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王俊秋 页数:16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的博士中,王俊秋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位,书却读得很认真,很刻苦。当时,她刚刚从国际语言学院转到文学院的广电艺术系,又同时在现当代文学专业和广电艺术的影视编导方向带研究生。专业上的跨度给她工作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按期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她原本是一个爱好广泛、喜欢多种运动的人,这几年却因之放弃了许久个人的喜好来专心于研究,读了很多书。记得她曾一次从北京买回了五千多元钱的书和音像资料,发了两大包。丈夫出差时,也常常会为她定购很多相关的书籍.然后她便埋头其中。这部博士论文是她转向影视专业方向后学习、研究的一个学术收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热”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话题,但又是学术界没有太多介入的课题。作为一个被观众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却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淡。言论和网络上的关注多,业界和学界反思少;片断性的议论多,系统化的研究少;情绪化的批评多,学理性的分析少。这是我在和王俊秋讨论论文中常常谈到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版界和媒体上有关清代历史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却出奇地多。央视也推出了阎崇年等人的讲座节目。它们多是对清朝剧进行史实上的辨伪与匡正,而不是把清官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文艺批评。作为“清官戏热”引衍出的这些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清宫戏热”。因此,可以说,俊秋博士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是具有较大的空间和现实意义的。
内容概要
《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主要介绍了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走强,社会观念也经历了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逐渐疏离和文化消费功能不断强化的过程,清宫戏在这种转变中大规模地走向市场。在新时期的文艺复兴中,它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型,参与了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对它的探究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某些结构性特征和特殊品质。作为第一部对清代宫廷题材影视剧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著作《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将清宫戏热置于这样一个历史生态之中,对其盛行的原因、受众意识及历史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清宫戏的叙事模式、类型化特征、符号体系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以期通过这些研究从正反两方面来把握清宫戏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而反映当代大众文化的某些特质。
作者简介
王俊秋,女,1956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师从刘中树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电视》、《当代作家评论》等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引言/1第一章 清宮戏概述/5一、“清宫戏”概念辨析/6二、清宫戏的历史沿革与题材类型/6三、清宫戏盛行的原因/12(一)清宫戏热现状描述/12(二)清宫戏热因分析/14第二章 清宫戏的种类及其艺术特征/27一、历史、历史剧与历史故事剧/27二、历史剧:历史正剧和准正剧/29三、历史故事剧:拟正剧、秘史类剧、戏说类剧/32(一)拟正剧类清官戏/32(二)“秘史”类清宫戏/40(三)“戏说”类清宫戏/41第三章 清宮戏受众意识评价/45一、“明君”意识、“清官”意识与法治意识的错位/45二、过度发达的政治智慧与权谋文化的消极影响/52(一)“王朝”戏:政治教科书的艺术版本/52(二)自保的权谋:“病”的妙用与“难得糊涂”/56第四章 历史剧也是一种历史文本:清宫戏历史观与历史书写的新变/62一、历史的通俗化与庸俗化/64二、历史观的演进与清宫戏的历史反思/69三、英雄主义立场和基调的改变/73第五章 清宫戏历史人物再创造的误区/84一、历史的翻案与虚构/84二、从和砷形象看历史人物的再创造/87第六章 清宮戏对儒家文化的解读与演绎/91一、“仁”与德治的政治实践意义/92二、“敬天法祖”与“天人感应”说的深度影响/102三、“中庸”作为一种哲学尺度的政治艺术/110第七章 清宮戏的符号体系及其意义指向/117一、龙凤图腾象征的皇权符号体系/117二、色彩的符号意义/121(一)具有皇权象征意义的黄色/121(二)色彩与等级/123(三)八旗符号的意义指向/125三、人物符号的阐释意义/126(一)人物伦理化向符号化的位移及其对审美接受的影响/126(二)人物符号的虚假性/131第八章 清宫戏的叙事模式/136一、清宫戏的故事性与章回小说传统/136二、清宫戏的类型化与叙事的模式化/142结语/147一、历史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147二、历史反思与历史重写/149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转变/149附录/151参考文献/161后记/166
章节摘录
人们在观赏电视剧时常常不自觉地对人物进行伦理化到符号化的认定。所谓的伦理化,就是从道德伦理准则出发,对人物进行善恶判断的过程。儿童看电影时经常问父母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他是好人坏人?”即是这个道理。与这种伦理化相伴随的是符号化,即把人物的伦理价值套人某种内定的模式进行编码,形成固定的人格特性。这个人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之时,就意味着伦理化过程的完结。同时,符号化的过程也是人们自觉进行人物辨析的缺省过程,就是说,在这种符号化完成之后,便可在后来的剧情中省略掉这种伦理化判断的过程。一提到和珅或见到他的银幕形象(甚至见到和珅的扮演者王刚)观众就会直接将其简化为一个大贪官、大奸臣。换句话说,和砷就成为一种代表性符号,而无需继续进行伦理判断。而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之后,王刚就成了和砷的代表性符号。人们已经无需对其再做任何道德上的判断,这时观众更多地会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他的演技和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上。这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观赏或阅读习惯。《乾隆王朝》试图打破这一既成的定式,重新完成其伦理化过程,并且拒绝和纠正《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罗锅》等剧对和砷的符号化定位,这种努力应该说在艺术上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编导者从多方位多视角来透视和砷的形象,使之变得更加鲜活和丰满,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艺术上的努力并不能完全改变人物符号化的伦理判断,欲从整体人格上改变和坤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很难的,人们对剧中的和砷充满了矛盾和疑虑,总想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找到真实的和砷,确认其道德人格,完成其伦理化过程,但直到最后也没有等到那个结果。这样的翻案只能造成历史人物及其定位的混乱。
后记
生命也许需要在一种意义的追寻中体现价值。常常记起这本书写作的那些日日夜夜,我几乎把这一生留给自己看电视的时间都给透支了,那一部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让我看了几个月,看到后半夜一两点钟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生活是美好的,美好中又总有着些许的苦涩。我不想高调地说“累并快乐着”,但是,当疲惫地转回身回望过去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收获多多。每当想起写这本书的时候,师长、家人、同事、朋友们给予我的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我都会生出无数次的感动。感谢恩师刘中树先生和师母黄曼平老师,在我人生灰色的落寞中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几年来。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他的人生态度和品格,诚所谓“厚德载物”,这是我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在我定稿的过程中,老师以72岁高龄逐字逐句地审阅和修改了我的书稿.甚至连一个错误的标点都认真改过,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就和他的为人一样,让我有一种发自內心的深深的感动。
编辑推荐
《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高校社科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