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育作品·我的语文课堂(套装共2册)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镇西教育作品•我的语文课堂(套装共2册)》分上下两册,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了自己20场语文课的课堂实录。全书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仅详实记录授课过程,还于关键处补充当时的教学思路,完整而全面地展现了“李镇西式”语文课堂的风采。此外,下册中还编选了李镇西的4篇手记,介绍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李镇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体写作”,因为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来自教学实践。30余年从教之路凝结出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民主教育”的精华。他坚持以学生心灵为起点,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授予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纵观他的语文课堂实录,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逐渐丰富。
李镇西始终强调,《李镇西教育作品•我的语文课堂(套装共2册)》的出版并非将自己的课堂作为标本进行推广,仅为提供可借鉴之处供读者思考,提供可质疑之处与读者探讨,期望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作者简介

李镇西,男,1958年生,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从教30余年,李镇西以深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获广大师生好评和专家学者赞誉。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30多部著作。他的书成为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他30年如一日,满怀激情地对教育进行思考与探索。2007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使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书籍目录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上册)》目录: 自序细思碎想 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教学实录与反思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与反思 真情浓墨写童心 ——一次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风雨中的树叶:从祥子到老舍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实录与评点 走进朱自清的世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与反思 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 ——《冬天》教学实录与反思 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提醒幸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欣赏与质疑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与反思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与反思 和学生一起沉醉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 温馨的记忆 ——一次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与反思 热血在燃烧 ——《赞美》教学实录与反思 叩问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 《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下册)》目录: “礼教”何以“杀人” 《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生活在恐惧中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边城》教学实录与反思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荷花淀》教学实录与反思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教学实录与反思 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与反思 请学生吃“面” 《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外我眼中的杜郎口课堂 手记一 初识杜郎口 手记二杜郎口的意义 手记三再访杜郎口 手记四善待杜郎口课堂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叩问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 时间:2004年11月1日地点:四川省成都市电化教育馆 学生: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学生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学生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学生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和你们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可以给学生列一些他们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就认识。再说,这个学生不认识的字,那个学生不一定不认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互相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哪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查过了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说:“我查过‘抔’。” 我问:“在课文什么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一读,写一写’的第三个词里。”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óu”。 “读几声?” “第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学生,“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笑道:“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十五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学生举手,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 “zhuàng!”部分学生忍不住读出了声。 “对!一‘幢’”我肯定道,然后继续对余鑫说,“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学生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说道:“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六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学生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道:“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道:“刹(chà)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à” 更多的学生说:“应该读chà!” “对!应该读chà!”我肯定地说。 看到郑毓秀有点不好意思,我说:“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的印象就比较深了,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ā的时候?” 学生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读‘shā’。但这儿读‘刹(chà)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了。 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教师就会提出重点问题或者展示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地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学生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后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编辑推荐

《李镇西教育作品•我的语文课堂(套装共2册)》编辑推荐:这里有你很难见到的语文课堂。你或许很难简单地概括李镇西老师语文课堂的特点,更难用一种标准来分析和评价。因为他的课堂太过“朴素”,太过“随意”,课堂的“精彩”往往无法预见。而这种“随意”正是李镇西所追求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教学境界。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李镇西并未采用常见的“剧本式”的写作体例,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口语化的朴实语言能让读者紧紧跟随他的课堂进程。必要的时候,李镇西会穿插讲解当时的授课思路,这些思路或是课前的精心设计,或是课中的随机应变,但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这是李镇西30余年教学经验的凝结。李镇西老师已经走过了30年的从教历程,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进而衍生出“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等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读者能从书中一篇篇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课堂实录体味这一脉络。除此之外,李镇西尽最大可能还原成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精彩之处不吝赞扬,对不完善之处也直接指出,仅为用自己30年的经验给读者以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镇西教育作品·我的语文课堂(套装共2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光盘怎么放不出来东西
  •   要是光盘里的实录多些就更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