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恢复研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房用,刘月良 主编  页数:132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湿地是介于陆地体系与水体系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土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高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原料;多样性为野生生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其特殊的水文和土壤条件对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污染清除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湿地在防止土壤侵蚀、地下水回灌、泥炭资源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自1900年,地球上已损失了近一半的湿地。因此,保护湿地资源和湿地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使其达到长期为人类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Lj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Resources,IUCN)的主持下,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Ramsar)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m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 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Wetlands Convention)或《拉姆萨尔公约》(Ramsar Convention)。截至2002年6月,已有131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该公约,有117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达1.02x108hm2。我国自1992年7月31日正式宣布加入《湿地公约》,2000年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目前已有21处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湿地消失和退化极度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而湿地的缩减和破坏,又造成生态灾害日益频繁。

内容概要

 湿地的高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原料;多样性为野生生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其特殊的水文和土壤条件对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污染清除具有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意义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3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3.1 植被TWINSPAN分类结果 3.2 DCA排序结果分析 3.3 结论 参考文献4 黄河三角洲湿地群落种群生态位研究 4.1 生态位宽度研究 4.2 生态位重叠研究 4.3 结论 参考文献5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盐碱含量和pH值 5.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植被特征 5.4 不同林型下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5.5 结论 参考文献6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群落演替阶段 6.1 数据采集及处理 6.2 TWINSPAN分类结果 6.3 群落演替分析 6.4 讨论 参考文献7 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扰下的湿地群落种群格局调查及其成因分析 7.1 调查范围 7.2 调查内容及方法 7.3 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扰下的种群格局调查 7.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8 人工干预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群落植被影响 8.1 未干预湿地与干预湿地土壤特征比较 8.2 未干预湿地的植被特征 8.3 干预区植被特征 8.4 结论 参考文献9 黄河三角洲湿地两岸植被特征分析 9.1 黄河两岸土壤盐碱度比较 9.2 黄河两岸植被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比较 9.3 黄河两岸物种生态位重叠 9.4 结论 参考文献10 黄河三角洲湿地护坡植物的选择 10.1 野外调查 10.2 土壤的盐碱度 10.3 堤坝上方和堤坝下方植被特征比较 10.4 堤坝上方和堤坝下方植被Jaccard指数比较 10.5 结论 参考文献1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调水技术研究 11.1 实验区划定 1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1.3 结果 11.4 技术实施 11.5 生态调水效果 11.6 结论 参考文献12 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性试验区典型种群分布格局及群落分布规律研究 12.1 湿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分析 12.2 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2.3 典型群落分布规律的定性分析 12.4 讨论 参考文献13 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和技术 13.1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湿地植被恢复模式 13.3 湿地植被恢复技术 13.4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14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14.1 黄河三角洲的典型植被 14.2 生态恢复技术 14.3 典型植被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14.4 结论 参考文献1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抑盐效应分析 15.1 试验方法与步骤 15.2 林木抑制土壤返盐的效果分析 15.3 林木抑制土壤返盐的原因分析 15.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16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与保护对策 16.1 建设管理情况 16.2 取得的成效 16.3 主要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2 研究方法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立试验与示范基点,以试验研究为技术储备,以湿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边试验、边示范利用。项目实施过程采用典型调查与面上调查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生态与生理生化相结合、植物与微生物和动物研究相结合、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等方法,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保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技术研究的方法如下:  (1)植被群落结构技术示范  采用样方与样线相结合、典型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样方大小设定为乔木20mx20m,灌木5mx5m,草本1mxlm,调查样方中物种的种类、高度、多度、密度及盖度,每一个样方采用GPS定位。通过计算样方中物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分析群落结构,确定群落中的关键种。并通过研究群落结构确定种群源和廊道。  (2)植被恢复周期变化规律技术  依据生态学、岛屿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定位培育后对样方进行布局和定期跟踪调查,测定乔灌草的种类、数量、盖度、生长量、生物量等指标;采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的方法,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分类和DCA(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合物种丰富度,研究植被恢复周期变化规律。  (3)群落演替趋势空间结构动态分析  采用样地或样带分别调查乔木植被、灌丛植被、草植被的种类、数量和层次,分层进行统计。运用线性Markov模型,综合预测天然次生群落演替趋势。植物种变化态势研究,演替的Markov模型根据植被调查资料,经统计计算,得出群落各级植物的现时组成状态。把现有树种株数百分率作为零时刻森林群落状态,根据树木扩展树冠范围所覆盖的下一层中树种组成比例,得到各层向上的转移概率,经迭代运算,得出各层平衡向量。  (4)土壤微生物研究在确定的试验区内,野外采集0~20cm以及20~40cm深度上的土样,通过测定土壤湿度、pH值、全氮、全磷、全钾和腐植酸,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运用稀释平板法和最大可能数法培养,采用Biolog微平板方法和PILFA方法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恢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从事黄河水资源管理,打造黄河口生态文明建设人员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参考资料,可以获得一些比较真实的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