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马广利 页数:1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以文化霸权发展历程为经,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为纬,考察了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福柯、萨义德等文化霸权理论,对有关文化霸权人量的史实资料进行了梳理。作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文化霸权的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等问题,不仅再次界定文化霸权,也对文化霸权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同时就文化霸权控制下的印度文学、美同黑人文学和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个案研究,指出文化霸权的危害性。论著最后一部分就中国文化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提供了策略,给文化霸权研究提了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马广利,1970年4月生,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语系副主任。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博士后。曾在《社会科学战线》、《山东外语教学》、《新闻界》、《中国成^教育》、《兰州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持过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2007年度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课题。
书籍目录
引言一、后殖民批评中的文化霸权二、综述国内外对后殖民中的文化霸权研究第一章 文化霸权的起源和深化第一节 文化霸权的缘起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二、法侬的后殖民批判理论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发展一、福柯的权力话语二、萨义德的东方学三、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四、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第三节 文化霸权理论的深化一、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二章 文化霸权的特征第一节 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概述二、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反思三、萨义德文化批评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他者”的双重结构一、“他者”概念的哲学渊源二、西方——非西方:主体的“他者”建构三、中国——西方:他者的“他者”建构第三节 知识分子一、知识分子溯源二、福柯的知识分子职守第四节 文化认同一、文化认同的根源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多重性第三章 “他者形象”:文化霸权中的文学实践第一节 印度文学中的文化霸权一、印度英语文学二、《印度之行》中的话语霸权三、《副领事》中印度疯姑娘形象第二节 西方文化霸权理论视野下的美国黑人文学一、主流文化下的黑人文学二、黑人文化边缘成因探讨三、探讨黑人文化的出路第三节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一、中国形象的成因二、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三、中国形象的实质第四章 中国如何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第一节 文化殖民主义构成的威胁一、通过广告、商品等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二、利用因特网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三、利用语言进行文化“植入”四、利用新闻信息行使霸权五、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激烈的人才争夺第二节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六、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结语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三个女性的文本:一种帝国主义批判》一文中,斯皮瓦克试图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作品《简·爱》、琼·里斯的《茫茫藻海》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三个女性小说文本的后殖民解读,论述第三世界妇女在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话语中的缺席,她认为这些文学文本在人物塑造上都不同程度地流露或复制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殖民主义倾向的叙事,从而进一步说明霸权话语对属下话语的压制和属下无从发言的历史处境。 斯皮瓦克认为,作者在对简·爱和疯女人梅森的描写中,无疑对前者大加称扬,而对后者则进行了妖魔化处理,如在梅森形象的塑造上,人与兽的界线变得不确定,她爬行、嘶叫、抓扯,像马鬃一般蓬乱的深灰色的头发遮着头和脸。《简·爱》之所以如此描写梅森,斯皮瓦克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是牙买加人,是帝国的“他者”,是作者即白种女人的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思维在起作用,即这里面包含着法侬所说的“善恶对立寓言”,是欧洲人对“尚未人类化的他者”①的一种充斥着种族偏见的描写。在帝国主义话语中,欧洲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简·爱的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身份可以使她得到几乎所有梅森丧失的东西:丈夫、婚姻、社会地位、家庭财产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帝国偏见成为小说的叙事动力,同时也使简从“反家庭的地位走向合法家庭的地位”,“是活跃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为简的行为提供了合法化的确证。② 《茫茫藻海》叙述的是罗彻斯特的牙买加前妻伯莎的故事。在《简·爱》中,疯女人的处境使伯莎不能自言,反被丑化为“象一头野兽般地攫取、吼叫”,被罗彻斯特称作一个“忠实地复制了其母的疯病和酗酒恶习”的疯女人。而在里斯的笔下,通过伯莎即女主人公安托内特的自述和黑人女佣克丽思多芬的插叙,读者得以了解安托内特变疯的原因和过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