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病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市桥秀夫  页数:195  译者:徐琳  
Tag标签:无  

前言

人人都有病割腕的冲动、自杀的暗示、难以抑制的愤怒、极度的失落、闭居不出、过量饮食、性依存症、人格交替、购物依赖症、大量服药……让病人烦恼痛苦的症状涉及许多方面。即使是病患本人,大多数时候也不知道患病的原因以及病名。最近,我渐渐明白了精神上的烦恼其实就是被称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病,而它以前是包含在神经病或是精神病范围内的。谁都不可能拥有十全十美的人格,但是否达到必须要接受治疗的状态,也就是说是否属于人格障碍,还要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人格是“让自己烦恼痛苦”还是“让别人烦恼痛苦”来判断。让他人烦恼痛苦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暴力”、“偏执”、“跟踪狂”、“自杀倾向”、“说谎”、“拒绝上学”等问题行为。面对这些问题行为,旁人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因此常常会被卷入其中,苦不堪言。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难受,周围的人也会辛苦不堪,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往往都会陷入最恶劣的状态之中。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逐步发现“人格障碍”主要是起因于孩童时代的不当教育方法。如果在孩子幼儿时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问题的话,往往会妨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遗憾的是,也许有很多患者的父母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的父母会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好好地教育他了”,“我们严格教育他了”。以1985年为分界线,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的价值观,用分数来评价一切的评价主义。研究表明,这些都是引起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尽管关于“人格障碍”的问题,相关情况非常复杂,而且社会原因早已根深蒂固,但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点,那就是“人格障碍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有时候甚至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得以恢复到健康状态。或者是,听从专业医生的医嘱,最后完全康复。这样的病例在报告书中为数不少。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带着希望,勇敢面对自己。本书将焦点集中在“人格障碍”中数量最多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上,详细解说了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产生背景和治疗方法。为了不仅让为病症烦恼不已的患者本人,也让他们的家人能轻松理解,我特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参考本书,从此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内容概要

遇到的一个挫折,或者是精神上的一次受挫,都可能成为患人格障碍的原因。患上人格障碍之后,行为个体的表情举止会变得奇怪,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也会逐渐变得极端。这样的情况一般被称为“人格障碍”。
  近年来,在众多人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作者不仅特意抽出了大幅页面来介绍有关这两种人格障碍的知识。而且还很用心地将之解说得通俗易懂。这样一来,不仅可让为病状而烦恼不已的患者本人,也可让他们的家人明白了解。

作者简介

市桥私立医院院长
  市桥秀夫
  毕业于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医学部神经精神医学专业,曾担任都立松泽医院精神科医生、东京都精神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都立墨东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福岛大学障碍儿童病理学教授,后来建立了市桥私人医院。
  主要的著作有《让你清楚了解人格障碍的书》(监修?讲谈社)、《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精神科临床新探讨)》(共同著作?MEDICAL
VIEW社)、《心灵地图——理解心的障碍》(星和书店)、《从症状来看精神医学(精神科临床新探讨1)》等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碍
 你的反应生病了
 你变得无法自控
 看见你的“人格障碍”
 患病与否只有一线之差
 庞杂的病因
 最佳治疗机会稍纵即逝
 “安心感”和“安全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爱或者溺爱
 战胜患病的自己
 三类十种“人格障碍”
 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的A
 A的软肋:“为何” 、“为什么”
 爱表现、爱出风头,这就是B
 无视社会规则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逃避、依赖、强迫的C
 由家长过度干涉引起的“逃避型人格障碍”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伟大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也曾出现自恋的病症
第2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女性易患的“边缘型”
 七种负面情绪大爆发
 寻找“被抛弃的不安”
 “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这就是你的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让“优秀的你”瞬间转变为“糟糕透顶的人”
 “非黑即白”就是错误
 他们的眼里“非好即坏”
 无意识冲动控制了坏的自己
 四大特征确定你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积极的治疗情绪
 治愈“边缘型人格障碍”
 一般的治疗流程,从明确具体目标开始
 本能的爱
 “人格障碍”有可能“遗传”
 事先说明“不行”、“忍耐”、“没关系”
 切忌“去医院看看”、“你能做到吗?”
 如果太过在意患病原因,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
 三个关键词——“温暖”、“道歉”、“打招呼”
 距离,平等,独立
 朋友和周围的人也应该注意与病人保持一定距离
 自杀倾向,你该怎么办
 其他问题的应对方法
 2-3年的精神疗法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不断向父母索爱的萨尔瓦多?达利
第3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
 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人际关系乱七八糟
 你就是这样的人,被自恋愚弄
 双重构造——看上去自信,受挫就自卑
 自我陶醉也有成功的事例
 一旦人际关系开始“摩擦”,就是危险信号
 受诊契机——“极度的愤怒”、“暴力”
 受诊契机——与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在于责怪他人
 “边缘型”和“自恋型”
 孩提时代与父母缺乏共鸣
 国王般的万能感
 “万能的自己”
 竞争激烈的社会所引起的烦恼也是原因
 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
 丧失感、孤独感,有时也会导致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
 中考失败成为导火线,开始轻视学习和努力
 探讨1 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夸大版自我最终破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笨蛋。虚无感、空虚感不断涌现
 探讨2 随处可见的自恋型症状, 然后与边缘型结合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公司人事上的缘故导致干劲丧失,说上司的坏话,最后在公司的价值降低
 探讨3 在自尊心受伤的时候,开始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消除病人的病态应对心理
 学会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重建家庭环境才是关键所在
 为了让对方改变,自己也要发生变化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在年幼时期,父母就离异了
第4章 其他的人格障碍
 可以根据精神体验以及行为举动来分类
 胡乱猜疑他人的“妄想型人格障碍”
 拒绝上学和五月忧郁症
 “逃避型人格障碍”实例
 威严父亲的存在导致子女丧失自信心
 “逃避型人格障碍”实例
 背负着父母期待的孩童时代 避开眼前的困难向前进
 演绎悲情主人公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希望备受关注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违法也毫不在意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父母过度干涉引起的思考
 信念遭到否定,会引起“闭门不出”
 只想依赖某人
 被动消极地表示抵抗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实例 不平不满转变为消极怠工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充分发挥自己独特性格的优势
第5章 引起人格障碍的社会背景
 找出隐藏在暗处的问题
 “成功”和“失败”这两部分
 家庭共同体的崩溃
 “少子化”导致孩子们的孤独
 改变自己的“性格”,缩短距离与人相处
 充满希望地重新振作
第6章 人格障碍的医疗?咨询机构
 与医生交谈的要点
 前往公共机构咨询求助
 要相信医生,认真地投入治疗
 自由诊疗的过程既耗时又费钱
 严重病人,也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好转
 帮助大家培养平衡感的“家人治疗法”
 相信自己,专心接受治疗吧!

章节摘录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碍你的反应生病了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人格障碍”这个词。它以前是被称为“人格异常”,原本在英语中的说法为“Personality Disorder”。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在本书中采用英语说法的对应译文。但是,我们听到“人格障碍”这个词,往往很难立刻联想到其症状内容。即使我们觉得好像在哪儿听过,也难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地方有问题。我们自己在与外界交流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既定的模式。有的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或是激动不已,或是失落郁闷,或是躲在家里不出门,而其他人也许会很平静或者很冷静地面对处理。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基本上都是有一定模式的。当这样的应对反应呈现出病态特征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人格障碍”。与外界的交流出现问题你变得无法自控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人格=性格”。但是,对那些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病态的人来说,如此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变得很难。“恋人说我啰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浇了一头冷水。我本来还觉得自己开朗的性格是我的优点所在,如今觉得这一点遭到了恋人的否定。若在平时,对这样一件小事,我肯定很快就能释怀。现在却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失落郁闷,还会一味地认定是自己不好,最后心情陷入绝望的低谷,觉得恋人不会再继续和自己交往了,甚至还想一死了之。”患者情绪非常低落,然而,从恋人的角度来看,也许只是当时工作太过繁忙,不太想说话而已。就这样,身处社会之中,原本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的稳定的应答模式就此崩溃。个性中原本属于自己的优点,最后却被否定了,为此常常与家人和朋友发生摩擦,就连对原本十分喜欢的恋人,也变得无法信任。这就是“人格障碍”。开朗的自己和没用的自己一向十分开朗温柔的自己,因为某一件事的发生,变得失落消沉,从此躲进自己的世界不愿出来,给周围的人带来种种麻烦。这就是“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看见你的“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自己处于一种无法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的状态。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自己与外界的应答模式,会出现不顺利的情况。病人自身也会因此觉得痛苦难受,别人也会因此而觉得苦恼。这种症状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动不动就发火,也有的人会表现得十分冷静。问题的关键在于总会有人因为这样的情况感到痛苦烦恼。接下来,随着这样的症状的渐趋明显化,病人就会开始出现抑郁症的症状。而家庭是与我们最密不可分的小社会,因此病人对家人产生影响的情况非常之多。最终导致病人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到痛苦。这就是人格障碍的问题点。此外,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人格障碍没有特定的形成原因,容易发生于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年轻时期。有时候,随着病人年龄的不断增加,症状也会逐渐消失。人格障碍的三大特征患病与否只有一线之差“人格障碍”的麻烦之处在于,难以界定从哪里开始就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仔细想想的话,在与恋人或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受伤,感到失落消沉,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如果只是感到失落,不想去上班的话,那就算不上是人格障碍;如果症状升级到容易与社会发生摩擦的程度,那就可以说是人格障碍了。诊断的标准在于是否出现“难以生存”的症状,如:“本人是否感到痛苦”、“与周围的人之间的摩擦是不是很大”等等。即使别人认为你是特别“难以相处的人”,即使他人评价你是“与众不同的人”,只要你可以毫无问题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那就不能说你患上了“人格障碍”。在“健康”与“人格障碍”之间,没有可以通过数字来评判的标准。然而糟糕的是,有时候,那些根本不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却被盖上了“人格障碍”的烙印。不能通过数字评判的严重症状庞杂的病因“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环境o培育方式”出了问题,其实原因绝不仅在于此。以下的这些原因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最终导致人格障碍的产生:1.天生的原因2.大脑的发育障碍3.环境•教育方式4.社会状况•时代背景5.激烈的变化在这些因素之中,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是“社会状况•时代背景”。社会竞争愈演愈烈,核心家庭化不断发展,每个人心中在乎的人也越来越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想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小孩也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追究原因并不重要。有时候,家人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从而烦恼不堪,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如此,不如积极地集中注意力接受治疗。引起人格障碍的病因包含各个方面最佳治疗机会稍纵即逝没有人会主动对医生说“我得了人格障碍”,然后开始接受治疗。一般都是直到病人无法抑制住莫名其妙的愤怒和不安,最终出现具体的行为举动,苦恼的家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之时,家人才会将病人带到医院来就诊。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一般模式。那么,所谓的“具体行为”指的是什么呢?从精神学角度来说,指的是“无法通过语言途径来解释的行为”。病人们感到痛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还没有学会说话之前的幼儿时期。因此,即使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他们也无法回答。关于“具体行为”,可以列出来的有服药过量、割腕、饮食过量和催吐、自杀的暗示、自残行为、性依赖等等。有些时候,被卷进痛苦漩涡的人并不仅仅只有家人,患者们所依赖的朋友有时也会因为患者的某些行为感到苦恼痛苦。将周围的人都卷进痛苦漩涡的行为成为就诊的契机“安心感”和“安全感”刚出生的小孩是不会说话的,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想要将自己的欲求传达给大人们,比方说“肚子饿了”、“困了”、“想尿尿了”等等。当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安心感”。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与母亲共享的“安心感”是非常重要的。再过一段时间,等到他们学会站起来走路的时候,孩子们的世界一下子就宽广了起来。按年龄来说的话,大概在1到2岁。这一时期在专业用语中被称为“分离期”,对孩子人格形成来说也是重要时期。当孩子们在不断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寂寞的时候,孩子们会自然地把一直保护自己的父母当做避风港。这就是“安全感”。这可以让他们觉得“就算失败了,还有地方可以回去”。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安下心来,重新去挑战外面的世界。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幼儿时期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三岁之前,孩子们一般都是过着小皇帝一般的生活,不管有什么事情,周围的人都会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到三岁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学习“教养”、“忍耐”、“撒娇”。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要开始变得坚强,以求日后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比方说要学会配合他人、该让步的时候就要让步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也渐渐地能忍耐一些小小的伤痛。等他们再长大一点,开始上学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认识到父亲以及身边的人们都是“拥有力量的存在”,也会开始了解规则、理想等概念。在这一时期,父亲既是他们身边最亲近的大人,也是他们通往社会的入口。再过不久,等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大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曾经英雄般的父亲看上去也开始逐渐褪色。他们也会渐渐弄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得以健康地成长,也会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人都有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1条)

 
 

  •   人人看完都有用 疯子在狂欢 傻子在观望 全世界都失常 战胜人格障碍。 自己与外界的应对模式进入病态状态——人格障碍 现代社会的烦恼——边缘型人格障碍。以20~40岁的女性为主 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人际关系乱七八糟——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这本书很值得我们去看看 ......
  •   文字通俗易懂,图画有益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想要了解人格障碍的读者可以把它当做入门书籍。
  •   对于人格障碍的解释非常生动形象,让普通读者一下子就能明白。建议购买,很好
  •   以为会是本很厚重的书,毕竟人格障碍是个很庞杂的事情。但是收到书我很惊讶,好轻便的一本小书啊。图解呢,其实就是一些插画啦,比较生动形象的那种。还没开始看,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我想要的信息。想对人格障碍进行简单了解的人们适合看这本书。想做深入了解的大概就还要再找一下别的书了。
  •   适合心理学爱好者(不是专业人士)还有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的家属看
  •   讲的深入浅出 很有共鸣感 一口气就读完了 一点不费力 而且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格障碍的知识 很多实例 很好!!!
  •   这本书浅显易懂,对人格障碍的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作为入门书籍。
  •   最近对人格障碍感兴趣,希望这本书有帮助
  •   这本书介绍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   可以让人了解自己 应该对背景的分析 和 症状出现的原理分析的更透彻些就好了
  •   感兴趣的可以买来了解一下
  •   内容很不错,值得一看,了解自我的同时加以反省
  •   研究研究, 但愿能帮助了解自己
  •   很有趣的心理学,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
  •   这书看了这么觉得人人都有病啊
  •   夸张又有趣,图解很形象,和老公一起看时快笑翻了。可以当做放松和消遣的读物来看
  •   千万不要把自己往里面套,否则你会觉得自己就是有病。
  •   容易理解的内容!内容挺不错的!
  •   感觉有些日本的书真是没啥内容
  •   书很好,很喜欢!!!
  •   刚刚收到书~还没有看,期待中~
  •   同事指定买的,应该不错吧
  •   不错推荐看看
  •   稍显浅了点
  •   没有其他心理学书籍那么枯燥乏味,以很可爱的图画来诠释,老少咸宜。
  •   看来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对生活都很重要
  •   这本书是买给更年期的老妈的,文字不多还有插图,适合老年人看!
  •   总的来说挺不错的 但是怎么说呢感觉不是我一开始想象中的内容
  •   人人都有病,人人看了都有用的一本书。一个不小心,咱可能都人格障碍咯~
  •   总体还不错,只是边缘人格那本书有点不足,两页纸没完全分开,但其他都不错,发货也快。
  •   本书坐了半天火车就看完了~图很多易于理解,文字很少,不是那么深刻,了解一下就好
  •   还不错的书,就是看图有些晕,可能稍微有些浅了,具体治疗方法过于潦草带过,但是作为了解入门的书,还是可以的
  •   人人都有病,对儿童成长有很大教育意义
  •   要是想了解下人的心理可以看看
  •   不错,了解人性!
  •   确实,人人都有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有病而已
  •   内容浅显。对专业人士没什么用,作为兴趣读物还可以
  •   是不我期待的那种,内容有些单薄
  •   挺好玩的一本书,图文并茂
  •   很不错 不枯燥 蛮好看的说
  •   无聊的时候拿来看看
  •   女朋友感觉很有意思
  •   内容简单明了。
    但,总体内容没有想象的好。
  •   借来看看就可以了,没必要专门买。纸张也很一般
  •   简单看了下内容 还不错
  •   简单明了实用
  •   了解一下日常的自己,身边人,大众人。
  •   此书不值得买。
    1、内容空洞。看了没收获。
    2、漫画占了一半的篇幅。字数太少。
    3、日本人的书。写得这样甭买了。
  •   比较初级的心理类书籍,初步了解可看。
  •   是有病,还是……
  •   拿到手一会就看完了,内容比较浅显,看起来没什么感觉,就像是一本介绍
  •   没想象的好,比不上我高中在学校图书馆借的心理学的书。
  •   感觉一般般,内容太浅显了。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有点像名词解释,没有深入说明。
    字与字之间的间隙太宽了,像是为了凑数。书的左边是“名词解释”,右边是简易的“图形示意”。
    后悔买了。没有实用性。
  •   其实很多内容我们都已经知道的,但是有图结合,还行。
  •   刚开始看,没想象的好。
  •   一般般,说不出什么感觉,总之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没有啥吸引力
  •   内容太简单,对症状成因说的都不太明白。
  •   书本内容太简单,一半篇幅是简单的插图,有用的东西太少
    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个分类
    一般人找到分类之后都希望有进一步的整改措施
    这本书没有后续内容
    看完之后失望
  •   内容很少,2小时就看完了,看完基本没什么收获,好在没浪费多少时间。讲的很肤浅,图片也很幼稚,适合未成年看,没有期待中的好,对不起这个价格。
  •   第一,本书内容没有什么水平,很浅显,就说了几个概念而已。这些心理问题的分类百度里就可以找到。还需要出版一本书吗??
    第二,字体大,行间距大,左页是文字,右页是插画。十分钟能看几十页。
    非常不值得买!
  •   内容浅薄,与希望不符
  •   太片面,太浮现,都说了啥呢,岛国人民啊····
  •   里面说的道理,大多数人都应该接触过。适合教育小孩的时候用,尚缺少更深一点的分析。若要想研究人格障碍的话,不推荐买。书名起作“人人都有病”,我认为有点文不对题。
  •   他写的内容比较让读者很容易了解,写很清楚。
  •   挺厚但是没啥内容,左边字,右边图,字超大。搭地铁回家不到1小时就看完,妥妥的。感觉内容比较肤浅而且不太有条理。作者想起啥就随便写一写的感觉。送的,早知道这样我才不挑这本┐(= ▽ =)┌
  •   内容较少,插图都是给小朋友看的。本书没什么实际内容,对不起这么贵的书价,买后悔了
  •   首先,纸张比较差,印刷比较差,字体行距比较大,图片比较多;其次,标题比较牛B,内容比较SB,废话比较多,实际则很少。最后,建议换个好看的封面,要精装的,当然书面要英文的超大号体,然后图片可以再多点,内容可以再少点,字体可以大点,行距可以留到二指宽,这样书本可以再厚点,当然,要保持免费的,可以买来填充书架,装饰用。完了。
  •   与其买此书,还不如百度一下呢……
  •   书的左页面是文字,右页面是图解,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图解。对抱有好奇心态去看这本书的人,这本书真的,感觉还不如直接百度百科一下。然后真正的病患有这本书也是没用的。总而言之,有病的直接看医生,没病的没事别在那围观这本书。这本书很一般。还好是送的。
  •   是一本写给未成年人的书,INSERT PICTURE 很幼稚,日本人写的书中差劲的,和人人没有关系的。
  •   这本书就是充数的,买完很后悔.没什么帮助.
  •   介绍有出入,不吸引人。
  •   还可以吧,是罗列性质的书,不够具体
  •   其实内容并不多,字很大,行间距也很大,加上有插图,不建议购买
  •   心理方面的书,看一下,了解一下挺好的,正确认识自己
  •   没看完,就不多说了。
  •   看不懂,文字不吸人啊
  •   字大行稀,内容还可以,但不丰富。
  •   比较弱智 给爸妈看下算了··
  •   可读性很差,没宣传的好,读了几页就没兴趣了。
  •   我是看评论比较好才买的,书一到手就不是很满意,书皮有一点损坏,翻开差不多一个中午就看完了,左边是文字右边是图画。要加插图就好好画啊。。反而弄得很劣质!文字的内容少之又少,而且多半都是废话,比较偏向于治疗方面了,封面给我的感觉就是疯狂的找卖点!这样的书送给我也不要!都嫌浪费时间去看!想当反面教材研究的可以入手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