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言行录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华侨  作者:郑子东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道不远人,我天天讲道也就是天天讲人,若不讲人,哪里有道?学道不专,听的次数多了反而觉得没意思,没把做人当做一回事,不找自己的不是,专看别人的不对,把自己忘了!从小当孙子、当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当爹,有了孙子当爷爷,一辈子连一个人也没会当,连一条路也没会行,闹个空来自走!人是由这里丢的,世界也是从这里坏的。    道在对面,在自己身上的是本,本立、道自然就生出来了。像兄长,只问自己宽不宽,不管弟弟敬不敬。当丈夫的,只问自己义不义,不管女人顺不顺。这才是”立本”。本立,道自然就生出来啦。    《道德经》上说:”知止不殆。”可是常人都不肯在事上去止,所以得不着道,都以为止住就坏了,岂不知若真止住,绝无坏的理。不知止,像走马观花似的,看不真切,必须止住,才能看得清楚。    人人都有道,不必向外去求,先要克己,不要管人。管人是假的,管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真,惬人不佩服。人人都说敬天地、孝父母。我说。想敬天,要先清性,性不清不能孝父;想敬地,先要净心,心不净不能孝母;心性不清净,说是孝敬,等于骂人。

作者简介

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行道实录 第一节 童年 第二节 佣工 第三节 实行 第四节 明道 第五节 讲病齐家 第六节 守墓 第七节 度世化人 第八节 倡办女学 第九节 兴学受挫第二篇  讲道兴掌帚 第十节 讲病兴学 第十一节 吉林省兴学 第十二节 黑龙江省兴学 第十三节  兴学大会 第十四节 游行讲演团 第十五节 贮金立业 第十六节  家庭教育研究大会 第十七节 崇俭结婚第三篇  有关活动简述 第十八节  北平万国道德总会 第十九节 教人行道 第二十节 东北立会 第二十一节 游行讲道 第二十二节 高级班 第二十三节 圣者仪范

章节摘录

清光绪三年(丁丑年、1877年)王善人十四岁,至光绪五年(己卯年、1879年),王善人为人牧牛三年。我听王善人说过:我是极愚极笨的人,又没念过书,家里有些山坡地,因为缺少粪土,打的粮食很少。我十四岁那年,就给村东头王树德家放牛。我上工时,东家(雇主)吩咐我说:“你每天上山放牛,要把牛放饱了,饮好了水。当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晚上再烧好这十二铺火炕,挡(关)好鸡架和猪圈的门。”我就照着东家吩咐的话,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别的放牛的在一起放,因为他们把牛圈在一处,就只顾自己去玩耍,也不管青草好坏,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都有打断腿的。也有牛把牛抵伤了的,伤口化脓长蛆,还有因为吃不饱生病死的,我看着实在不忍心。我专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给牛饮水的时候,饮完了不叫牛跑,怕它患了水受病。冬天生牛犊时,晚上我把牛犊抱到伙房(农家工人住的房屋)炕上,怕它冻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犊也没有损伤。我常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若是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我烧这十二铺火炕时,总是留心考查,哪一铺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倒烟,随时修理。东家告诉我,冬天每铺炕,烧两捆林秸(高梁杆)。我在天暖时烧小捆,天冷时烧大捆。老人住的炕,总是烧大捆,烧完了炕,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炕洞里去,好保住暖气。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我满工时,东家对我说:“你做得太好了,你真忠诚可靠,将来一定能成人。”王善人说过:我放牛时,每逢年节回家,我妈总给我留些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肯吃。我对我妈说:“东家给吃的东西,咱家里都没有,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去毒冬弟弟们吃吧。”因为我年纪小,在外给人家放牛,我妈本来就不放心,怕我在外吃不饱、睡不好。若是在我妈面前狼吞虎咽的,不是更叫我妈不放心么?我才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妈放心。我家里穷,弟兄又多,我妈给我们做鞋,很困难,哥哥弟弟们,又都争着要新鞋穿,因此我就天天光着脚上山放牛。有一天,东家叫我去给亲戚家送礼钱,我本想回家去拿鞋,又怕我妈为难,就光着脚去了。第二天回家和我妈一说,我妈说:“你不穿鞋,就到亲戚家去(王树德是善人的族兄,所以王树德家的亲戚,也是善人家的亲戚),不是叫人家笑话我么!”我才知道错了。小时候有一天祖母在田间干活(割大烟),叔伯姐姐和祖母吵骂,伯父在旁边听着,并不管教自己的女儿。我想——儿孙出生的时候,亲友都道喜,像我祖母得了我伯父和我叔伯姐姐那样的儿孙,又有什么可喜的呢?在家时天天听兄嫂口角,心里非常厌恶,感到很苦恼,便暗下决心,非逃跑不可。叨咕(自言自语)多次,妈妈知道我言出必行,便大哭起来。我知道有伤母心,便立刻给我妈叩头,安慰我妈说:“你老放心吧,我绝不跑啦!”清光绪六年(庚辰年、1880年)王善人十七岁。'王吾人说过:我十七岁那年,在家学做活(种田),有一天跟我爹铲地(锄田),我问我爹说:“人们辛辛苦苦地过家,还有个头(有完)没有?”我爹说:“过家还有头吗?”我爹一边铲地,一边和我闲谈。讲起人生过日子的事,他老说:“我们朝阳人,每人有五亩地就保住命了。”当时我便暗自立志,决不多贪求。清光绪六年(辛巳年、1881年)王善人十八岁。王善人说过:有一天,我上树林子里去,找镰刀把(柄),找了老半天,也没找着。四弟问我:“你做什么去了这半天?”我说:“我想找个镰刀把,到底没找着。”他立刻进树林子里,割来一棵小树交给我说:“这不有的是么?”我说:“你把-一棵能长成大梁的树苗给毁了!这太可惜了!我是想找一棵不成材的露根的小树,带根割下来,不用费工修制,又不损坏树苗,那该有多好。”你们不要以为,荒山上一棵小树,算不了什么。心口道,人有人道,物有物理。懂得人性,会用人,能享人的福;懂得物的性,能享物的福;懂得树的性,能享树的福。把物用对了有功,把人领成了有德。清光绪八年(壬午年、1882年)王善人十九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原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梁冬在介绍王凤仪时,称他为“儒家的慧能”。  近代一位著名智者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道在低处,尤其中医的道在低处,你不处低,你高高在上,你怎么可能得着这个道呢?  ——畅销书《思考中医》作者 刘力红    王凤仪是我国清末民初东北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没有念过书,却成了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虽然在历史上不太知名,但我认为他对于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还是很有帮助的。  ——著名心理学家 许金声    不识一字成圣人,岂计万苦与千辛。  仆仆风尘倡教育,殷殷劝导要和平。  精诚所感顽劣化,老实真挚草木春。  朴厚慈祥皆亲近,红男绿女聚大群。  ——著名高僧宣化上人赞誉王凤仪老善人    原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梁冬在介绍王风仪时,称他为“儒家的慧能”。  近代一位著名智者王风仪先生曾经说过: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道在低处,尤其中医的道在低处,你不处低,你高高在上,你怎么可能得着这个道呢?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    王风仪老善人用十分浅显易懂的话将最高深的人生哲学演绎。句句打动人心,触动灵魂。我个人觉得王老善人用更贴近生活的话将佛经中对人的开导阐述出来,让人们更具体地体会佛经。他用自己的具体的言行阐释佛、道、儒甚至更多教派的人生至理,十分具体感人!  ——位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王凤仪言行录》: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要脾气,耍脾气是贱人。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找好处是找别人的好处,而认不是是认自己的不是。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昧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练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女子教育的开拓者,传奇的民问教育家。人只知念书多重要,不知照书去实行,这像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凤仪言行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分别送给亲友,2013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读懂这套书,按书中的“道”去做事。
  •   王善人的所有思想精华都在这里了,部分书内容有重复。但其思想精髓是非常需要我们学习的。
  •   先收藏,慢慢看。
  •   这是王凤仪先生言行的记录,非常有智慧,时常拿来阅读很有必要。
  •   王善人的书,都值得好好学习
  •   值得,该书一定要看!
  •   可我暂时还没be addicted to it。或许等以后长大了能看下去吧
  •   书的内容质朴、打动人心,印刷质量好,值得每个中国人一读!
  •   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   是本好书,建议大家都看看。这个年代,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多啊!
  •   很多跟别的王的书相同。字体大,适合老年人读。 多买了几本送人。
  •   很好,已经全部送完。
  •   不可多得的好书,虽然封皮有点压坏了,不影响使用~
  •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第一本《诚明录 》没有大的瑕疵。这本书居然缺了两页。在第三章开头。不知道接下来几本书会是什么样子。
  •   需要大家都好好仔细读的书,话很简单,但是道理很深邃
  •     
      读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贾平凹的《古炉》,那本书里面的“善人”说病讲道的形象引起我对王树桐的兴趣,于是找了这本书,用三天的时间断续的看完了《王凤仪言行录》。
      
      出社会工作没两年的时候,和年纪稍长的同事聊天说起自己的疑问: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三四十岁的年纪,怎么就信了佛?当然还有皈依了其他教派的。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层级,少年时期积累的精神力气就无法撑住他/她接着往下走了么,又或是新鲜感作祟,无所寄托的情绪不得不寻找一个依靠?
      
      年长的同事笑:等你年纪到了,自然也会明白。
      
      人的一生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少年时期的学习多是被动的用身在学,而成年后的学习则是意志与内心的磨练。只是贯穿人生这几十年学习过程的,最基础的并没有变,那就是人的性。我们听得耳皮起茧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因为听得次数太多,大多数人都立时条件反应的进行一轮批评与自我批评:你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又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所以我们至今都没有成事,以后我们要努力改进,一定会成功云云 —— 无形之中就自动放低了自己,寻了矮处立着,安全是安全,却失了这句话的本意。
      
      王凤仪确信“德行决定人生”。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真的让你觉得痛苦么。说实话对《王凤仪言行录》里有一些情节我抱着怀疑的态度,但这种怀疑立场的基础是源于我过去二十多年所被动的用身子学习的逻辑和道理。我也会怀疑宗教,那些种种言之凿凿的故事听上去总是漏洞百出,但即使我真的能证明全部的宗教都是错误的,也没办法证明自己就是对的。
      
      王善人的言行并非出于宗教,他宣扬的是“善”,是仁义礼智信,是对朋友的信任,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姊妹的关爱,对社会的承诺。如果没有办法实现每一个人生而平等(阶级上),那么至少他/她有权利生而向善。能想象么?一个成长于田间地头的青年,朴实的成长,聪明的学习。在听闻了“羊角哀舍命全交”之后,仿效古人舍家救善,在夜行的路上忽见白光,于是悟道,成为一方大善。后来王善人所行的一切,包括说病讲道、开办女子义学、游历各地宣扬善,听起来和宗教的行为十分近似,难怪会有人告发他们是邪教 —— 自然是查无所据。王善人的行为和德行,说起来其实归入目前最微妙的“儒教”最适合不过。
      
      性是什么。性是立命的本,求世的根。关于性本善/性本恶,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做讨论,但王善人试图让我们相信:“性善驱百病”。人世间多少病痛,说到了是心病,常常是心里有了疾患得不到抒发,久而久之就成了身子上的病。要治疗身病,首先就要从解决心头问题入手 —— 这也是为什么靠给病人“说病”就能治愈的原因。这个理论有些玄,但我愿意相信,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善诀,能够知人论,行正道,那么他/她一定可以保证身体健康。作为父母,怎样正确的教育子女;作为子女,又该怎样的孝敬父母;作为晚辈,该怎样的操持生活;作为长尊,又该怎样的主持家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王善人选择通过“佛国、天堂、苦海、地狱”来解释“四界”对人生的影响,出了性的人会从意、志、身、心来判断选择 —— 这一定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期间人们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向善的人会有悲惨的结局? —— 是甘于痛苦的现状而放深切之意于远方,还是立时结束挣扎做回木偶线人,换作是你,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如果你选择相信善恶真有报,那么一时的痛苦就一定是值得的。
      
      所以,行善守善,难道就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安于现状么?现时代的人们常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其实这句话可以两说:如果你成了,那么你一定不会否认你事前做好了准备;如果你没成,那么你也一定愿意再花点时间等待那个尚未来到的好运气。“机会”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是“缘分”,说的消极一些就是“命”。所以,守善的本质是教育我们要“信命”,不要和命运做斗争,所谓的“求缘不成反丧命”就是这个意思。
      
      哇,说到这里就刺激了。要知道这世上有安天命的,自然就有反骨的,“革.命”“革.命”是啥意思,又有多少人读懂了其中的含义呢......敏感词敏感词算了写了也没办法通过审核发布,略去不表。
      
      言归正传,继续说善。今天早上我看完这本书,刚好北京科教台做的一个财富节目正在收尾,一个嘉宾说的结语我觉得特别好,放在这儿挺合适的:我们都希望一百元成为一万元,一万元再变成一百万元,其实人生的财富可以更广阔: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精神的满足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而要真的实现从性根儿上接纳上述关于财富的定义,就得先把自己位置摆对了,行善。只有性善了,我们才不会生病,不会家庭不睦,不会精神空虚。你信么?
      
      我信。
  •   反正我相信,哈哈
  •   很有感触。
    前两天看了一片文章,将的也是身体的疾根源大多来自内心思虑。这个观点和中医理论相吻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