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全斌 页数:22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关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大研究领域和热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是一个自然和人文特征非常独特的区域,已引起许多研究工作者的兴趣。但是近几十年随着该区域人口的快速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应,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些变化和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与机理,湖南科技大学全斌副教授采用地理比较分析方法,在中国东、西部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和闽东南厦门市,通过研究同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数字化重现了两个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演变过程,较好地揭示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机理,其研究成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决策建议。该书主要有以下特色: (1)在现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比较研究中,对邻近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居多,而从变化过程的共同性与阶段性对不同区域尤其是跨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国东、西部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比较研究几乎属于空白。本书进行中国东、西部区域的跨梯度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与阐释,而且也有利于丰富区域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 (2)本书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3s”技术,采用图形思维、地学认知与信息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生态类型区的宁夏六盘山区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进行中国东、西部区域的跨梯度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与阐释,而且也有利于丰富区域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本书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3s”技术,采用图形思维、地学认知与信息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生态类型区的宁夏六盘山区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全斌,湖南衡阳人,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99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9——2004年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先后教授GIS原理与应用、土壤生物地理学等系列课程。2007年7月至今在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2月6日至2007年4月21日在日本筑波研修。主持与参与相关课题十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综述第2章 六盘山区与厦门市土地利用条件的分析 2.1 六盘山区地理区位 2.2 六盘山区自然条件分析 2.3 六盘山区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4 厦门的地理区位 2.5 厦门韵自然条件分析 2.6 厦门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第3章 基于时空模型的六盘山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第4章 六盘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分析 4.1 引言 4.2 土地利用及覆被图谱合成、建立与分析 4.3 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增势图谱的分布特征 4.4 土地利用增势图谱前后期变化的比较 4.5 土地利用减势图谱前后期变化的比较 4.6 小结第5章 六盘山区耕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4 小结第6章 六盘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预测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与步骤 6.3 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分析 6.4 小结第7章 六盘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价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第8章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的演变 8.1 引言 8.2 研究方法 8.3 土壤侵蚀现状及图谱变化的基本特点 8.4 各县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的变化 8.5 土壤侵蚀变化的建模分析 8.6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变化的耦合分析 8.7 小结第9章 基于地理知识的厦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遥感系列制图 9.1 引言 9.2 综合系列制图的理论基础 9.3 厦门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图的内容和分类系统 9.4 综合系列制图的方法 9.5 小结第10章 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分析 10.1 引言 10.2 区域概况 10.3 数据来源与方法 10.4 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分析 10.5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6 小结第11章 六盘山区与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 11.1 引言 11.2 研究区概况 11.3 研究方法 11.4 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分析 11.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比较 11.6 小结第12章 六盘山区、闽东南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比较及借鉴日本MIDORI模式 12.1 引言 12.2 六盘山区生态农业模式 12.3 闽东南低山丘陵区生态农业的模式 12.4 日本生态农业模式 12.5 六盘山区、闽东南地区及日本生态农业模式的比较 12.6 “美多丽”(MIDORI)的特征与优势 12.7 讨论与启示第13章 六盘山区与厦门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比较借鉴 13.1 六盘山区生态功能及地位 13.2 六盘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环境响应与安全 13.3 六盘山区借鉴厦门发展的经验教训 13.4 六盘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3.5 小结第14章 结论与展望 14.1 总结与发现 14.2 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近10年在国际国内LUCC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众多科学家们对热点地区的研究也有报道,但是发现LUCC研究中仍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土地变化不是普遍存在的,它主要集中发生在热点区域,而目前看来,热点区域研究选择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还显不够,一些重点与热点区的LIJCC未展开深入研究与报道。并且,还存在着研究“广度”与“深度”的矛盾,即有的面广而不深,有的面深而不广。 (2)大多数的研究着重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而对于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则显不足(李静等,2006;王瑞燕等,2008),尤其是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环境效应研究这方面的不足更明显。各研究领域专家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具有放大效应。但对于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影响在什么范围内不会引起土地的不可逆变化等问题还没有定论。而土壤侵蚀作为LUCC引起的主要环境效应之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也是世界上头号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LUCC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张鲁等,2008)。与此同时,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景观生态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孙翔等,2008;陈星等,2005;曾辉等,1999;全斌等,2007),而生态环境影响与安全研究则更显重要。(3)区域UJCC的比较性不强。我国疆域广阔,地貌多样,土地资源的分布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LUCC自然会烙上该区域的烙印,既有差异性,但更有共同性,按UICC发展顺序看还有阶段性,仅研究某一个区域,尚不能更好地从宏观背景来把握区域的特征,且其研究结果在应用上可能还有局限性。从研究区域类型上看,目前研究主要侧重在一些代表性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如:有的学者对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镇扩张与耕地流失已经进行了研究(Zhou,2002);任志远等(2006)对中国西北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研究。
编辑推荐
《中国西北与东南土地利用变化及比较》作者在中国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各选择一个城市或区域进行案例比较研究:宁夏南部六盘山区(原固原地区)与福建省厦门市分别代表我国北方生态脆弱贫困地区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典型区域与城市。选择二者皆适宜的关键典型代表性时段,在多期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地学信息图谱与时空变化模型、方法对其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驱动力模型寻求区域主要的驱动力,通过LUCC与土壤侵蚀的动态耦合来反映LUCC下的六盘山区侵蚀性环境演变。 近年来,LUCC及其环境影响成为自然地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竞相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天然森林、草地转变为农业用地,这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流失常常又是城市化侵占土地的结果,从而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中国西北与东南土地利用变化及比较》通过研究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状况、驱动力、变化趋势以及生态效应,最终,提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解决土地利用中业已存在的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