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惠远,王金南,饶胜 等编著 页数:232 字数:345000
内容概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也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张惠远等编著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精)》共八章节,内容包括区域特征、问题与压力、总体战略、空间引导、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绿色经济发展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区域特征
1.1 区域范围
1.2 自然环境特征
1.3 生态位势
1.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2章 问题与压力
2.1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 成因分析
2.4 生态环境压力预测
第3章 总体战略
3.1 战略思路
3.2 目标与指标设计
3.3 重点任务
第4章 空间引导
4.1 空间管理的基本途径
4.2 环境功能区划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4.3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
4.4 青藏高原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第5章 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
5.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5.3 生态治理与恢复
5.4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
第6章 绿色经济发展
6.1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
6.2 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构建
6.3 主要产业和行业优化调整策略
第7章 环境污染防治
7.1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7.2 重点城镇大气污染防治
7.3 固体废物处置处理
7.4 农牧区环境保护
第8章 政策与能力保障
8.1 环境法制与体制建设
8.2 生态补偿和环境管理政策
8.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8.4 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8.5 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2.4冰川与冻土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 873.4km2,冰川冰储量4 561.4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79.1%、84.1%和81.2%,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数大的一半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看;墓要要素。青藏高原有两个积雪中心,一为高原东部及藏东南,二为高原西部,克什米尔和帕米尔高原。这两个中心大体以84°E~86°E为界。 冻土在青藏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j二高原中北部,其分布范围北起昆仑山北坡,南至雅鲁藏布江谷地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达国界,东到横断山西部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东南部,面积(含祁连山区)大约为150万km2,占我国冻土总面积的70%,是目前世界上中低纬度厚度最大,面积最广的多年冻_上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一般在—1~—3℃,冻土厚度在昆仑山、高平原丘陵、唐占拉山地区分别可达50~120m、60~120m、80~120m。据实测资料,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厚度为10~175m,多年冻土的厚度变化较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同时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很显著,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逐步升高。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迹象,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约为9528km3。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原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1.2.5 自然灾害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干旱,空气稀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加之高原地质历史年轻,新构造运动及地貌外营力作用强烈,致使生态环境变化剧烈,自然生态系统处于极大的不稳定和强烈的变化之中,环境极为恶劣。由于二高原气候条件严峻,除了高原南部及东南部边缘由于河谷海拔较低、热量丰富、降水较多而表现为植被类型丰富、生物量较高外,高原的主体部分则由于气温低、热量不足,成土作用较弱,土壤贫瘠,抗侵蚀能力差。其上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草原,植被稀疏矮小、种类少、覆盖度低且生长缓慢,自然生产力低下。此外动物种类也较贫乏。
编辑推荐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