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一本通》编委会 编 页数:420
Tag标签:无
前言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增加文化素养的学问。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依。“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在20世纪初,随着那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反思传统,国学也曾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是方兴未艾。现在的国学研究和普及,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时在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是在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国学之用,重在丰富、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五千年文化遗产,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可以分为天文、历法、地理、历史、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天工开物、百草医药、纺织锦绣等方面。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以传统图书类别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如《四库全书》;具体而言,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从思想体系上又可以分为儒、佛、道三家。儒家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讲究用慈悲心做普渡事,教人做善事、知因果;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讲究天人合一。前人说过“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道出了三家的特点与互补之功。国学的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要让世界了解国学。了解国学也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也就是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知道,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学,决不能够数典忘祖。
内容概要
国学,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增加文化素养的学问。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依。国学之用,重在丰富、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本书从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三个方面深入讲解国学知识。国学常识,重点介绍中国的天文历法、职官制度、伦理道德、礼仪风俗、饮食服饰、考古发现、小说戏曲、医学养生等方面的国学常识。国学经典,收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介绍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评点经典、解析经典,让读者全面通览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浩瀚,对于国人重建文化自信、重振文化尊严具有重大作用。国学精粹,精心选取国学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经典名句、精彩华章和趣味典故等形式展示出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顺利完成今日复兴和古老文明内在文脉上的传承与对接,古今贯通,再创文明辉煌。本书荟萃百家,包罗万象,充分体现“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通过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架构,让你一本书学通国学知识。
书籍目录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 古人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七政与星期天 什么是二十八宿 星空的分区——三垣 北斗的作用 季节与十二次 什么是分野 话说日、月、年 如何区分四季 话说二十四节气 纪日法 纪月法 纪年法 什么是三正 中国的节气和节日 古代的乐律 什么是五音、七音 什么是六律 什么是乐调 什么是八音 历史地理 “国”的概念 说九州 郡县制 什么是道 什么是路 什么是省 什么是行中书省 说说行省制 府的建制 什么是军 什么是县 古今地名的变化 历史上的职官和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兄终弟及 商周官制 说“卿” 上卿 司马是官职还是姓 洗马的职责是什么 太傅官有多大 尚书的演变 历史上的可汗 天子 皇帝 皇后 公主 丞相 大夫 士大夫 三省六部制 加官 不光彩的斜封官 明代的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员外是什么官 御史是做什么的 谏大夫的责任 翰林院是什么机构 枢密院是什么地方 节度使的职责有多大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县官的称呼 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 古代官员的工资为何称“俸禄”、“薪俸” 贝勒是什么官 大学士又称“中堂” 为什么古代官署称为“衙门” 说说九品中正制 南北面官制 八旗制度 羁縻制 努尔干都司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理藩院 达赖班禅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 驻藏大臣 天朝田亩制度 走向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汉代的察举制 唐代的进士科 唐代的举人、进士、秀才 唐代的制举 宋代的进士科 清代的生员 清代的乡试、会试、殿试 中国人的姓名字号及称谓 上古的姓和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 先秦女子的姓及其辨别 复姓 名字 古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伯仲叔季 张居正改革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历史典故 不食周粟 周公吐哺 箪瓢陋巷 盗泉 结缨 鸥鸟忘机 尾生抱柱 许由洗耳 坐怀不乱 退避三舍 执牛耳 问鼎 孟母断织 引而不发 楚囚 田横五百士 羞与哙伍 沧海桑田 马齿徒增 结草衔环 祸起萧墙 曲突徙薪 苏武节 李广难封 画虎不成反类犬 好好先生 吴下阿蒙 东山再起 难兄难弟 请君入瓮 沆瀣一气 乌台诗案 程门立雪 树犹如此 挂冠 断袖之癖 弹冠相庆 五日京兆 捉刀人 坠楼人 伴食宰相 唾面白干 掉书袋 大千世界 历史掌故 皇太后的年用与日用 清朝皇子的教育 说“使节” 说“唐装” 古代大门颜色的讲究 “四大古典名园” 说“五福” 古代君子的佩玉风尚 古人的佩戴宝剑的风尚 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 我国最早具有大学意义的学堂 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古典文学含英咀华 先秦文学 《诗经》与《楚辞》 《诗经》 《楚辞》 《离骚》 《楚辞》精华 秦统一后到汉初的文学 词章之学 《韩诗外传》精华 《说苑》精华 古体诗 五言古诗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唐诗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精华 词 词的种类 词牌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说说填词 《花间集》精华 《宋词三百首》精华 《沧浪诗话》精华 曲 曲与词的不同 历代文学名著和文论名著 《文心雕龙》精华 《诗品》精华 建安文学 晋人的作风与文风 六朝文 唐宋八大家 《古文观止》精华 《省心录》精华 宋以后的古文家 《呻吟语》精华 《菜根谭》精华 《小窗幽记》精华 《围炉夜话》精华 《幽梦影》精华 从“话本”到小说 《闲情偶寄》精华 人人必背的诗文名篇中华医药人生百科 《黄帝内经》精华 《神农本草经》精华 古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齐民要术》精华 《梦溪笔谈》精华 建筑技术经典——《营造法式》 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茶经》 《茶经》精华 《山海经》精华 《搜神记》精华 《官经》精华 《曾国藩家书》精华中国书法 怎样欣赏中国书法 书法的“生命活力之美” 书法的“结构规律之美” 书法的“物象与质地之美” 书法的“精神与意境之美” 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 提高书艺必须广习经典 临摹古代大家法书 从精于“一”开始 有了基础,“泛滥百家” 基本功的练习要坚持一生 书法之初甲骨文 汉字的起源与甲骨文 我们向甲骨文学什么 习练甲骨文的要点 金文之美 辉煌的青铜文明 金文的四部经典 金文给我们的艺术启示 习练金文的要点 大篆经典——《石鼓文》 秦书八体和标准小篆 秦书八体 秦代原石——《琅邪台刻石》 下真迹一等的《峄山刻石》 纪念碑式的《泰山刻石》 统一度量衡的秦诏版 历代书法欣赏 端庄博雅《乙瑛碑》 飘逸秀丽的《曹全碑》 古朴雄强《张迁碑》 楷书的先驱钟繇 书圣王羲之 书法优雅之极的王献之 晋韵书风的代表作《伯远帖》 魏碑圆笔的代表——《郑文公碑》 雄秀精绝的《张猛龙碑》 一代重臣褚遂良 雄秀独出的大师颜真卿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才华横溢的苏轼 雄放奇肆的黄庭坚 八面出锋的米芾 当国的昏君、艺术的全才赵佶 复古求新的艺术大师赵孟頫 中国书法的字体 什么是篆书 名家谈学习书法的顺序 什么是隶书与分书 怎样写隶书 什么是章草 怎样写章草 什么是魏碑 怎样写魏碑 什么是楷书 什么是草书 怎样写草书 什么是行书 怎样写行书中国绘画 中国画的根本特征 中国绘画理论的“传神论” 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气韵说” 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中国绘画讲究骨法用笔 中国画的其他特点 最早的中国绘画 流丽的彩陶 青铜器之美 神秘而瑰丽——秦汉帛画 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历代绘画欣赏 文图绝代《洛神赋》 百代画圣吴道子 绮罗富丽画盛唐——张萱 隋唐山水画 山水画杰作——《游春图》 与全面繁荣同步——隋唐鞍马画 宽厚自然、立意创新的大师范宽 《清明上河图》 黄公望:元四家之冠 逸笔第一的倪瓒 水利专家的艺术家任仁发 永乐宫壁画 吴门画派之首——沈周 写意大繁荣——明代花鸟画 下笔如风的大家——徐渭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 自辟乾坤陈洪绶 千古清新的恽寿平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八大山人” 现代大师的先行者——石涛 标新立异的郑燮 “海上画派”的大师——任伯年 以朴茂沉雄开新风的吴昌硕 童心未泯的艺术家齐白石 画马驰誉中外的徐悲鸿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 学画指南——《芥子园画传》 中国画理论总纲是六法 好画的标准 中国画不能有哪些毛病 什么是山水画 什么是中国花鸟 什么是泼墨画 什么是人物画与肖像画 什么是中国画的白描 什么是十八描 别号 “子”的称谓 官爵、地望相称 排行相称 谥号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年号 什么是避讳 避讳二类 伦理、礼仪和风俗 什么是“仁” 什么是“义” 什么是“礼” 什么是“智” 什么是“信” 什么是“孝” 什么是“悌” 什么是“忠” 儒家之“勇” 三纲五常 君子的行事准则 什么是克己复礼 古代的世袭制 士是指哪些人 男子的成年礼——冠礼 女子的成年礼——笄礼 婚姻的六礼 丧葬 宗法 中国人的家族 昭、穆 亲属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 宫和室 “房”和“屋”的区别 何谓“门当户对” 堂 阁、厢、殿 台、榭、观、阙 亭 瓦 砖 版筑 斗拱 长城 赵州桥 故宫 天坛 三孔 样式雷 颐和园 拙政园 《营造法式》 车马 舆、绥、軝、轼 辋、毂、辐、辖 轫、辕、轭 服、骖 骖乘 中国人的饮食 五谷 馒头 五菜 “八珍” 三牲 鱼 家禽 羹 糖 酒 从茶的别名看茶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厨艺理论 什么是五味 历代的养生强身法 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总诀 中国历代衣饰 衣裳 衮冕 冠 弁 笄、纮、慎 巾 帻 绅、辇 佩玉 左衽 深衣 弁服 品服 霞帔 幞头 裘 袍 布衣 褐 屦 跣 屐 纨、绔 古人的生活用具和什物 席、筵 床 几 案 烛 灯 耒、耜 犁 鼎 刀、俎 鬲、■ 釜、甑 豆 簋、■ 箸 觚、觯 尊、觥、罍、壶 杯 “滥觞” 文化交流 徐福渡海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昭君和亲 班超出使 文成公主人藏 玄奘取经 鉴真东渡 《马可波罗游记》 郑和下西洋 考古发现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殷墟甲骨 司母戊大方鼎 侯马盟书 曾侯乙墓 郭店楚简 三星堆遗址 兵马俑 金缕玉衣 马王堆汉墓 敦煌藏经洞 居延汉简 金石学 拓片 《金石录》 小说戏曲 四大民间故事 《窦娥冤》 《琵琶记》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医学养生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陶弘景 孙思邈 《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神农本草经》 奇经八脉 《肘后备急方》 《千金方》 《本草纲目》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气功 针灸 拔罐 导引 子午流注 正骨 纺织 黄道婆 缎 松江布 云锦 四大名绣 缂丝 手摇纺车 脚踏纺车 套染法 媒染法国学经典 什么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书的始末 《四库全书》的内容 梁启超《国学必读书及其读法》 修养、应用思想史关系书类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韵文书类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随意涉览书类 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工具之部 思想史之部 文学史之部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国学入门先读“三、百、千” 《三字经》是最好的蒙学课本 姓氏文化大全——《百家姓》 《千字文》——千字包罗万象 读了《幼学》走天下 十三经、“六经”和五经四书 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 《诗经》的来源 《诗经》的时代和地区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价值 三家《诗》及《毛诗》 《诗经》精华 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的内容和体例 《尚书》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尚书》精华 《周易》 《易》有三种 《易》有三义 《周易》的内容 《周易》的派别 《周易》的价值 《周易》精华 “三礼” 《周礼》 《周礼》的出现 《仪礼》 《礼记》 中国的礼乐文化 《礼记》精华 《春秋》 《春秋》的内容 《春秋》的价值 春秋三传 《左传》的价值 三《传》的价值 三《传》精华 《大学》 儒者的终极理想 《大学》精华 《中庸》 《论语》 《论语》的价值 《论语》精华 《孟子》 《孟子》精华 《孝经》 《孝经》精华 《尔雅》精华荟萃诸子百家 儒家 儒学大师荀子 《荀子》精华 老子与道家 《老子》精华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精华 墨家和名家 《墨子》精华 法家及其主张 《商君书》精华 法家的智慧——《韩非子》 《韩非子》精华 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 《管子》精华 《晏子春秋》精华 兵家及其他诸子 《鬼谷子》精华 《孙子》 《孙子》精华 《三十六计》精华 先秦诸子学说的贡献 《淮南子》精华 特殊的思想家——王充 魏晋时代的玄学 《颜氏家训》精华 《世说新语》精华 《抱朴子》精华 佛学 佛教的形成、传入与发展 《四十二章经》 大乘佛教 《金刚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妙法莲华经》 《华严经》 《六祖坛经》 《碧岩录》 理学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早期理学大家 朱熹与陆九渊 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 理学批判与新理学读书门径——《说文解字》 造字的方法——六书 从文和字谈到汉字的性质 新造字的造字法 汉字字体的演变 什么叫训诂学 古代也有语法学著作 什么是音韵学 双声字与叠韵字 反切注音法 音有“四声” 韵部 怎样确定古字本音上下五千年辉煌中华史 史部研读的方法及二十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清史稿》 通览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通读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必备的几部政书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学术史与史评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史评 杂史野史及其他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 古代帝王 炎黄二帝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商汤建国 盘庚迁殷 武王灭商 齐桓公称霸 卧薪尝胆 秦孝公变法 千古一帝秦始皇 汉武帝的政绩 光武帝刘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千古仁君赵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明成祖朱棣 康熙大帝 帝王纪年 重臣名相 伊尹扶汤 周公辅政 齐相管仲 晏婴相齐 范蠡归湖 商鞅变法 秦相李斯 萧规曹随 运筹帷幄汉张良 诸葛亮治蜀 东晋名相谢安 关中良相王猛 房谋杜断 魏徵善谏 半部《论语》宋赵普 耶律楚材
章节摘录
插图:什么是道唐代的道,大致和汉代的州相当,是监察区。太宗贞观年间,全国一共分成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荆州的南部(今广东、广西省)。玄宗开元年间,在十道的基础上,又分为十五道:1.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2.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3.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4.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什么是路宋代的路,最初设置是为了征收赋税、转运漕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全国最初分成十五路,后来分成十八路、二十二路,大致和今天的省区相似。例如河北路、陕西路、湖北路、湖南路、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大小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不过元代的路比起宋代的路要小,只和州府相当。什么是省省本来是称呼官署的。元代时设置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到后来,发展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什么是行中书省元代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这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也设丞相、参知政事这类官员,体制上和中央类似。明初沿袭了元朝的这一制度,也设行中书省。后来名称变了,行中书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司的长官有两个,是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但名称虽然改成了布政司,人们习惯上还是称为“省”。说说行省制行省制是元代以后中央集权政体的地方行政体制。元代中央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除河北、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直属中书省,吐蕃直辖宣政院外,其他地区划分为十个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有陕西、甘肃、辽阳、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诸省。行省的长官也称丞相,统管全省的军政要务。行省以下设府、州、县。明代,撤销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合称“三司”,不相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宣德时,在中关、江南等地专设巡抚,职权驾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巡抚也成了他的属下。
编辑推荐
你想知道的国学知识尽在其中。 3000个中国人必知的国学知识点,国学,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融汇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依,国学之用,重在丰富、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延续中华文脉传承国学经典,提高国学素养弘扬国学精粹。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五千年文化遗产。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学的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要让世界了解国学。了解国学也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也就是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知道,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学,决不能够数典忘祖。 在我们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我们要通晓经、史、子、集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内涵,要用经学来加深我们的文化根基,例如:用《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激励自己勇敢地接受时代的挑战,走向未来;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来休养自己,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我们要用史学来提升自己的智慧,明白过去,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用“子学”来开拓思路,用丰富多彩的“集部”文化让自己更加博学文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