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智效民 页数:243 字数: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拙著《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即将付梓,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大约十年前,我的朋友丁东、谢泳和复旦大学的夏中义、南开大学的李新语在编辑《大学人文读本》之余,又参与创办了《大学人文》杂志。该杂志面世后,因为保持了《大学人文读本》以思想文化见长的编辑特色,并能对现实和历史问题发表独立评论,所以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颇受关注。 不久,谢泳约我为《大学入文》写一篇关于“胡适是怎样当大学校长”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可能是反响还行吧,他让我再写几篇,于是我又写了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几位。当时恰逢资深出版人刘硕良退休来到北京,创办一个文化公司,并出版了好友赵诚写的《长河孤旅》等好书。那年夏天,我从太原来北京看望儿子,丁东告诉我刘先生想约我吃个便饭。见面以后,刘约我在前面几篇文章的基础再写几位,于是我又写了罗家伦、任鸿隽和胡先骑,再加上过去写的竺可桢,遂以《八位大学校长》为名,交差了事。 说实话,我写八位大学校长虽然比较仓促,但因为他们鲜为人知,更因为他们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某种参照,所以该书问世以后反响比较强烈。一位研究民国史的专家认为:“现代中国的大学体制建立之初的几十年间确实获得过比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八年烽火硝烟的熏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种子。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而手头这本《八位大学校长》就比较好地讲述了这些大学校长的经验、见解与能力,很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相比之下,一位普通读者的评论更让我感动。这位读者说:“最近看得最入心的一本书——《八位大学校长》,里面说到很多问题和观点对我启发不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大学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办大学是为了什么?”随后,他还从书中摘录了数十条大学校长的语录,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竺可桢的一句话:“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一个写书的人,能够遇上如此知音,得到如此共鸣,是一件非常荣幸、非常快乐的事情。 如今该书原有的版权合同已经到期,因此有多家出版机构与我联系再版事宜。最后,我选择了铁葫芦图书作为合作对象。为此,我对原稿作了如下处理:第一,为了让八位大学校长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我把近年来写的一些相关文章作为附录添了进去;第二,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对原稿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第三,为了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达主题,将书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一直以为,民国老校长乃至民国教育史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它需要深入挖掘、独立研究、热情支持、广泛关注。在这方面,我虽然才疏学浅,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今年是父亲智力展诞辰一百周年,愿以此来表达我对他的深切思念。 智效民 2012年清明时节 于北京昌平名流花园寓所
内容概要
本书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这八位民国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这些教育大家桃李满天下,他们的人格魅力在治校过程中大放异彩,他们民主治校、自由育人的光辉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
民国时期的大学经历了从北洋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次政局剧变。老校长们无论在承平还是战争时期都不畏强权,广集良师,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培养出无数英才。尤其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老校长们有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使治下学校弦歌不绝。八位校长中的胡先骕所掌舵的中正大学,更是在临近前线的江西从无到有创建起来,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作者简介
智效民,中国当代人文学者,1986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代表作有《心理的单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八位大学校长》《往事知多少》《思想操练》等。其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被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奖定为“推荐之书”。
书籍目录
自序
蒋梦麟:“北大功狗”
胡适:民主自由治校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张伯苓: 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
竺可桢:“浙大保姆”
任鸿隽:科学的救国梦
罗家伦:政治家如何治校
胡先骕:不该遗忘的老校长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蒋梦麟是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关于他的贡献,傅斯年曾有这样的评断:“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对于傅斯年的看法,蒋先生是认可的,但同时他又开玩笑地说:“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现代世界中的中国》第19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蒋梦麟为什么会成为他所谓的北大“功狗”,其实也是北大功臣呢?这与他的早年经历、教育思想和在北大的所作所为有关。 一、早年经历 1.兴趣与理想 蒋梦麟字兆贤,号孟邻,1886年1月20日生于浙江余姚蒋村。出生时他父亲梦见一只熊来到他家,便给他起名梦熊。后来他在浙江高等学堂闹学潮,被列入黑名单,才改名梦麟。 蒋梦麟的祖父在上海开过钱庄,是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他的父亲是当地绅士,喜欢发明创造,曾经仿照西洋模式盖过一座洋楼,还造过一艘轮船。楼是盖成了,但轮船却因知识不足而失败。因此,他“一心一意要让他的儿子受现代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有一天学会洋人制造神奇东西的‘秘诀”’(《西潮•新潮》第40页,岳麓书社2000年版)。蒋梦麟五岁多就进了私塾,由于痛恨那种死板的读书生活,曾经逃学回家,并发誓要杀了先生,烧毁私塾。对于小孩子的这种恶作剧,他的继母和先生都没有当真。这也可以看出当年的人们在教育孩子时,心态非常从容。 尽管没有挨打,但蒋梦麟还是回到私塾,继续那苦不堪言的读书生活。他说:“在最初几年,家塾生活对我而言简直像监狱,唯一的区别是真正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憧憬:所有的学者名流、达官贵人不是都经过寒窗苦读的煎熬吗?”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忍受监狱似的煎熬。他还说,如果没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名言警句的激励,他早就跑到 上海经商去了。因此他认为:“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桔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上,第31页) 平心而论,蒋梦麟最初的理想还是属于传统的一种个人奋斗,但是这种个人奋斗是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任鸿隽与四川大学》一文中,曾经引述陈衡哲对女儿任以都说过的一段话,也谈到这个问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师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 要大学好, 必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 必须破除一切情面, 一切顾虑, 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罗家伦
编辑推荐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讲述了这些大学校长的经验、见解与能力,很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