曰:“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若有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记述了追求财富和失去财富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这些因争夺财富而导致的纠纷,从古到今不曾停止。不仅社会上彼此争斗,即使在朝暮相处的家庭中,在血脉相连的亲人间,也时常会因财产而造成各种纠纷,或是夫妻反目,或是父子敌对,或是兄弟失和,或是亲族离散。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世人因欲望而彼此争斗,永无休止。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当年,德国法西斯席卷欧洲,日本侵略者危害亚洲,及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其始作俑者,也是欲望导致的霸权扩张。在武器落后的古代社会,战争通常只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灾难。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倘若某些大国无法遏制自身的扩张欲,人类就会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人类若想解决由认识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心经》曰:“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汉译为度,即到彼岸之义。所谓度,就是度过烦恼,度过生死瀑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到彼岸,并非东方琉璃世界,亦非西方极乐世界,恰恰是我们所在的现实人间。假如我们被无明所惑,就是烦恼、痛苦的此岸,就是彷徨、苦闷的此岸,就是空虚、不安的此岸。一旦开发般若智慧,正见诸法实相,如法起修,如理而行,就会抵达安乐、祥和的彼岸,抵达解脱、自在的彼岸。所以说,般若正是将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的舟航。释正文解脱痛苦的原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有情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当我们说到离苦得乐时,却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方能有乐。类似论调,乍听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推敲,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应该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事实上,痛苦来临时,我们本能地就会逃避。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一切行为,始终是在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很少有人刻意追求痛苦,即使有,也不是以追求痛苦为目的。而是将之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试图追求更大的快乐。比如自虐,仔细考量的话,也往往是因为心灵痛苦过于沉重,为转移痛苦,始有对肉体的自虐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虐也是为了缓解心灵痛苦,而非有意制造痛苦。至于那些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丰富多彩的观点,也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想象。一旦痛苦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会避之唯恐不及,都会想方设法地避苦趋乐。由此可见,解脱痛苦不仅是佛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间法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脱人生痛苦呢?佛法认为,首先要对苦有全面认识。唯有了解苦,方能对症下药。说到苦,大体可分为身苦与心苦两种。所谓身苦,即色身之苦,一般来说,感觉大致相同。比如在严冬酷暑中,人们都会被寒冷和炎热折磨;处于病痛或被火烧刀斩时,都会感到疼痛难耐,不堪忍受。至于心苦,则是由内在烦恼引起的痛苦,其表现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例如同观一轮明月,有人觉得清凉安然,有人却会黯然神伤;同游一处风景,有人觉得心旷神怡,有人却会悲从中来。此外,佛教还将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苦苦,是切实感受到的痛苦。即使佛陀不曾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如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此外,还有内因和外境共同造成的痛苦。如亲人天各一方,为爱别离苦;所求不能如愿,为求不得苦;怨家狭路相逢,为怨憎会苦;身心不得平衡,为五蕴炽盛苦。坏苦,则与苦苦相反,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感受。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是快乐感受,如何又属于苦呢?从佛法智慧来看,世间所有的快乐,同样是以痛苦为本质。当我们饥饿时,吃饱会觉得快乐,如果继续不断地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当身体变脏了,洗澡会觉得快乐,如果没完没了地在水中泡着,还会觉得快乐吗?当心情郁闷时,看看电视会觉得快乐,但不分昼夜地看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快乐,只是某种欲望满足后,痛苦暂时得到的缓解,心理暂时出现的平衡。如果吃饭、洗澡的本质是快乐的话,那么,无论吃多少、洗多久都应该是快乐的。而且,应该是越吃越快乐,越洗越快乐。事实不然,只要这种行为超过身体所需,快乐立即会转为痛苦。吃饭如此,洗澡如此,一切因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快乐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这种乐受能够变坏,所以,佛法将之称为“坏苦”。同时,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属于变化无常的情绪。我们贪著乐受和喜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恒常拥有,乐受伴随着苦受,喜受伴随着忧受,时时都处在变化、转换之中。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正是因为喜乐感受未除之故,仍不能避免火水风(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灾难,唯有到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行苦,是由迁流变化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此为自然规律。但世人不明真相,一味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爱情永恒、家庭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却不曾想过,其中又有哪一样,可以永恒不变?只要我们愿意观察,就会发现,再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坚固不坏,再健康的身体也不可能天长地久。由于自身认识与“行”的事实相违背,因而导致“行苦”。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积极地解脱苦。那么,什么又是离苦之道?世人往往将改善生存环境作为解决方法,以为经济繁荣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人类就能由此获得幸福。事实上,在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代的今天,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痛苦,并未比任何时代有所缓解,甚至还可能更多。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没能抓住问题核心。因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心灵,试图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除痛苦,只是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法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有情的痛苦现状,然后,由此寻找痛苦之源。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对存在具备正确认识。《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为集聚义。色蕴,便是色的总和,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等,统称为色。所谓色,此处相当于物质。对于物质现象,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因而,佛教以“色”代指物质。受,为领纳义,即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产生的情绪,包括苦、乐、忧、喜、舍等等。想,为取像义,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为之安立名称概念。行,为造作义,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精神现象。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世人对“有”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但摄全部佛法。 ——弘一法师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净空法师 《般若心经》讲的是每一个人最切身紧要的一部经,要认识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经》。般若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更自在的法门! ——星云大师 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  ——南怀瑾

编辑推荐

《心经》集佛学之精华,《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大师讲心经》成就《心经》之典藏。《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大师讲心经》是史上最权威、最准确的《心经》解读,史上最美观、最富珍藏价值的盒装读本!星云、南怀瑾等佛学一线大师亲自授权并亲自审读。最美观,并最富珍藏价值。精典盒装,精美彩图附册。千年精典,岁末巨献!

名人推荐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但摄全部佛法。——弘一法师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净空法师《般若心经》讲的是每一个人最切身紧要的一部经,要认识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经》。般若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更自在的法门!——星云大师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                                                                  ——南怀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般若莲花处处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3条)

 
 

  •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全部般若的精义都存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本书汇集了近现代九位大师的《心经》讲义,全面、细致、透彻地对《心经》进行讲解。本书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将九位大师的讲义汇集一册,各家对照、前后参悟,旨在帮助现代人更为便捷、轻松、透彻地了解《心经》、领悟《心经》,并由此解疑去惑,达到工作、生活中的圆满境界。
  •   《心经》集佛学之精华,《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大师讲心经》成就《心经》之典藏。《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大师讲心经》是史上最权威、最准确的《心经》解读,史上最美观、最富珍藏价值的盒装读本!星云、南怀瑾等佛学一线大师亲自授权并亲自审读。最美观,并最富珍藏价值。精典盒装,精美彩图附册。千年精典,岁末巨献!
  •   买来以后花了快3个礼拜才读完,无基础的人要耐心看完整本,体会颇深。<般若莲花处处开>给从未读过这么多位大师讲心经的我很大的启发。推荐济群法师、净空法师、圣一法师的诠释,如想修行般若法门,南怀瑾大师的圆通法门确实是佛理结合用功的入门精华。目前我懵懵懂懂只能看懂小部分,不求辩论佛法指天画地,但求自证吾心莲花清净!
  •   书本装帧精美、尺寸便于携带。附赠一本带注音插图的《心经诠释》,里面附赠各个译本的《心经》。《般若莲花处处开》则收录了星云大师、南怀瑾、弘一法师等著名法师对《心经》的讲解,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这本书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间万象纷纷扰扰,需要禅的宁静才能将我们从喧嚣中解救出来,抚平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然而生而为人,我们需要担负的责任很多,只能暂时躲避在禅语里,在佛法中获得无尽的勇气来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佛教给我们的,不是逃避,是睿智是担当是勇气。在九位大师中最喜欢的是弘一法师,他的原名为李叔同,曾到日本留学,在绘画,音乐,诗词等各方皆有很深的造诣。小时候,喜欢一首曲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大后才知道是弘一法师所作,他后来出家,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为众人指点迷津。“悲喜交集”是大师圆寂之前的绝笔,参透了,领悟了,所以既悲又喜。听弘一法师讲心经,拂去心中尘土。
  •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净空法师 《般若心经》讲的是每一个人最切身紧要的一部经,要认识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经》。般若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更自在的法门! ——星云大师 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
  •   般若莲花处处开(附心经释诠听佛学大师讲心经) ,这本书早就想买,看了觉得很好,值得买。
  •   般若莲花处处开——听佛学大师讲心经 帮同事买的,同事说很好。
  •   看各个佛学大师对心经的讲解、解读,获益匪浅,引人思考,就像书名一样“般若莲花处处开放”
  •   学习《心经》最好的读本,有南怀瑾、太虑法师、圆瑛法师、净空法师、弘一法师等九位大师对心经的权威解读。
  •   好多大师对般若心经的讲述,不过佛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参悟的,佛教知识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再接再厉,哈哈。。。
  •   很好的一本书,塑封包装很满意。 本书通过不同大师的讲解能很好的对心经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在看过后再诵心经,自己的体会会更深,理解也能更明亮,心境能平和自然。 随书附赠的书更是喜欢,精美的插图,在诵读之时可以让心境平和舒缓,装帧精美,爱不释手。这几天一直想放一本心经在包里随身携带,拿这本还真是舍不得(怕弄脏)~ 拿起此书,面带微笑,心中不由升起一句话——般若莲花处处开。
  •   在实体店买了一本自己看,觉得受益匪浅,然后订了几本送给朋友。
    平实、通俗的语言讲解心经,让平凡的人们也能够对佛的智慧有所了解——这是我认为这本书适合大多数人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它很容易被看懂,也很容易应用。
    看一看,每天睡前翻几页,一点一点强化到自己心里去,让自己的内心也能够般若莲花,处处开。
  •   其实,很多佛学中的箴言都与人生息息相关,大师带我解读心经,领略般若,我很喜欢,静心,禅定的感觉。书很好,我很喜欢,手捧墨香,是一种享受。
  •   帮助人们更为便捷、轻松、透彻地了解《心经》、领悟《心经》,并由此解疑去惑,达到工作、生活中圆满的境界。
  •   各位大师对心经的理解见解非常透彻。心,万法之门;经,心净之所。般若智慧随处可用,随处可取。烦躁时念几遍心经安抚最见效,人生无处不自在,心净自然凉!
  •   大师的般若智慧,能读到此书的为有缘人。附赠的心经小册子也很好。
  •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嘈杂社会中,现代人每天汲汲于争名逐利,养家糊口,忙忙碌碌中,我们已耗去了生命中多少美好的时光?我们如此匆匆,从不曾停下脚步歇息,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的我们,心中却是愈加的空虚。我们需要些精神食粮,需要些指引。
    所以我重拾了佛学经典。
    我并不是个佛教信徒,只是不可否认,心经中还是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细细探寻的。而这本书,众多佛学大师为我们解惑,让我们更理解心经中晦涩难懂的知识。值得细细推究。“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懂,这就是大师的水平,真高。内容就不用说了,心经,最精要的般若。
  •     佛教是科学,是方法论,心经是佛学的总纲。多位大师对心经的彻悟和开示,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有的通俗、深入浅出;有的引经据典、知识量大。总之,需要好好读、好好体会。是一剂治疗心灵的良药。
  •   本来《心经》就是一本很难理解的书,虽然只有短短几百个字,但却包含了整个佛学修证与理论的精华。又加上近代公认的几位大师的讲解。确实是太好了。
  •   几位佛学大师对心经做了各方位的诠释,很喜欢附送的心经,每一页的背面都有一幅彩色精美图画,看着很舒服,心静下来了
  •   心经浓缩了六百多卷大乘佛法精髓,听各位佛学大师讲解,受益匪浅。
  •   一本是九位大师讲解他们对心经的理解和感悟,一本是心经的原文和解释。看了《新西游记》后,对心经很感兴趣,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很好,值得推荐,值得收藏。
  •   九位大师讲解心经,看了受益匪浅,还附赠心经释诠。
  •   很不错的小集子,特别是那个黑色的讲般若波罗密心经的各种版本,很好。注释也对我很有帮助。值得收藏。强烈推荐
  •   心经是很多初学佛法的人们喜爱记诵的一篇经典。语言精练,集佛法大乘。心经开篇即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大智慧。但般若二字是不是仅仅就大智慧三个字能够表达,其实不尽然。 任何一种哲学,都需要我们去悟。若我们自觉不可悟得佛法之高深,便从书中求的也好。
  •   这本书集结了各位大师对《心经》的各家看法,尤其对于学习佛学的人大有裨益,值得一看!
  •   这个商品很好,听佛学大师讲心经,很受用!
  •   听佛学大师讲心经,学习佛法之道。
  •   一直没想看看大师们如何解读《心经》,书到了,很合我心意,特别是里面莲花的插画,很漂亮!
  •   多种译本的《心经》,多位大师的讲义。所赠《心经释诠》更是让人欢喜。
  •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早晚课都诵,看法师的讲解能帮助我们理解体悟,内容非常好。
  •   心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版本太精美了,国画的莲花, 考究的纸张,加上大师的解读。适合收藏。促销时买的。多买 可以送礼。
  •   写了诸位大师对佛学经典心经的认识和见解,很有价值
  •   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有缘人推荐这本心经解读。粗略看了下,内容讲解非常好。当精读,勤读。
  •   于莲花开处听佛学,甚好!对心经有更深的了解了
  •   这本有关《心经》注释的册子,很不错,里面集成了很多大师对心经的讲解。相当于一本佛学专题论文集了。
    读后对《心经》的理解加深了不少。
    册子的装订印刷也堪称完美!
  •   确实是好书!心经是般若经的精华,已经能背了,时时唱念,心情清净!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了很多遍,通过这本书可以真正理解 了解了。感谢感谢
  •   读这本书,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了更深的了解,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几位大师对于经典的解读,值得一读。另附的《心经释诠》里面图文并茂的介绍心经的多种译本。另:小开本的图书便于携带~
  •   般若心经,很全面的阐释,赞!
  •   曾经听说心经就像所有佛经的索引,或引子,或是精华所在。自己一直不是很明白。之前也看过冯宝瑛大师写的心经解读,自己领悟能力有限,也没能用心读完。
    这本书里不同的大师有不同的理解,希望能对自己有帮助。
  •   本书从横向以及纵向全面展示了心经的内涵 各位大师的讲解真是各有千秋 各有味道 如果只是想从佛教中寻找一种做人的心态 这将是不错的选择!
  •   终于知道了般若波罗蜜心经的真正含义
  •   现在的社会太过于浮躁,还是看看般若心经,净化一下心情吧
  •   里面是各种版本的般若心经,但佛法深奥,由于,我自己对佛经不懂,读起来比较困难
  •   超出我的期望,虽然书是小了一点,但内容很全,多位大师的讲解能加深理解和体味心经的内涵,强力推荐!!1
  •   我喜欢读心经,刚拿到书,那朵莲花很静心,翻开003页《心经》者何,竟然整体向右下方歪了一点,呵呵,我当是自己心歪了呢。也许,读大师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品出自己的心经。
  •   书的包装很精致,赠送的心经诠释小本,里面有很多莲花插画,很喜欢!对心经的内容解释简单明了,以前经常看,但现在才明白里面的许多含义,很有帮助。道理很简单,但人要真的想通看开很难,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导自己。
  •   不同大师讲心经,的确可以让我们对佛教多点不同视角的了解
  •   这本书的包装十分精美,有赠书更加方便的学习心经,只是书的字体太小了。看起来比较累,书里汇集了很多大师的讲解,不知道是节选还是全篇的?因为字体太小,到现在都没读完,也不是很理解内容,觉得有点难懂。但书是正品,作为礼物更好。
  •   有星云大师一起合力编写,再结合心经。更加由浅到深的境界去探讨。
  •   一共有二本书,还有精致的书套,黑色的心经释诠很典雅,左页是一幅幅画 ,右页是一句心经,几位大 师的注释 ,封底是心经全文 ,排版很有意境.白色的大师讲心经,深入浅出详细地讲解,很好地一套书 ,纸张厚实,印刷精良,价格也好,15.40元 ,非常喜欢.
  •   以前不太了解佛经,以为都很长很枯燥。但读了这本心经诠释,真的如饮甘露,一场清凉。书中有多位大师分别对心经做出了不同的讲解,很深刻,令人发醒。
  •   这本小小的书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看了第一篇,觉得大师们把心经结合佛教的理论解释的深入浅出 值得一看
  •   几位大师讲心经,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水平,净化人的心灵,值得一看。
  •   读诵心经多年,再来看心经讲记,机缘!特别喜欢附赠的权威彩图译本,彩图太美了!好书,推荐。
  •   各路得道大师讲解心经,非常的好。特别是原经文配有拼音,很方便。《心经》也是一首佛教歌曲,音韵十分出色。不管新手老手,此书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
  •   喜欢里面赠送的《心经诠释》,纸质很好,还有很多插图,每一句都有几位大师的诠释,很适合初入佛门的人了解心经。
  •   开本小巧而又全面,里面插图基本上都是莲花,里面还附赠了一本《心经释诠》,挺好的~很适合装在小包包里在公交或者等人的时候看
  •   大师们的精神世界无比强大,凡夫俗子望尘莫及,书中内容值得细细品位
    包装很精美,附赠的心经体积不大,便于随身携带
  •   是本好书,有目前最权威的专业人士解答心经。
    可以看看,但不要入迷啊。佛教是教你它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到底要怎么活,那还是要看你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吧
  •   几位大师都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心经,每个人都有所得
  •   一段时间内,对《心经》非常着迷,也许是诸事不顺的原因吧。但由于对佛学了解不深,不甚解其义,遂买此书,认识有很大进步。
  •   几位大师共同讲解心经,各有心得,各有见解
  •   多位大师对心经的多面传译,很好!
  •   心经字数最少,囊括的佛法却最宽广,看看大师如何理解心经,这本书值得仔细品读!
  •   一直喜欢心经,读过李叔同等人的讲解,看到有本汇总的,挺不错的,附赠的彩图本很便携,也很精美!赞一下!
  •   之前,又看心经,看来佛学,很安静,更淡薄,对压力的生活很是有指点!
  •   书的体积不大,印制精美,还附送心经原文,并带大师诠释的解译。
  •   目前流传的《心经》翻译以唐玄奘大师翻译的为主导,其实《心经》内容丰富,看看各位大师的解读,原来解释的版本有很多,而且不少更容易理解,慢慢读,慢慢读,每次的体会都不同,每次都能让人心情安静下来,还是安静。。。
  •   大师们讲解,还赠一本有不同版本的心经,版面设计也不错,很舒服,好书~
  •   这本需要对佛学有一定理解的,毕竟《心经》是上乘佛学的。
  •   各个大师各自的讲解,让我对心经有全面的理解.
  •   我是信仰佛教的,所以对《心经》很感兴趣,目前正在研读中……还没看完,但整体看来,书的质量很好,给人的感觉很好。希望能对想买这本书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   很值得阅读的好书。特别是随赠的《心经释诠》非常好,每句话都有漂亮的插图,及大师们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值得收藏。
  •   聆听大师讲心经,增进智慧!
  •   大师们讲心经,细细读来颇多收获。
  •   最近在读心经,想看看各位大师的讲解。
  •   里面有各个版本的心经,还有各个大师对心经的讲解,通俗易懂。
  •   不同大师讲解的《心经》合集,很珍贵
  •   想了解心经大意看看大师的开示吧
  •   一部心经,几个大师不同的诠释,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非常好
    书的包装也很不错,适合收藏一本
  •   非常喜欢的版本 尤其是夜颂心经 翻阅时候宛若莲花盛开 一缕心香
  •   今天收到书了,很喜欢白色书的封面,还没仔细阅读。附送的那本《心经释诠》超级棒,每翻开一页,左面的莲花图案立马就让浮躁之心沉静下来。我只是一个初学者,甚至连初学者都算不上。我会好好领会其意的。
  •   收入了几位著名高僧和居士对心经的解读,如沐春风,值得细读品位
  •   心经虽短,但是很深刻,聆听大师们的声音吧!
  •   制作精良,拿到手很舒服!和大师一起读心经!!!
  •   经常诵读心经,对人的身心都有益处,这本书对心经详细解读,让人了解心经,把我们带入一个纯净的世界。
  •   教了我很多 受益匪浅 容易理解 贴近生活的佛教心经 很好!!
  •   心经是佛教奥义的精粹,学习
  •   详细解释心经,第一位济群法师就讲得很好,准备买两本送朋友
  •   心经的全面名家解读,有深度有帮助!
  •   不错,里面对心经分析的很透彻,虽然不怎么懂佛经这些,不过看看了解一下也不错!很适合静下心来看一看!
  •   南大师的书,我购入多本,自己看,读给小孩听,有时有的事情得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心经我们应该好好解读!
  •   买了四本送朋友。很不错的一本书,外观设计很典雅,一本是各家讲解,一本是心经。
  •   学习心经非常好的读本,推荐。
  •   很美好的一套书,随书附赠心经释义,很适合去度假的时候一个人安静地读,一定能悟出些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