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林奇富 页数:174
前言
追求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不言放弃的理想。作为一门研究公共生活的学问,政治学有责任为人类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奋斗。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政治哲学是政治观念的输出者,合理政治秩序的设计者,它有责任促进人类政治思想的不断解放,政治设计的不断完善,敦促权力握有者兑现其政治承诺,使人类过上自由、安全和有尊严的生活,享受繁荣所带来的舒适与安宁。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菁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支配着西方人的思想世界和行动世界,影响着其政治制度的设计,成为西方大国崛起的支撑力量。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自由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整体面貌,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到自由或权利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而且也使我们了解到政府或政治权威对文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自由主义向世人传达了一种对权力握有者的理性的警觉精神,使人们认识到约束和控制权力始终是文明社会建设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以社会契约论与近代自由主义转型为主题,采用社会史、观念史以及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萌芽、产生、兴盛、转换乃至衰落进行了全景式考察,展示了西方社会自16世纪到19世纪的政治和思想变迁,探讨了自由主义与现代国家成长之间的关系。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通过对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这两种政治论证方式的基本原则及其各自优势和不足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功利主义是如何对社会契约论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的。综观全文。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和伦理学的学科领域,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而无论是社会契约论还是功利主义,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哲学色彩,缺乏政治学的学科视野,其研究的尝试和广度都是有限的。
内容概要
作为一种政治论证方式,社会契约论的最突出特征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西方政治传统中“自然”本性的认识,重新确立起人在宇宙图式中的中心地位和人的道德自主}生,并把政治论证从早先自然论证模式或神学论证模式中脱离开来,成为一个自足的论证领域。作为启蒙时期西方政治思维的最高成就,社会契约论在近代西方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指导作用。但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自由主义为顺应西方国家建设的需要,演变成一种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理论范式,实现了自由主义的近代转型。近代自由主义转型的政治实践表明,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还是一种社会运动。
作者简介
林奇富,男,1975年9月出生,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2007年7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12月进入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复旦大学);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7月留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任教至今,现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2009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书籍目录
导论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转型的文献综述一、社会契约论:政治论证及其乌托邦追求 (一)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传统及其近代起源 1.契约观念的思想溯源:自然与约定的辩论 2.城邦隐退后的自然:斯多葛主义与罗马法 3.统治契约论的衰落:从自然义务到自然权利 (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及其价值反思 1.近代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 2.自然的权力与同意的权利 3.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价值反思 (三)近代国家建设与社会契约论的政治论证 1.从封建主义到绝对主义:近代国家的兴起 2.契约话语与社会变迁:个人主义的发展 3.“利维坦”与“有限政府”:近代国家的政治论证二、社会契约论:传播、衰落与理论反思 (一)启蒙运动与社会契约论的传播 1.社会契约论在法国的传播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法国大革命 3.康德:“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二)法国大革命与社会契约论的反思 1.自由与民主:贡斯当与托克维尔 2.革命与传统:伯克与梅斯特尔 3.普遍主义的困境: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三、社会契约论:挑战、批判与理论重构 (一)大卫·休谟与社会契约论的挑战 1.情感与理性:谁是优先? 2.功利与权利:何为基础? 3.习俗与契约:历史或假想? (二)杰里米·边沁与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1.社会契约论及其批判 2.功利主义原理的提出 3.功利主义与边沁 (三)约翰·密尔与自由主义的理论重构 1.契约合法性政治论证的批判 2.功利主义与政治合理性重构 3.从合法性向合理性转变之分析四、近代自由主义:从社会契约论到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的哲学传统及其思想渊源 1.功利与正义:伊壁鸠鲁及其传承者 2.唯物主义经验论:霍布斯、洛克与爱尔维修 3.情感道德学说、联想原理与苏格兰启蒙运动 (二)超越社会契约论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 1.个人与社会:古典功利主义的逻辑起点 2.功利与权利:古典功利主义的政治论证 3.功利与自由:古典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研究方法历史与哲学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自由主义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方法上的局限性。约翰·格雷指出,理解自由主义关键在于确定其“历史依据、它在某种确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的渊源以及它在欧洲近代早期个人主义语境中的背景。”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这种方法称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即“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②。过去几十年中,西方世界出现的一些自由主义研究成果,大多是深受分析哲学的影响,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采用了一种分类的、本质主义的研究方法,尽管这些著作能带给我们一些发人深省的理论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研究的历史延续性。应用历史与哲学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绝对主义的评价,麦金太尔提出“哲学史的著作决不可能是完善的。在任何具体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或道德和道德哲学,或理论的理论,对已确立的到目前为止的最好理论的某种新的挑战总会出现,而且总会被取代,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这种历史主义,不像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包括了一种易错形式;这种历史主义排除了所有那些绝对知识的主张。不过,如果某些个别的道德体系成功地超越了它的前辈们的限度,并且因此而提供了理解到目前为止的前辈们的最好工具,那么,就已经持续地迎接了一定数量的相匹敌的论点的挑战。而且,在避免这些论点的弱点同时,每每能够汲取那些论点的长处而修正自己,并且对这些论点的弱点和局限性提供了目前为止的最好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有最好的可能有的理由确信,将来的挑战也能成功地迎接,而那些界定一个道德体系的核心的原则是持久性的原则。”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自己求学生涯的最终成果,我始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上答卷,这不仅是源于自己对学术事业的敬畏与真诚,更源于对多年来培育我成长的父母和老师些许期待的责任与回报。所以,在本书出版时,我只对原文做了文字上的一些修订,基本保持着博士论文原貌,没有做内容上的修改,也算是为自己20多年的求学生活留下一份不变的记忆。1994年,我从遥远的南国考入吉林大学政治学系,开始系统地接受政治学专业教育,从此对政治学理论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1998年本科毕业后,我有幸成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的入室弟子,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从此10多年来一直是在先生指导下从事政治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先生对我的学业给予了精心的教育与指导。我的博士论文,无论是论文的总体结构、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正直的人格魅力如春风化雨般地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这些弟子们,正是他和师母多年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我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学业。在此,对我的授业恩师周光辉先生和师母刘黎丽女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同时,我还要感谢参加我博士论文答辩的徐湘林教授、王彩波教授、杨海蛟教授、刘彤教授和陈秉公教授,参与我博士论文评阅的林尚立教授、谭君久教授、高建教授、丛日云教授和乔耀章教授,他们对我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博士论文的写作期间,恰逢林尚立教授来长春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我曾就博士论文结构和相关内容向他求教,在随后的博士论文评阅过程中,林老师还对我的论文给予了肯定性鼓励。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徐湘林教授建议我将论文标题由《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社会契约论与近代自由主义的转型》直接修改为现在的标题,以突显论文主题。
编辑推荐
《社会契约论与近代自由主义转型》:《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问,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汇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