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卢风 页数:188
内容概要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完的好处,也给我们带来了最可怕的危险。观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对人类道德提出了种种挑战。《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作者卢风)反思科技与道德、科技与人类生活方式以及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并对现代人所追求的自由进行批判性反思。本书着力论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运用科技征服自然愈烈,则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愈烈;为能过有意义的、幸福的生活,人类无需征服力越来越强的科技。
作者简介
卢风,1956年1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市政协委员。1999年曾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道德哲学系做访问学者。2004年8月在韩国延世大学哲学系做访问教授。2007年2月至8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现代西方价值观。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科技伦理
现代科技与风险社会
科学与技术
科技伦理
第二章道德是科技的内在维度
科学研究与科学家的良知
科学研究与民主法治
科学方法与道德
第三章超越现代科学观
本质主义科学观
形成中的新科学观
确立非本质主义科学观
第四章科学、地方性知识与生态主义
地方性知识与科学
传统与现代性
现代性与人类的未来
第五章科学的客观性及其价值导向
说明和理解
倾听自然的言说
客观知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
如何追求客观性
第六章科技与价值的一般关系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
评科技价值中立论
第七章科技、自由?自由的极限
科技与征服外部自然的自由
科技与改变人性的自由
第八章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现代科技的征服性
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第九章科学主义、生态主义与神秘主义
生态主义只需要生成论
物理主义的谬误
公共知识与神秘体验
第十章哲学的革命与文明的革命
哲学的革命与生态主义
文明的革命与生态文明
后记
章节摘录
避公众的检查和批评。科技已成为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因为它是创造利润和管理控制的无可争辩的关键之一。 总之,科技参与了以上所说的伦理转变的三个现代过程,即取代、淡漠化和殖民化。科技实践不仅在自己的活动领域取代了伦理学,而且对从一般的社会生活领域驱逐伦理发挥了作用。规范合理性被认为是与工具主义要求不相容的,被认为是与技术上有用的客观知识内在冲突的,于是被限制在私人领域。科技把非道德性提升为一个新的社会性原则,一个彻底限制了我们对社会建制之作用的理解的原则。国家和市场变成了严格的解决问题的组织,其结构则服从于控制、效率和功利的要求。人们认为,它们不过就是不同利益(冲突)的中立裁决者,它们通过配置资源和对偶发危机提供技术解决而管理着现存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使社会的自我建制以及公民的规范性自决得以重塑?为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回答另外两个问题。如何填充科技在其自身活动范围和更广泛的社会范围所造成的伦理真空?如何克服与此相关的民主失误?能支持公民自主性的科技的伦理化和民主化是不能分别考虑的。仅当科技被置于公共领域的振动之中,即科技的可接近性、责任和义务能得到讨论时,它才可能被伦理化。另一方面,科技的民主化又依赖于一个能使时代的重大社会和伦理主题得到认真审视的公共空间的存在。 为把科学技术重新放置于公共领域,既要通过规范性的生活世界把科技领域的殖民化颠倒过来,又要用实质性的、价值导向的和出于公心的行动和思维方式去抵制官僚化和商品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着手抵制取代、淡漠化和殖民化,从而把科技置于“伦理化”和民主化的社会一文化体制中,这样的体制是充满伦理关怀的,是服务于公共善的,同时又是受全体公民控制的。首先,科技必须根植于公共领域,这公共领域是就科研一般方向、具体技术发展后果以及两者的伦理标志进行讨论、争论和慎思的竞技场,人人都可参与这样的竞技场。所以,公共性要求科学成为充分可接近的,是可以被公民们所审视的,且最终是对公民负责的。关于科学发现之方向、意义和应用的重大决定不能只留给专家们,无论他们是政治家、军事领导人、公司经理,还是科学家。科技的最终主权必须归于公共领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