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王勤 页数:182
前言
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而我们却对二维世界情有独钟。所以有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了齐白石的《虾趣》,也有了下文中刘姓小朋友的《黑太阳》。 那么这些绘画艺术跟我们的内心有何关系呢? 艺术治疗研究学者阿恩海姆说过,艺术是人类面临困难时前来救助的使者,是理解人类生存条件和应对生活中恐怖情景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为逃避外部现实中无法控制的混乱而建立的合理秩序和避难所。 且不论那些绘画大师的艺术情结,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汶川大地震的阴影逐渐散去,当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涌现出铺天盖地的文字和图片,向世人再一次展示了那一场人类巨大灾难的真实面目。而在这场浩劫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了。 这是一个7岁的刘姓小朋友画的一幅画: 起初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没有看明白是什么东西,还以为是一个黑色的带刺的小动物,后来这个孩子解释道:“这是个太阳。” 太阳?!太阳不是红色、黄色的吗? 为什么变成了黑色?!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快乐了就大笑,难过了就大哭。可是,当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重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暗。 创作出“黑太阳”的刘姓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不幸的孩子,这个孩子在汶川灾难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自从地震发生以后,他就变得沉默寡言,常常望着远处发呆,看到书本里三口之家的图片,他就用笔把它们涂抹覆盖住。每次画画的时候,他的图画里总是充满了灰暗的内容——黑色的大山、龇牙咧嘴的大树、样子凶恶的怪物……还有这幅黑色的太阳图。 在童话世界里,太阳公公总是眉开眼笑。可在他的心里,原本该是火红色的太阳从地震发生后就失去了原来的颜色,孩子的精神世界瞬间倒塌了,他的思念和痛苦从这幅黑色的太阳中弥漫而出。 “我想念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听话的,不惹妈妈生气……” “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大堆废石块,我看见老师流了好多血……” “那天到处是土,我看见土把太阳和蓝天都遮住了……” 孩子的话语里总是充满了这样的灰色记忆,所以他不断通过绘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复杂、多么压抑……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刘姓小朋友的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们总是会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内心世界,当孩子们受到外界不好的刺激时,有的孩子会用语言说出他们的遭遇和不幸,有的孩子会用沉默拒绝一切,而有的孩子则会用图画传达内心的感受:也许他们想到了红色的太阳、紫色的花朵、白色的云朵、蔚蓝的天空,但是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被一场噩梦破坏了,现实里他们看到的只是可怕的死亡、流血、坍塌…… 灾难现场的心理辅导老师们了解了孩子们不良情绪的背景,也看到了很多类似刘姓小朋友的图画作品,体会到了孩子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所以给予了适当的心理干涉辅导,让孩子们重拾希望和信念。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实验,人类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信息?结果发现,58%的信息来自视觉;35%的信息来自听觉;7%的信息来自其他途径。哪些东西是具有视觉性的呢? 无非就是线条、图形、颜色、文字。所以我们成人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一定别忽视了孩子的涂鸦。很多儿童画也许在大人看来无法理解,可是别忘了每一幅画都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它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忽视了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那就等于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本身。 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者罗恩菲尔德和伯瑞坦都说:“绘画为我们提供了衡量一个儿童发展的良好指标,通过绘画表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的立场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个部分的过程。”同时二人还强调,孩子绘画的发展特征不仅仅反应了他们认知发展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也反应了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 所以,除去孩子喜、怒、哀、乐的表情表达和言语的表达外,本书正是站在儿童美术心理学角度——这第六种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上,给家长们诠释一个全新的育儿理念,通过一幅幅绘画作品,聆听孩子们成长的心声,帮家长们走近孩子,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日本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作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博物馆里的名家画作往往能让人陶醉于画面的美丽,联想起画家的心境。虽然孩子们还不懂艺术,他们的画没有那么深的艺术性,但也蕴涵着不少孩子心灵的信息。 因此,家长们最好不要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要求孩子进行创作,如果一幅画缺乏稚趣,不能反映“童心”,而一味追求真实,即使画面形象很规则,构图很合理,仍不算一幅好画。 很多家长都有这些疑问,为什么儿童普遍喜欢画画?为什么他们在某个时期全都迷恋画画?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段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又突然减弱? 童年是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孩子在这个时期,视力和动作的发育特别重要,绘画则能很好地协调这些系统进行工作。再者,儿童绘画也是儿童对外界获得认知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如儿童艺术心理研究者迪斯特·韦赫所说:“花1小时‘画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换言之,绘画、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紧密。 既然绘画可以表达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绘画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医学上,经常会有心理医生使用“绘画疗法”。当病人内心的苦楚太多,而又不愿对人倾诉的时候,绘画就成为了一个最好的倾诉对象。病人们将自己的心境表达在纸上,心理治疗专家再利用分析图画时获得的信息来了解病人的内心冲突和他们的愿望,这样就能加快心理治疗。当然,绘画只作为治疗方法,医生们不会对绘画的结果提出任何艺术性的要求。在儿童绘画中,儿童由于不会刻意隐藏内心,他们的绘画更能呈现心理最真实的一面。 现在很多儿童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自身心理上的缺陷,等等。虽然这些心理问题短期内构不成严重危害,但日后会影响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这时,让孩子尽情泼墨,尽情涂鸦,发泄不满、压抑和烦闷,抒发思念、兴奋和快乐,绘画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工具。 既然绘画是儿童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方法,是儿童情绪自然流露和宣泄的途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走进他们的思想领域,研究儿童的绘画作品就是势在必行的了。 是的,这本书并不会教你如何把孩子塑造成毕加索,也不能传授你们让他们在房子里做一天功课而不吵闹的秘诀。这本书只是在总结儿童绘画中的心理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讲解儿童如何对色彩、造型及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进行选择。揭秘绘画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关联,教你借助孩子的第六种语言,发挥孩子神奇的幻想,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培养他们的完美人格。 另外,感谢《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和《儿童与艺术》等书带给编者莫大的启发和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并不会教你如何把孩子塑造成毕加索,也不能传授你们让他们在房子里做一天功课而不吵闹的秘诀。这本书只是在总结儿童绘画中的心理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讲解儿童如何对色彩、造型及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进行选择。揭秘绘画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关联,教你借助孩子的第六种语言,发挥孩子神奇的幻想,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培养他们的完美人格。
书籍目录
序言 为什么太阳是黑的
第一章 为什么说“绘画是孩子的第六种语言”
一个“美术治疗”的故事
绘画打开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早期智力开发的必修课——绘画
培养孩子卓越的创造力,不妨让绘画来帮忙
绘画会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绘画过程的创造性激活了孩子的某些心理过程
第二章 打开儿童绘画的神秘之门
孩子的绘画历程
痕迹期——婴儿的手势和好奇感
涂鸦期——重叠乱涂、大片线条和各异形状
图示期——固定的形式表示人或物
视觉图示期——对事物空间和大小的认识
现实主义期——描画现实中的细节
选择适合孩子的绘画工具
无“笔”不成形
无“纸”不成画
环境对孩子的绘画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绘画材料对孩子的绘画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想象是儿童画的灵魂
孩子的人物画,无论画谁,都是内心自我的体现
看到孩子的暴力画该怎么办
看到孩子绘画中情感表现很复杂怎么办
第三章 如何看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会用色彩来表达情绪
为什么蘑菇是紫色的
为什么彩虹是黑色的
常用色彩的缤纷意义
为什么有时候颜色很单一,有时候却又那么复杂呢
颜色怎么还跟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关系
孩子会用生活用品和自然事物表达情感
打扫工具
电灯、火苗
房顶上的大烟囱
花花草草
平静的水面
满天的星星
硕大的雨滴、大片的雪花
封闭的房间
祈祷的小男孩
怎么找不到人影呢
从构图上洞悉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摸不着头脑的“蝌蚪人”
头部和面孔是表达情感的最多载体
漂亮大住宅的画法
认为重要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混杂的画面
透析另类画中的真实世界
“透明画法”的生动情节
多角度画面展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反复出现的某种形象
为什么会用线条涂抹掩盖画好的东西
丑陋的自画像
大树竟然还分男女?
孩子会将期望、理想设为绘画主题
拿武器的小英雄——男孩子的绘画主题
漂亮的小公主——女孩子的绘画主题
咧个大嘴巴的自我画像——我会好起来,我很快乐
孩子会把身体特征、痛苦反映在绘画上
家庭画还能反映孩子心中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有更健康、更纯洁的心灵
孩子对画画很抵触怎么办
亲子互动让爱更贴心
学会赞赏孩子的作品
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对作品的解
学会鼓励孩子与你合作
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
引导孩子找到绘画主题
讲故事用想象去画画
孩子最好的礼物——图画书
别放过细节
注意孩子的圈圈点点
如何让孩子爱上色彩
成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强调技巧。忽视创作
放任自流,缺乏点拨
学会有方法地干预孩子
简单的提示更有效
盲目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效果
只有画得多了,才能“学出来”
帮孩子找到多种绘画法
硬币的妙用
利用身边的生活道具
神速的数字简笔画
边唱儿歌边画画
利用树叶、废纸屑、花瓣、毛线和布头
小指纹大作用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特点
1岁孩子的特点——乱涂乱画,毫无章法
2岁孩子的特点——有内容,有名字
3岁孩子的特点——拼凑罗列。无联系
4~5岁孩子的特点——自主意识。无空间概念
6~7岁孩子的特点——对号入座,非凡的想象力
8~9岁孩子的特点:情趣减少,趋向写实
9~1 2岁以上孩子的特点:照片感觉,巩固兴趣
尾声 不要让天使在你的怀中折断翅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7岁的小楠是个非常漂亮的小男孩,乌黑浓密的头发,单眼皮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一看到人就很有礼貌地问好,让人格外喜爱。 可就在小楠7岁生日的前两个星期,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和妈妈发生了车祸!很不幸,可怜的爸爸当时就去世了,妈妈虽幸免于难,但是面部由于严重受伤而变形,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就看到,会觉得她的样子很可怕。 命运之神就这样捉弄了这个毫无防备的孩子。在父亲的葬礼上,可怜的小楠还没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处处听大人们的安排,对着爸爸的遗像磕头,接受亲人的劝慰。更让人难过的是,他还一个劲找妈妈:“妈妈,我妈妈去哪儿了,我想妈妈了,她怎么不管我啊?” 重病房里的妈妈在治疗后逐渐恢复了意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看看儿子小楠。可谁都没想到,小楠见到妈妈的那一刹那,号啕大哭起来,喊到:“这不是妈妈,这不是妈妈,妈妈没这么丑,她是个大怪物!”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小楠被妈妈的脸吓坏了,那真的是一张恐怖的脸,车祸的伤害、手术的痕迹,使她跟以前的模样判若两人。 再后来无论大人们怎么哄,小楠都拒绝去医院看望妈妈,妈妈的心里更难过了。怎么办好呢?不能一直不见妈妈啊,这对躺在病床上跟疼痛作斗争还失去丈夫的妈妈来说,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幸好,一个做幼教工作的亲戚想到了办法,她说小楠虽然现在很期盼见到妈妈,但是这个妈妈跟他以前的完全不一样,对他来说甚至有些恐怖。大家最好给孩子一个舒缓的时间,不妨试一试艺术治疗。 后来小楠就被这位好心的亲戚带到了一个艺术治疗工作室,这家工作室是专门从事美育工作的,给孩子提供绘画空间,分析孩子心理,引导孩子健康绘画,并且还告诉家长正确的亲子教育方法。 小楠刚刚走进工作室的时候,就被墙上挂的几十幅画吸引住了,那些画都是其他孩子的作品,美丽的草原上安静吃草的小羊,蔚蓝天空下飞翔的鸟儿,被很多各种颜色星星包围的宇宙飞船,身穿战服的奥特曼。啊,那边墙上还有一幅画画有各种颜色的大树。咦,大树还有一张张生动夸张的人脸、一双线条明晰的手……小楠一幅幅看着:“阿姨,这是谁画的啊?好漂亮啊!” 工作室的老师听闻这个孩子的特殊经历后也格外关心:“哦,小楠,这是阿姨这里的小朋友们画的,他们跟你一样大呢,有的还比你小,你也可以画,真的。”说完,老师便拿出各种画笔,“小楠,你看,这些画笔,画出来后还有香气呢。” 小楠顺手在纸上画了一下闻了闻,果然有甜丝丝的香味:“啊,真的啊。像橘子的味道,我跟妈妈最喜欢吃橘子了。”这时候的小楠似乎忘记了那个“可怕”的妈妈。
编辑推荐
《与宝宝心灵对话:孩子的第六种语言》依据多年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作者王勤首次解码宝宝内心,通过绘画准确了解宝宝的心灵语言,让亲子沟通零距离!给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健全人格的家长一个全新的育儿理念,一幅幅绘画作品就能让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