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空灵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王建疆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王建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自然的空灵——从人与自然关系嬗变看意境型诗歌的生成和流变》已经被确定收入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社科文库”,他嘱我为之写一篇序。我本人长期从事美学基本理论研究,对于这种紧密结合文学艺术史实的成果天然有一种畏惧之感,真的害怕说出许多外行话来。但建疆说这是研究中国文学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与我近期进行的生态美学研究关系密切。正是从这种同道的角度我接受了这个写序的任务。但看后仍然感到多少有些“隔”,真的可能说外行话了,好在我尽量说自己明白的东西,希望能够对于建疆等同志有一点点帮助。  首先,我想说的是本书的最大贡献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重新审视中国诗歌史,在学术上具有突破的意义。中国文学史与诗歌史的写作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所以都是借助的西方理论。或从社会的角度,或从人性的角度,或从审美的角度,或从考证的角度,但并未见过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以上这些角度应该都各有道理,也都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至今仍给我们以启发。但这些角度是否就已经穷尽了中国文学史与诗歌史的研究呢?我们的回答是绝对没有穷尽。因为,以上这些文学史与诗歌史研究的视角大都在某种程度上借助的是西方文学与诗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但我们还是应该更多思考中国文学与诗歌自己的发展道路。

内容概要

  《自然的空灵: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和流变》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景关系的变化,对诗歌意境这一独特的审美形态从时代特征到手法演变,再到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从而总结出了中国诗歌意境生成和流变的规律。在传统的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出发写作诗歌史的模式之外,开辟了另一条重写中国诗歌史的路径。

作者简介

  王建疆,男,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甘肃省美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学术委员。曾在《文学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得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1次,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其代表性的“自调节审美理论”“意境生成理论”和“内审美理论”都曾先后被《新华文摘》转载并引起讨论,被三部国家级教材系统引述。其事迹已见于中央电视台《人物》、《光明日报》、《学术月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等。

书籍目录

序上篇 总论第一章 自然人化过程中的诗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一、自然的玄化与意境的精神骨架二、自然的情化与诗歌意境的血脉肌肤三、自然的空灵化与诗歌意境的灵魂第二章 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与诗歌意境的生成和流变一、先秦:景物的工具化存在二、魏晋:景物的对象化存在三、唐宋:景物的主体化存在第三章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看文学发展的规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二、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美妙循环的断裂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在场和不在场四、文学史如何“重写”?第四章 中国诗歌史:自然维度的失落与重建一、中国诗歌史写作现状评述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诗歌史写作的重要维度三、情景关系中的四种存在形态与诗歌发展的特殊规律四、宋诗的景物意理化与工具化回归五、从人与自然关系重写中国诗歌史的必然性第五章 意境理论的现代整合与内审美的视域超越一、中国古代意境理论亟需现代的理论整合二、从内审美的观点看境界、妙悟、意境和意象三、在意境之外把握意境形成和流变的道枢第六章 人对自然的思维方式与诗歌意境的生成一、原始互渗思维与先秦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二、超越思维与六朝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三、唐代对话思维与诗歌意境的成熟第七章 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下篇 分论第八章 唐宋自然审美观分析一、唐宋意境理论中所反映的自然审美观二、唐宋诗文理论中所反映的自然审美观三、唐宋绘画理论中所反映的自然审美观四、宋代哲学视野中的理性自然观及其影响第九章 人与自然关系视阈中的唐诗风格一、雄浑壮美的诗歌风格二、朦胧含蓄的诗歌风格三、优美空灵的诗歌风格四、荒寒怪奇的诗歌风格五、冲和平淡的诗歌风格第十章 从情景关系看词的意境营造和变化一、情景关系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二、唐、五代景物地位的变化与词境的生成发展三、宋代景物主体化的逐步形成及对词境的影响第十一章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看宋代意境型诗歌的意本体转向一、北宋初期:情化自然观的余响二、北宋中、后期:意本体的生成、发展与景物“本体一工具”的二元性三、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意本体的高峰与景物本体性的退场四、南宋中期:意本体视阈下景物本体性的回归五、南宋末期:意本体的消解与诗境的狭小第十二章 从主客体关系变化看宋代咏物词境的发展流程一、北宋前期——咏物词的继承期二、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发展期三、南渡前后——咏物词的深化期四、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高潮期附录 历代诗歌景物主体化名句辑录一、诗经、楚辞及唐诗中的比兴句辑录二、汉魏六朝隋诗中主体化名句辑录三、唐诗中主体化名句辑录四、宋诗中主体化名句辑录五、唐宋词中主体化名句辑录后记

章节摘录

  在他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的顷刻之间,诗人恐怕只是感到一种恬然自适的情趣,好像自己和篱菊、南山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默契关系。菊花、南山虽然只是自然景物,但在诗人笔下分明承载着更多诗人内心的情绪。陶渊明淡泊名利、守拙归田的选择所昭示出的他的超然心境也与此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尚相一致。更重要的是,诗人在热爱自然与感悟自然的形而上方面达到了巧妙的结合,使得他的田园诗既有优美的景色描写,又有玄远的思致和耐人回味的韵味,创造了诗的境界。  如果说陶渊明深情地选择了田园生活作为其诗歌描写的对象,在享受田园美景之中忘却了世俗扰攘并陶醉于田园生活之中,并把这种陶醉融合于美景中表达了出来,那么谢灵运则是站在自然美景之外,观赏、体验、享受自然美景,并把自己欣赏的这一美景精雕细刻地给我们展示出来。如他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J瞻忘归。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迳,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山水清晖、旭日夕阳、林壑暝色、云霞夕霏、菱荷蒲稗,景色之美,令人神往,自然景物完全成为诗人的描写对象。虽然整首诗在于从这些美景中引出他的玄理,可这种令人神往的美景已经渗透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编辑推荐

  汇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  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  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  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然的空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