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与重构的二重变奏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赵炎才  页数:263  

内容概要

清末民初伦理道德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发展,而道德致用与伦理重构可谓其两大主要特征。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民初时人努力挖掘利用传统道德的积极价值,以道义自任,积极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走近代化道路的潮流之中,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历史活剧。在此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道德致用的功能,时人在自觉批判、继承与弘扬传统道德合理价值基础上积极吸纳域外新知,促使中国近代伦理重构渐次展开。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伦理道德逐渐从传统儒学中疏离出来不断近代化的学术演化历程。此二者既存有区别又不乏关联,彼此互动,并与其它社会文化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初步确立,昭示了中国伦理道德的近代化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赵炎才,男,汉族人,1963年1月生,湖北武汉人。祖籍湖北汉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参加工作。曾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兼及伦理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曾参编《心学与中国社会》一书,先后在《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求索》、《学术研究》、《伦理学研究》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中国近代史》等论文摘要收入或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清末民初伦理道德概述  第一节  “伦理道德”释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要  第三节  清末民初伦理道德时代环境  第四节  清末民初伦理道德基本内涵第二章  道德致用(上)  第一节  道德思维:救世、救亡与救国的源头活水  第二节  道德理想:救世、救亡与救国的终极诉求  第三节  道德精神:救世、救亡与救国的内在动力  第四节  道德判断:救世、救亡与救国的价值前提第三章  道德致用(下)  第一节  道德选择:救世、救亡与救国的实际抉择  第二节  道德责任:救世、救亡与救国的意识自觉  第三节  道德实践:救世、救亡与救国的具体外化  第四节  道德致用与伦理重构的彼此互动第四章  伦理重构(上)  第一节  近代伦理重构一般  第二节  政治伦理:平等、忠于职守与公仆  第三节  政党伦理:党内、党际与党政道德  第四节  经济伦理: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道德第五章  伦理重构(下)  第一节  父子、夫妇与男女家庭伦理  第二节  私德、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  第三节  公德、社会伦理与公民道德  第四节  近代民族、国家、国际伦理重构第六章  伦理道德与其它社会文化之关系  第一节  伦理道德与固有文化、教育  第二节  伦理道德与宗教、风俗、经济、科学  第三节  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  第四节  伦理道德与外国伦理道德第七章  近代伦理道德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反思  第一节  中国近代伦理学  第二节  伦理道德内外纵横比较  第三节  近代嬗变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社会影响及其历史局限性余论参考文献个人相关论著后记

章节摘录

3.针对少数精英人物研究多,学术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迄今为止,有关研究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专著倾向于理论诠释,其内涵多为时代精英人物的伦理道德思想。围绕这些精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主流学者对思想激进者伦理道德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在具体表述上,大多以基本规范与原理近代化为轴心展开,具体论证多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上的抽象演绎,使人感到伦理道德过于虚悬,似乎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太密切。如此思辨色彩甚浓,思想性大于应用性的纯哲学或伦理学的研究虽不乏其具体合理性,并能随社会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但具体社会效果却值得认真反思。比较而言,部分海外学者如芮玛丽、费维凯、列文森等人的研究也多囿于此一模式,并将精英人物扩及部分文化保守人士,并由此得到儒家思想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学术结论。很显然,这些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过于单一,人物覆盖面比较狭窄,难以体现出当时社会思想变化更广阔的层面。因此,立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扩大人物研究范围,从道德致用与伦理重构相结合展开,有助于拓展研究视域,深化相关研究主题。4.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更替成为研究主流,探讨伦理道德自身嬗变比较薄弱。有论者在剖析中国近代思想流变时指出:“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更替,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激活了儒家古老的‘大同’乌托邦,使其有古典的道德理想王国转化为具有社会动员功能的现代式革命乌托邦和政治宗教。”①用如此观点来衡量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亦甚为恰当。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正确理解、把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存有一定偏差。如对“道德决定论”批判有余而研究不足,极大限制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嬗变的深层次研究,以致蕴涵其中的合理内核未能被充分揭示出来,使伦理重构难臻完美。当然,冲破既有格局,尝试新探索者颇不乏人。迄今为止,学术界将道德与伦理视为两个不同概念区别对待。

后记

本书是在自己2005年提交给华中师范大学答辩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与伦理重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最终成果。回顾自己走上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之路,屈指算来已近20载。可以说,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我对历史的感情并非一般人因所谓奇闻轶事的兴趣所致,而是源自那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爱,希望藉投身于此一研究能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两次研究生求学经历使自己与历史学术研究解下了不解不缘。1991年,我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投奔吴雁南教授门下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大学历史系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2002年,自己又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拜师罗福惠教授继续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博士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应归功于罗老师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之功。此外,论文的撰写还得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马敏教授、朱英教授、严昌洪教授、刘伟教授、彭南生教授、郑成林教授、许小青副教授、魏文享副教授等人的指导与帮助。而学友苏全有教授、彭剑博士等人也给予了热情关心与鼓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的胡咏泓老师,在资料介绍与借阅方面提供了极大方便。论文评审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的谢放教授、武汉大学的李维武教授、湖北大学的陈钧教授和何小明教授、答辩主席武汉大学的吴剑杰教授等对本文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在博士学位论文撰写与修改期间,我的妻子李守娥全力支持。她舍弃了原本收入丰厚的事业而退入幕后,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可以说,本书的顺利出版无不凝聚着她的不少心血。在此,谨向老师、学友和家人致以衷心的感谢!人生有涯,学海无涯。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学习心得可谓自己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此书的出版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海内外志气相投的学人真诚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更期盼学界同仁、方家及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来日修定使之更趋深化与完善。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致用与重构的二重变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视角比较独特,但总感觉“研究”不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