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王峰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王峰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曾国藩一生三变,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之气质,本是天生,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曾国藩的这种变,都是围绕着自己官场、人生的感悟和心得进行的,是他洞悉官场后的大彻大悟。曾国藩由最初入仕时的张扬变得谨慎,以至于到如履薄冰的地步;由最初的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这种变是他性格上的彻底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晚清王朝对他消除了戒心。 平心而论,曾国藩没有辜负晚清王朝给他的高官厚禄,每每在关键时刻,他都能挺身而出,对自己负责,对满清皇室负责,对全天下负责。不管是与太平天国作战,还是与捻军对阵,乃至于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都义无反顾,这也是他赢得满清统治者信赖的首要条件。 曾国藩是学者型封建官僚,为官同时不忘著述,时至今日,他的家书、日记、信札还广泛流传。百年以后,细细品读曾国藩的作品,还能体会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智慧的精华,这足以说明他的思想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实用的价值。 总之,曾国藩的思想谋略精华远不止这些,他的一生是一部全方位、多视角的成功学全书,值得后人品味。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做一等忠臣,成一番大事在封建社会,如果希望做一忠臣,或想成就一番大业,除了必须具备过人的学识、能力外,对君主的忠诚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官者不仅要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更要有良好的修养和恰当的处世态度,这些都是做忠臣、成大事的根本。1.少年立志,澄清天下2.目击时弊,直言进谏3.公忠体国,勤俭爱民4.公而忘私,有国无家5.息事宁人,苦撑大局6.为官四忌:昏庸、傲慢、贪鄙、狡诈7.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8.居官不败的三大铁律9.戒除官场的三种恶习第二篇 广交英才,提携后辈“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善于依靠众人的智慧完成事业,要善于交结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在自己未发迹时结交朋友,还必须善于发现人才,尤其是尚未飞黄腾达的潜在人才。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一呼百应、力挽狂澜,与他广交英才、提携后辈有直接的关系。1.结交贵人,择人而从2.选择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3.与贤人联姻,推进事业发展4.学习益友优点,举荐贤人入仕5.不遗余力,培养人才6.甄选人才,量才录用7.培养有为才俊,严惩害群之马8.推功让贤使事业发扬光大9.交友要交谏友10.交友贵专一,交友要交心11.谦恭忍让,别把朋友变敌人12.见贤思齐,赢得朋友第三篇 小心谨慎,得意不忘形……第四篇 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第五篇 敢于担大任、打硬仗第六篇 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第七篇 提倡西学,勤教子弟
章节摘录
版权页:3.公忠体国,勤俭爱民“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一家一国,克勤克俭都会兴旺富裕起来,而懒惰和追求享乐只会日见衰亡。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清王朝和封建君主忠心一片,生活上克勤克俭,为官清廉,勤于政务,堪称为政者的楷模。曾国藩有这样一种观点:天子处理政务不一定要亲力亲为,但大臣一定要勤勉清廉,即“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生勤廉,可谓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清、慎、勤”三个字自古被视为做官的准则。曾国藩也曾作了三字箴言以自勉。清字箴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箴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日“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曾国藩详细规定自己每天应该处理的事件,并常常在日记中反省、督促自己。其中一篇日记这样写道:近日公事不甚认真,人客颇多,志趣较前散漫,大约吏事、军事、饷事、文事,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凑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以后每日留心吏事,须从勤见僚属,多问外事下手;留心军事,须从教训将领,屡阅操练下手;留心饷事,须从慎择卡员,比较人数下手;留心文事,须从恬吟声调,广征古训下手。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意,灯后于文事加意,以一缕精心运用于幽微之境,纵不日进,或可免于退乎。每日应办之事,积阁甚多,当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件,日内了之。如农家早起,分派本日之事,无本日不了者,庶积压较少。曾国藩在身强力壮之时,对幕僚几乎没有什么依赖,“遇陈奏紧要之件。每好亲为革稿,或大加削改”。到同治四五年间,尽管他“精力日减,目光逾退”,仍然“沿此旧习”。到晚年,尤其是由直隶总督改任两江总督后,他视力大大减弱,“看文写字深以为苦”,“其最要者,犹不假人”,仍然坚持亲自处理重要的政务。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总结了一套处理政事的方法,他说:“治事不外四端,日经分、纶合、详思、约守。”所谓经分就是条分缕析。一般的从政人员往往有这样的体会:闲的时候无事可做,忙的时候焦头烂额。当需要同时面对许多事情时,要做到有条不紊,分清主次轻重,分清难易缓急。即使处理一件事情,只要抓住主要的、紧急的一个方面,其他的方面就会迎刃而解。运用条分缕析的办事方法,就可以从容不迫且高效率地处理事情。所谓纶合就是相互关联。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许多人却看不到或不懂在实践中运用,办起事来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导致许多事情处理不当,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在处理一件事情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相互影响做好计划再行动。正如曾国藩所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如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会受到牵制。”所谓详思就是详细思考。曾国藩办事非常谨慎,通常是深思熟虑后再行动。他认为如果对所做的事情缺乏周详的思虑,事情很难办好,甚至出现功亏一篑或满盘皆输的结局。对文官的贪生怕死和武官的鲁莽,曾国藩总是分别反复叮嘱告诫。他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思考问题。曾国藩有两句话:“太平之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这就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情况都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具体详细。所谓约守就是遵守已经确立的传统和原则。办事要讲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就失去了办事的尺度,同时也失去了检验的标准。在官场上采取和稀泥和踩西瓜皮的办事方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事情办得一团糟。例如曾国藩定下早起与幕僚一起吃饭的章程就是一个原则,不因为李鸿章是他的学生而网开一面。有了原则就一定要遵守,不能使内外亲疏有别。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于政事,对部属也要求严格,勉励属下的将领一定要“口勤”、“心勤、“身勤”、“手勤”。曾国藩不仅勤于政事,而且为官廉洁,对于钱财二字并不很看重,一生崇尚节俭。曾国藩从30岁起,就立誓不依靠做官发财。1849年,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说到做到。在为官期间,他尽量避免官场上无谓的应酬,同时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财物。清朝官员薪金有限,接受别人的馈赠是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据说纪晓岚在担任侍郎的时候挥霍无度,依靠他人的馈赠才能过年。一次,过年时有人忘记去纪晓岚处馈赠物品,纪晓岚就登门强索,一时在京师朝野被传为笑谈。馈赠的对象在京内为户部尚书及肥缺部门的首长,在京外是督抚和盐使关税首长等。曾国藩将这种馈赠称之为“钓饵”,将来升官了必须要加倍“奉还”,不贪污受贿是还不起的。由于上述的原因,曾国藩断不接受馈赠。所以他在担任侍郎的时候,仅靠一年四百两白银的俸禄勉强维持生活,节俭度日。后来曾国藩虽然做了总督巡抚,仍然不改初衷,所穿的衣服比在京城时还要俭朴。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 ——曾国藩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入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曾国藩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曾国藩
编辑推荐
《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的大智慧》:曾国藩是晚清王朝的股肱之臣,书生带兵,干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业。屡遭坎坷立下不世之功,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曾国藩的身上浸润着人生大智慧,这种智慧对每个人的学习、交际、工作有着极大地指导作用,值得寻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