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凌起 页数:340
Tag标签:无
前言
1968年初,我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那时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校各年段推派的四个学生,由一老师带队来北京,走访地理所及中央各部委有关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科去向和教改调查,其中的一个学生就是凌起。本科毕业后他分配到浙江义乌企业工厂改行就业,其间竟有心对当时杭州大学地理系承担进行的义乌城市规划,提出书面附议。消息传到他的母校,这时我已调南大工作。1978年,南大恢复招收研究生。作为“文革”结束后的头一届,凌起又考回母校修读区域地理硕士研究生,我是他的导师。我们有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地理学专业的执著和专注。 复归专业本行以来,凌起是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兼承教学与科研职责。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他主持出版过英文译著《东南亚系统地理》,编写过实用教材《区域规划原理》、《福建经济与投资环境》等。他潜心于地理学应用和理论研究,偏重于经济地理学方面,发表论文40余篇,还有多个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经甄选取舍,汇合成这部《经济发展布局的地理透视》著作,较为集中地展示了他的科研学术成果。 这部书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推荐的特点:一是面向实际,专注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提出的问题。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一资源物质系统的运动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空间表现,可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尤其在“人文化”日盛的情况下是如此。本书各篇章研究取向,集中关注于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球环境一资源物质系统运动的关系方面,又从实际中大处着眼切入研究,少有旁骛。书中篇序第一部分的“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变化”、“建设地理学探索的进展”、“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即为学界关注的三个议题。侧重于应用研究的如第二部分中的“西双版纳的热带作物布局”、20世纪80年代福建粮食产量波动与食物资源开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闽东南区域糖蔗生产适度专门化问题。第三部分中的省域交通运输发展建设战略的选择、区段不同交通运输规划建设方案的协调论证、福州城市地面交通线网的布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第四部分中的福建区位条件的分析、闽西山区重点开发地带问题等,均为当时当地政府和经济发展建设实际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事项,且多属经济地理学课题。这种研究服务取向,常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称道,但亦为所处的境遇和面临的问题使然。总之不失为一个特点。
内容概要
《经济发展布局的地理透视》由35篇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整合而成。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即理论与方法探索篇,农业发展布局篇,交通运输业发展布局篇,区域资源开发及工业、旅游业发展布局篇。《经济发展布局的地理透视》适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国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地理学、经济学界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凌起,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1943年生于福建莆田。1968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后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室工作。多年致力于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经济活动空间分析、区域经济与交通建设、生态农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主持出版英文译著1部,主编主笔大学教材2部,领衔或主导完成省科委、厅市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应邀参加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咨询。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获奖或为重要刊物转载。
书籍目录
序前言理论与方法探索篇 发达国家郊区农业的“变质”及城市企业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建设地理学探索的回顾与思考 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 GPS R11K技术在公路规划定线跨河水准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国土规划的时空尺度 求新特色前瞻面向——对于《世界农业地理总论》新著出版的评介 工业布局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再认识农业发展布局篇 西双版纳的地理条件与热带作物布局 现代埃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粮食问题的形成与产量波动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在福建省粮食总产预测中的应用 福建居民食物消费目标与食物资源开发对策初探 论山区县市地域的生态农业——以闽北建阳市为例 闽东南蔗糖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闽东南区域甘蔗生产适度专门化研究交通运输业发展布局篇 福建沿海交通走廊建设战略的选择 福建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基础条件评价 福建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设想 福厦北段交通发展高速公路与铁路方案协调建设技术经济研究 世纪之交福建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走势 试论公路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 福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析台湾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 论福州一厦门铁路新干线建设计划 福建新一轮港口发展建设方略——答《开放潮》杂志记者专访文 福州城区环形干道增辟调整及解放大桥南口地段交通工程方案探议 论郑和下西洋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资源开发及工业、旅游业发展布局篇 福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论福建山区内地的重点开发地带 试论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取向与产业配置 罗伦兹曲线在旅游涉外饭店营业收入分析中的应用——以闽东南福、厦、漳、泉四市为例 江阴半岛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基于SSM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 试论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地域组合 福建公路施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章节摘录
地貌因素对埃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除了尼罗河谷、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外,全境几乎都属于海拔300~1 000 m的沙漠高原。它不但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受到很大局限,也造成交通、水源引入等的困难。 (2)由于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变化,西部沙漠中形成一系列凹洼的绿洲。它们多位于相对高度200~300m的陡崖南侧,既较少受到盛行北风的吹袭,又利于承压地下水的出露和开采,为农业开发提供较有利的条件。但凹洼的地形,也造成溶滤盐分的汇聚,土壤含盐较高。 (3)在已耕地集中分布的尼罗河谷、三角洲平原地区,地面平缓的坡度(均在万分之一以下),妨碍了土壤的自然疏干能力。在干旱气候和常年灌溉制度下,地下水位因之上升,次生盐渍化易于蔓延。这也给排水设施的建立带来困难。 二、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因素 埃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巨大影响。 1.不合理土地关系的束缚 1952年前埃及土地关系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大量集中在封建地主和外国殖民势力手中。占人口多数的中小农户,拥有的土地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这种土地关系使农民不可能真正顾及合理利用土地;二是穆斯林土地持有者奉行“土地继承分享”的教规,使每个农户的土地占有日趋零碎分散,在土地利用上各行其是,互相干扰。田界、田间道路纵横密布,造成耕地的浪费。也妨碍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由于贫困的小农无力开垦荒地,大土地持有者又乐于从事雇工剥削和地价投机,所以可垦地资源的开发从未受到重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