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蒋显荣 页数:2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人质疑任何一种管理思维的真理性但又不舍弃任何一家管理思想,中国人一直假设我们有个最优化的管理思想并为此而探索。管理的某些成功能够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真理吗?管理理论的多元,管理思维的竞争并不意味着思想混乱。如果没有多元、独立、竞争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很难在问题面前激发出新的想法。《现代西方管理思想方法论》仔细探究了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中七种值得国人留意的管理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对我们而言,具有激发创新灵感的作用。在社会人时代和管理丛林化时代,现代西方管理主体中心论已远去,这值得我们反思。
作者简介
蒋显荣,湖南衡阳人,全国首届管理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先后毕业于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科技哲学,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论
第1章 互补的科学理性方法
1.1 效率至上的实证主义方法
1.1.1 实证由来
1.1.2 实证方法
1.1.3 效率至上的优化与互惠
1.1.4 泰罗制方法的适合范围
1.2 基础主义方法
1.2.1 探索基础
1.2.2 抽象与具体
1.2.3 灵活性原则
1.2.4 借鉴“一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3 结构主义方法
1.3.1 寻求结构
1.3.2 最佳结构
1.3.3 制约关系
1.3.4 “官僚集权制”与我国国企体制
小结
第2章 解决劳资矛盾的社会分析方法
2.1 人际关系视野
2.1.1 社会分析方法“步入正统”
2.1.2 合作替代“主义”
2.1.3 在批判中发展
2.2 矛盾分析,
2.2.1 “建设性”冲突
2.2.2 领导者角色
2.2.3 个体作用
2.3 产业民主
2.3.1 满足“权力渴望”
2.3.2 把“职权”看做“职能”
2.3.3 共同控制
小结
第3章 基于组织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
3.1 组织协作之系统分析
3.1.1 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3.1.2 组织中的个性
3.1.3 组织协作的动因
3.1.4 “领导”的“职能”
3.2 组织发展之系统分析
3.2.1 理论基,
3.2.2 系统方法与企业管理
3.2.3 系统方法的实践具体
3.3 组织创新之系统分析
3.3.1 整合核心价值
3.3.2 私利不再主导
3.3.3 参与式开放与反思式开放
小结
第4章 反映劳资关系发展的人性假设方法
4.1 人性假设的理论根据
……
第5章 融合科学方法的文化分析方法
第6章 信息浪潮下的有限理性方法
第7章 以成果为导向的经验主义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韦伯对经济组织的研究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受“新教伦理”的精神支撑,想用一种理性引导经济组织。另一个是因对美国与德国经济组织的比较研究,引发建立“官僚集权制”的想法。据雷恩介绍,韦伯于1904年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的信仰社会学的一个会议,有机会实地考察美国的资本主义。他看到的美国与德国的经济有所不同,美国的制造业和通讯、交通结成了网络,得到了一体化的发展。大型企业依托交通、通讯而发展,交通、通讯依靠企业来供血。在德国大规模的企业仅仅限于化工、冶金和机械制造的联合上,并且形成了垄断的局面,政府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垄断的危害。美国虽然也形成了垄断,但政府干预严重,美国曾一度形成反托拉斯法,鼓励竞争而反对垄断。韦伯把看到的这种自由竞争的精神比做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旋律。 继而韦伯围绕着经济组织的矛盾思考一系列的问题:大型企业是否需要垄断性的卡特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否可以形成大型组织并遵照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经营?这些大型组织能否理性而系统的运行?说的更为具体点,就是这些大型组织如何走出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为社会作贡献?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目前所要考虑的问题。 韦伯找到的答案是官僚集权。意思是通过设立官职或者职位来进行管理,不是通过个人或者世袭来进行管理。韦伯受到了美国和托拉斯组织的互动影响。美国对垄断有着深刻的仇恨,因为清教徒背弃英国来到美国的精神支柱之一就是反皇权的垄断,延伸到经济领域就是反经济的垄断,这一精神一直延伸到今天,微软公司也曾被起诉,欲被裁为两截,培养一个对手来与其竞争。美国的篮球联赛不会让一个球队永远赢,最厉害的球队没有选新秀的优先权。这就是美国新教伦理的精神。 ……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效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